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赛美教授:论虚渴的病因及15种治法方药

 yuankhan 2023-08-23 发布于天津

华医世界

图片

图*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

虚渴,常常在产后、大病后、或伴随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引起虚渴的病因有很多,病因不同,用药也不同。

正确的理解虚渴的病因病机,有助于我们临床精准的选择对证的药方或药对。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对虚渴的病因病机分析及用药规律探讨,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病因病机




图片



虚渴的发生,或因劳伤脏腑,脏气亏虚,气化无力,不能蒸腾津液上潮与口而渴,《灵枢·本脏》云:“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或因大病后未复,久病伤血耗血,血虚津亏而渴。

或因产后血虚内亡津液,营血不足,血为阴,阴虚生内热,虚热熏蒸,津液内涸,咽干口燥,

《诸病源候论》云:“夫产水血俱下,脏腑血燥,津液不足,宿挟虚热者,燥竭则甚,故令渴。”即此之谓也。

病变脏腑在肺、脾、肾,而以肾为主。

阴虚燥热在肺,则肺燥津伤而口渴多饮,常用桑白皮、地骨皮、葛根、麦冬、生地黄等清热生津止渴;

脾气虚则清气不升,脾不散津,水饮内停,水不能生津液以养窍,则口舌干燥,口渴引饮,因而常常加入黄芪、人参、泽泻、茯苓补中益气、淡渗利水、渗湿止渴;

肾精亏虚,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可烧灼于肺,则肺燥津亏,或肾气不足,蒸腾气化失司,水气不能上调而渴,因此,常加补肾药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证治




图片



01

行气利水,益气生津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认为,虚渴或因大病后气血亏虚,渴而多饮,从而出现虚渴、腹满不消等症状,认为此乃气虚不胜水,故治疗上多提倡益气生津。

因此,益气生津,行气利水是虚渴的证治之一。

若虚渴饮水过多兼身体浮满宜人参汤方(人参、黄芪、旋覆花、桑根白皮、紫苏叶、犀角、赤茯苓、陈橘皮、五味子、泽泻),

方中人参甘平补气,既能健脾补气,又能生津;

黄芪甘温补气,既能升补脾气、益气行水,又能固表止汗,二药合用,既补气行水,又益气生津,对于久病虚损,气虚无力蒸腾津液之渴较佳。


若虚渴饮水不已而心腹胀满宜木香汤方(木香、枳壳、芍药、槟榔、桑根白皮、黄芪、草豆蔻、枇杷叶、黄连、人参),

方中用木香配槟榔、枳壳,调畅气机、导滞下行、除中焦气滞,同时用黄芪配人参,补气行水、益气生津,共奏行气导滞、益气生津的功效,使虚渴多饮致腹部胀满之证得以消散。


若虚渴饮水无节宜人参汤方(人参、五味子、大腹皮、赤茯苓、桑白皮、黄芪、芍药、黄芩、葛根、枳壳),

方中人参配黄芪补气行水、益气生津,同时加入葛根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且生津止渴,大腹皮行气利水。


虚燥渴不已宜《圣济总录》薏苡仁汤方(薏苡仁、五味子、覆盆子、生干地黄、枸杞子、紫苏茎叶、黄芪、木通、白茯苓)。

方中黄芪补益卫气,茯苓泄皮中水气,两药合用,健脾渗湿,津液运化正常,虚渴自消。

同时加入枸杞滋补肝肾,覆盆子和五味子益肾固精,适用于脾虚挟湿兼有肾阴虚者的虚渴。

这些均说明虚渴与水饮内停、气虚不能行水,津液输布失常密切相关,常用人参配黄芪、木香配槟榔、黄芪配茯苓等利水渗湿、益气生津。

02

温补肾阳,化气止渴




图片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强调虚渴或因藏气不足,陈无择《医学全书》也提出了产后虚渴与肾气虚有关。

因此,对于肾阳不足或水饮内盛的虚渴,常常温补肾阳,化气止渴。

《圣济总录》中提到,单纯虚燥渴不已宜黄芪丸方(黄芪、五味子、乌梅、麦门冬、干姜、茯神、附子、醋石榴皮、生干地黄、泽泻),

黄芪丸中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附子温肾助阳,合用则温阳益气生津,阳气升腾则津液输布正常,虚渴自消;

同时,防止饮水过多引起水饮内停,加入泽泻渗湿泄热。


若舌燥而饮水不已宜地黄丸方(熟干地黄、山茱萸、山芋、泽泻、牡丹皮、白茯苓、附子),

方中泽泻渗湿泄热、有泻无补,配茯苓淡渗利水、渗湿健脾、有补有泻,上渗脾肺之湿,使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共治水饮内停之口渴;

