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年汪精卫遇刺,一向视夫为宝的陈璧君拿头猛撞老蒋:还我夫命来

 行云流水vmmxd6 2023-08-23 发布于辽宁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九一八事变”之后,受蒋氏控制的南京方面的官是越来越不好做了。尤其是外长这个活,可称得上是上压下骂,几乎是谁做谁倒霉。

如“九一八事变”后,愤怒的青年们就冲进外长王正廷的办公室,把他暴打一顿;如在《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郭泰祺又遭到袭击。如此一来,竟无人愿意出任外长。

没奈何,汪精卫只能勉为其难地兼任了外长职务。

对于汪精卫兼任外长,汪的家人们,尤其是汪妻陈璧君是非常不同意的。

可外长总得有人干吧!

其实,汪精卫不仅不想当这个外长,连“行政院”他都不想去。因为他知道,不管他当了什么官,都是被蒋氏推在前面的挡箭牌。

对于那些手握重兵,独霸一方的军头们,汪精卫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对于咄咄逼人的日本,他同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当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孙科下令张学良反击。可却遭拒绝。无力应付时局的孙科只能辞职。

现在换了汪精卫,也下令张学良出关收复失地,可仍遭拒绝。指挥不动张学良的汪精卫也只能干瞪眼。

谁叫自己手中没有军权呢?

就在汪精卫自怨自艾的时候,一次刺杀行动已经准备就绪了。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1935年11月1日,南京国府大员们济济一堂,在拜谒完中山陵后,集体合影留念。100多名要员分列五排,“行政院”头头兼外长的汪精卫排在首行,左右两边分别是林森、孙科、张学良、孔祥熙等要人。

可就在拍照之前,汪精卫忽然发现,蒋氏竟然没来。

这还了得!

当时蒋汪之间的矛盾甚深,如果蒋氏不出现在拍摄现场,是否会被别人有心之人认为是众人不和,团体不团结呢?

为此,汪精卫派人去请蒋氏。可却遭到了蒋氏的拒绝。并对来人说,“现场很乱,可能要出事情。”

9点30分,拍摄结束。就在众人转身要回会议室的时候,记者群里突然跳出一人,连声大喊:“汪先生、汪先生。”

汪精卫下意识地一回头,只见此人从怀中掏出枪来对着他连开三枪,一枪打中左颧骨,一枪打穿左头骨,一枪打在肋骨,汪精卫顿时倒地不起。

现场顿时大乱。

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洋相百出,张静江吓得腿脚发软,滚在地上动弹不得,孔祥熙则一个劲地往汽车底下钻。

好在现场还有两个胆大之人,54岁的张继一把搂住刺客的腰,任凭刺客如何摆脱也死不撒手。旁边的张学良也飞起一脚,把刺客踢倒在地。而此时,才反应过来的卫士们赶到,对着刺客连开两枪。

事后证明,正是卫士对刺客开枪之举把蒋氏逼上了绝境。

那么,蒋氏为何不参加拍照呢?难道他真的事先知道了有谋刺之举?如果他真的知道了有谋刺之举,那为何不通知汪精卫呢?

得知汪精卫遇刺的消息后,蒋氏立即赶到现场。只见汪精卫浑身血污,倒在血泊里。但好在神智尚属清醒。

可当蒋氏拉住汪精卫的手进行安慰的时候,汪精卫的一番话却让蒋氏顿时黑了脸。

汪精卫说道:

“能否谅解昔时误会?”

在这种场合说出这番话,其中蕴含的意思很明显,言下之意是说正是因为蒋氏不谅解二人之前的矛盾才派人动的手。现在汪精卫已经被刺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应该解开了吧?

蒋氏听闻汪精卫此言,无法应对,二人只能“相对而泣”。

都是好演员!

而就在这时,得知汪精卫遇刺消息的汪妻陈璧君赶到了。

在蒋系的大员中,要说谁畏妻如虎?那得数张继;要说谁视夫为宝?那得数陈璧君。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这位汪夫人赶到后,见汪精卫躺在地上生死不明,二话不说,一头就撞到了蒋氏胸口,连哭带骂:“还我夫命来”。

本来汪精卫遇刺的现场就够乱的了,再加上陈璧君这么一闹,更是乱的一塌糊涂。

尴尬不已的蒋氏知道,此时此刻,就算他浑身是嘴也解释不清了。

待到汪精卫被送往医院后,陈璧君仍然不依不饶,对着记者们公开发表言论:

“凶杀是那个人指示干的,我们决不能宽容,只有与其拚命到底!”

至于“那个人”指的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

不仅如此,连平日里对蒋氏还算尊敬的元老们也对蒋氏不无微词,他们普遍认为,要想刺杀汪精卫,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胆子,只有蒋氏才敢这么干。

一些平日里亲近汪精卫的人,如周佛海和陈公博更是上窜下跳,每逢有人询问这件事是谁干的时候,无不咬定,这必定是蒋先生干的啊!

就在蒋氏浑身是嘴说不清的时候,远在广西的李宗仁也给蒋氏添乱,他特意从广西发来一封电报,虽然没有明说这件事是蒋氏干的,但话里话外的意思无不是在质询蒋氏,“委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你来解释一下吧?“

就在蒋氏焦头烂额的时候,又一个不利的消息传来,被打了两枪的刺客在医院死了。

这件事本身就有疑点。

本来,刺客已经在张继和张学良的配合下被控制,只要赶来的卫士动手把刺客抓起来就行了。

可赶来的两名卫士也不知道是被吓傻了还是怎么的,在刺客已经被控制的时候还开了两枪,而且枪法都还不错,两枪都打在了刺客心脏附近。这种行为在有心人眼里就是杀人灭口。

虽然经过调查,查明了刺客的身份叫孙凤鸣,曾经在19路军干过,还曾参加过淞沪抗战,他之所以刺杀汪氏,与蒋氏无关。

可参与侦破此案的人是陈立夫和戴笠,都是蒋氏的心腹,调查结果究竟有多大说服力呢?可孙凤鸣已经死了,哪怕其他人再怀疑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也死无对证啊!

