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吃饭,还是让孩子玩……

 秦声何来 2023-08-22 发布于重庆

面条已经上桌了。该不该让秦小字来吃饭?还是让他继续玩。

若师父不在,我们一定会让秦小字来吃饭,但师父却让他继续玩。这让我们很不解。倘若是你,你会怎么选?

01

昨天天气好,下午我们又到江边游泳。游完泳回来,秦小字说他肚子饿了。于是,我们就找了一家面馆,点了面。面馆门口有一群小朋友与秦小字一般大。他们在店门口玩丢手绢。没有手绢,他们就用易拉罐代替。据我观察,秦小字是第一次玩这个游戏,不太明白游戏规则。不过,这并不影响他融入其中。在短暂的交流之后,他们打成一片,玩得不亦乐乎。

没过多久,面条煮好上桌了。原本准备喊秦小字来吃饭的我,看师父没有动静,也就默默观察。我心想反正现在面条还烫,等凉一会儿再说。只是,过了一会儿,秦小字跑回店里和师父说,“爸爸,我想和他们在外面玩。” 师父竟然同意了。这让我与秦小棒很不解。

明明刚才说肚子饿的是秦小字,难道现在他就不饿了?现在面条都已经上桌了。而且这汤面泡久了就“坨”了,不好吃了。是不是应该先吃饭呢?

在过去我们的认知里“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似乎是一条默认规则。倘若违背了这规则。那就是任性,那就是犯错。然而,师父的做法却让我有些搞不明白。

02

师父似乎是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于是,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他会这样做?

虽然我想不明白,但这事儿却让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小时候的我吃饭时间如果睡着了,我是不允许家人叫我起床吃饭的。谁叫我起床吃饭,我就跟谁急。刚开始家人不理解。然而,在多次“抗争”之后,我终于获得了不被叫醒的豁免权。现在回想起来,对我而言,睡觉的连贯性比吃饭更重要。那么,对于秦小字而言,情况是否也是如此呢?

眼看我们思而无果,师父就给我们讲解了他的思考与判断思路:

首先,在可控范围内,尊重秦小字的自由意志。

肚子饿不饿,秦小字自己知道。那么,选择吃饭还是选择玩,秦小字自己会判断。他选择玩,那就说明他认为玩比吃饭重要。因为他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可控,所以,师父就没有干预。

其次,是时机与稀缺。与小朋友玩是偶发事件,吃饭是常规选项。

吃饭这事儿早吃晚吃都得吃,而与小朋友玩却不是。正好今天遇上了,他们才能玩。若遇不上,就玩不了了。我们可以安排他几点吃饭,但却不能召集小朋友来与他一起玩。因此,从时机和稀缺角度而言,与小朋友玩对秦小字而言更难得。

最后,与小朋友玩和吃饭哪个价值更大?这是价值判断。

在此时选择与小朋友玩的好处是什么?可以让秦小字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同龄人。他玩得开心心情好。坏处是什么呢?他玩得一身脏,影响他吃饭,影响我们吃完饭后的其他行动。

在此时选择让秦小字吃饭的好处是什么?按时吃饭,不影响秦小棒带秦小字去书店看书。而坏处则是破坏了他玩耍的心情,制造了矛盾。

如此对比,从更有利于秦小字身心发展角度而言,选择让秦小字继续玩价值更大。所以,师父才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是实事求是,是基于价值的理性思考与判断。

03

如此想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如此理性分析判断。其背后的原因或许是我们的决策判断常常来自于下意识里的应该思维——“应该这样做和不应该那样做”。而我们从来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应该如此”的背后“为何应该”。从而,人为地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

就在我们交流过程中,秦小字也玩累了回来吃面条。看着他大口大口地吃,我能够感受到他的专注与安心。而在这专注与安心背后是浓浓地父爱。

所有强迫都会带来伤害,而顺其自然又不是放任不管。如何因势利导?其实,这考验智慧。

现在再回头看,在选择让他玩还是让他吃饭这件事情上,最好的结果不正是如此吗?既让孩子玩开心了,又不影响他吃饭。只是家长得多花点时间和耐心。 

可是,为何我们却做不到?为何我们把握不了其中的“度”?

我想或许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读懂过孩子的心,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读懂过自己的心。

师父说“未曾被别人理解过,所以也就无法理解他人。”

这事儿我们明天接着聊。

“哄孩子有三步”而许多家长最多只做到第二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