分享

赵孟頫57岁写的一幅行书,有晋人之风

 荷塘斋LLX 2023-08-22 发布于湖北

公元1310年,57岁的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乘舟北上,前往大都履职。

舟行缓慢,祖国大好河山尽收赵孟頫眼底,只不过他心中却是无比惆怅,故国已经不再,他却要在仇人的朝廷做官,多次请辞,却又多次被征召,心中的苦闷向何人诉说?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将心中悲愤寄于书画之中。

当船行至浙江南浔时,独孤长老为赵孟頫送行,并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送与了他,赵孟頫对此爱不释手,船上的无聊时光,全靠它来打发了。

恰巧的是,同舟的吴森亦携有《定武兰亭》一本,赵孟頫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仔细研究这两本《定武兰亭》,并先后在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要说赵孟頫为何能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不单单是凭借他惊人的天赋,更是因为他孜孜不倦的寻求各种孤本、善本,他刚开始学的是他赵家老祖宗赵构的思陵体,这种书体曾经影响了南宋末年的书坛,很多人都曾效仿。

陆游曾说:“思陵妙悟八法, 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只不过学书法,学一家之术,很难超脱出去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他遍寻《淳化阁帖》,在搜集到全集之后,从中学到了“二王”的精髓,此时的他,书风向“二王”转变,并逐渐开始形成属于他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赵体书法。

就如他所写的这卷《兰亭序十三跋》一样,其中的字体变化多样,有行草、行楷和小楷。

因为是跋文,加上赵孟頫对于王羲之书法的喜爱之极,所以他深入领悟了其中的精髓,将这些跋文写的非常精妙,有晋人之风,潇洒脱俗,温润尔雅。

尤其是小楷,笔笔精到,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其中更是内含行书笔意,显得十分灵动,结体章法恰到极致,犹如天上星辰,地下草木,自然天成,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如此。

最为重要的是,此作还为后世人学习书法,铺平了一条大道。

他其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认为,书法最为重要的两点,当属“用笔”和“结字”。

掌握用笔的同时,结字亦需要用功,这就是赵孟頫体悟出来的金玉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