其实,即使两名卫士不开枪,孙凤鸣也活不长。因为孙凤鸣在出发前,已经提前服了两颗烟泡。这就意味着孙凤鸣根本就没想着能活着。

都说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孙凤鸣在医院内被打了150多针强心剂也没能活过来。而被打中三枪,两枪都中在头上的汪氏竟然没死。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汪氏死了,那他岂不是成了烈士?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这件事究竟是不是蒋氏派人干的呢?

当时,对蒋氏持怀疑态度的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其一、蒋氏与汪精卫的矛盾甚深,蒋氏有动手除掉汪精卫的动机。

其二、蒋氏迟迟不去拍照,并且说出现场混乱,可能要出事情的话,是蒋氏事先知情却故意不通知汪精卫,有以邻为壑之嫌。

其三、刺客被控制后,卫士却开枪,有杀人灭口之嫌。

那么,这三点怀疑是否成立呢?

要说蒋氏与汪精卫的矛盾,那可是由来已久。在广州时期、武汉时期,二人的矛盾就甚深。

可1935年,正值中国应对日本压力的关键时期,此时更需要的是国内各派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汪氏虽然与蒋氏政见不同,但毕竟是当时政坛上的重要人物,手下也有一批拥趸,还有掌握着部分兵权的粤系的支持。此时对汪氏动手,将会丧失好不容易才凝聚起来的人心。因此,在这个时期对汪氏动手,是不智的。

蒋氏之所以不去拍照,从蒋氏的日记中可以找到答案。

据蒋氏11月1日的日记记载,他之所以不肯拍照,是因为拍照现场的秩序过于混乱。按照这个记载,蒋氏是曾经出现在拍摄现场的,见现场过于混乱,连基本的秩序都没有,心生反感才临时决定不去拍照。

另外,在蒋氏的日记中还记载,他在现场还发现了日本人的踪影,那位看似是日本记者的人似乎是专门等他出来的,这让他感到不安。这也是蒋氏临时决定不参加拍照的第2个原因。

蒋氏是个细心且谨慎的人,而且正值中日关系紧张时期,蒋氏有理由对现场突然出现日本人表示警惕。因为日本人也是搞刺杀的好手,蒋氏不得不防。

事后证明,蒋氏在汪氏被刺当日的警惕稍显多余,因为这次拜谒中山陵的活动是公开的,是允许外国记者参访的,因此,在这个现场有日本记者出现,并且想要采访他这位执掌兵权的大人物也是正常之举。

至于世人口中所说的,蒋氏表示“现场混乱,可能要出事情“的话,在蒋氏的日记中没有记载。

可正是由于蒋氏的警觉,没有参加这次拍照,才躲过了一劫,因为在事后侦破此案的时候得知,刺客行刺的首要目标并非汪氏,而是蒋氏。

蒋汪二人是当时南京方面的一、二把手,刺客孙凤鸣见蒋氏不在现场,只得临时把刺杀目标转换为汪氏。在这个意义上说,汪氏成为了给蒋氏挡枪子儿的人。

那么,两名卫士为何要在孙凤鸣已被控制的情况下开枪呢?

只能说,这两人是没有经验。

在当时的混乱中,以这二人的头脑似乎也想不到留下孙凤鸣的活口会为接下来的调查带来方便。他们二人觉得,只要开了枪,就算完成了自己警卫的职责。

可他们俩却没想到,他们给蒋氏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就在蒋氏为孙凤鸣之死而失去了追查的线索而烦恼时,陈璧君又不依不饶地召开记者会,并指明定要蒋氏一人来负责此案侦破。

一面是陈璧君的咄咄逼人,另一面是元老们猜疑的目光,蒋氏陷入了被动之中。

好在陈立夫和戴笠的工作还算给力,通过孙凤鸣随时携带的一份晨光通讯社的记者证顺藤摸瓜,在11月6日在江苏丹阳将参与策划行刺的晨光通讯社社长贺坡光抓获,案件得破。

案件被侦破后,陈璧君这才偃旗息鼓。

不过,就在汪氏躺在病床上苦挨的时候,蒋氏却从侦破记录中得到了几分自得。

据蒋氏日记记载,在刺客的口供中,他们一共对蒋氏发起了三次行动,可前两次都因为刺客看到蒋氏“神采奕奕”而不敢动手,后一次是刺客与蒋氏擦肩而过时因枪藏在胸口而无法及时掏出,所以才错过了机会。

而这次,又是因为自己的警觉未去参加拍照而躲过了一劫。

蒋氏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几次逃脱遇刺、大难不死的经历,都是老天爷的庇护。

虽然蒋氏在侦破记录中看不到日本丝毫的影子,但他对日本的提防更甚。因为他发现,凡是涉及到对他的刺杀,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对他采取的对日妥协政策不满后进行的。

因此,在1935年11月底召开的全国会议上,蒋氏就宣布了较为强硬的对日政策。

这也算是此次刺杀蒋汪未遂案件的仅有的所得吧。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