配附子温肾阳散寒,加强利水湿之力。

同时用熟干地黄配山茱萸滋阴益精,大补元气,肾气足,则蒸腾水气上潮与口。

03

滋阴养血,清热生津




图片



虚渴若发生在产后,则与血虚相关,血为阴,阴虚生内热而渴,《圣济总录》《普济方》《女科切要》中均提倡养阴生津。

单纯产后虚渴,宜竹叶汤方(竹叶、炙甘草、人参、小麦、白茯苓、半夏、麦门冬),

方中麦门冬养阴滋液、生津润燥,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两药相配则麦门冬温燥之性减而降逆之用存,还能转输津液,活动脾气,滋阴生津而不腻滞,

半夏又可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则肺津复而虚火平,逆气降而咳吐止,治疗肺胃阴伤,气火上炎,咳吐涎沫,咽干而渴;

另外,竹叶加强清热生津,人参助半夏健脾补气、生津。


兼烦热者宜干地黄汤方(生干地黄、芍药、川芎、桔梗、丹参、当归、干姜、白茯苓、知母、人参、葛根、炙甘草)

或葛根饮方(葛根、人参、白茯苓、炙甘草、槟榔、川芎、赤芍药、麦门冬)

或地黄散(生干地黄、熟干地黄)。

干地黄汤中生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滋液、阴滋火自熄,芍药养阴柔肝,配生地黄则对滋阴降火生津,同时加入了人参、葛根等生津药物,加强止渴之力。

葛根饮中重用葛根解热除烦、生津止渴,人参配麦门冬养阴益气生津。

地黄散中生地黄性凉而不寒,善于滋阴凉血、养阴生津、生血脉、益精髓,熟地黄补血生津、滋肾养肝,二药相配,共奏滋阴补肾、补血生血、养阴凉血、清热生津之功。


兼肾气虚,饮无度者,宜回津丸(白芍药、白术、泽泻、茯苓、川芎、当归、五味子、乌梅肉),

方中注重养血补阴,同时用泽泻配茯苓治疗饮水无度引起的肾虚水泛,津液不上承。


兼烦躁者,宜芦根饮方(芦根、栝蒌根、人参、炙甘草、白茯苓、生麦门冬)或姜米汤方(干姜、陈粟米、炙甘草)。

芦根饮中芦根配麦门冬、人参、葛根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且滋而不腻;

姜米汤中干姜配甘草温中散寒、健脾益气,陈粟米清脾胃虚热,三药合用,清虚热、益气升津。


兼少力脚弱,眼昏头眩,饮食无味者,宜熟地黄散(熟干地黄、人参、麦门冬、栝蒌根、甘草)或四物加麦冬、天花粉,两方均用滋阴生津止渴,用于阴虚生内热而渴之证。

《圣济总录》亦曰:“若藏气不足,内燥而渴宜肾沥汤方(生干地黄、泽泻、远志、桂、当归、龙骨、炙甘草、五味子、赤茯苓、川芎、人参、黄芩、麦门冬)”,

方中用人参配麦门冬,人参补中益气、和脾胃、滋阴生津,为治气血虚弱之要药,麦门冬入肺胃,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善治肺胃气阴两虚之渴。


产后虚渴兼骨节烦热、倦怠宜《圣济总录》石斛丸方(石斛、牛膝、泽泻、附子、鹿茸、山茱萸、肉苁蓉、白茯苓、杜仲、生干地黄),

方中石斛清热生津,生地黄凉血清热,两药相配,退虚热、凉血生津;

泽泻配茯苓、附子温阳泻热渗湿,使津液输布正常。


若脏虚干燥,发渴饮水宜麦门冬丸(麦门冬、菟丝子、土瓜根、山茱萸、鹿茸、黄连、龙骨、牛膝、狗脊、茯神、人参、牡蛎),

麦门冬丸亦用人参配麦门冬益气养阴生津,

同时,方中菟丝子滋补肾精,麦门冬清降心火,二药相伍,使心肾水火既济,对心肾不足,精少血燥所致之心火虚旺有效。

因此,对于产后虚渴者,由于产后常血虚生内热,血为阴,因此注重滋阴养血、清热生津,常用药对有麦门冬配半夏、人参配麦门冬、生地黄配芍药、芦根配麦门冬等,同时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等养血药贯穿其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虚渴”或因劳伤脏腑,或因大病后未复,或因产后血虚内亡津液而致,

临床应注重行气利水、益气生津,

常用人参配黄芪、木香配槟榔、黄芪配茯苓等利水渗湿、益气生津;

温补肾阳、化气止渴,用地黄丸方,配附子温肾阳散寒,加强利水湿之力,同时用熟干地黄配山茱萸滋阴益精,大补元气,肾气足,则蒸腾水气上潮与口;

滋阴养血、清热生津,常用药对有麦门冬配半夏、人参配麦门冬、生地黄配芍药、芦根配麦门冬等,同时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等养血药贯穿其中。

还应结合其他兼症随证变方,同时,可结合食疗进行治疗。

对于渴欲饮水者,当徐徐少与之,不可纵意而饮,恐水多峻下,易传变诸疾,百脉不安,不可不预度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口渴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病因或实或虚,因此临床还需要我们综合病史或其他症状进行判断,审证辨因,灵活用药。

关于口渴的病因及治疗,欢迎您在留言区进行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