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儒敏讲《一个消逝的山村》

 宝妞 2023-08-2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冯至的《一个消逝的山村》选自散文集《山水》,写于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昆明。在战时艰苦的生活中,冯至仍然追求他一贯的写作意趣:偏爱平凡普通的题材,以质朴的笔致,写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以及大自然的永恒之美。这篇散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这是拿诗的笔法来写散文,时而写景,时而回顾历史,还不时插入联想、议论与抒情,似乎有些散漫,总觉得有些跳跃,但认真体会,发现“冥想”是其中贯串的线索,所有描写似乎都在导出“冥想”。这篇好哲思的文章,靠“冥想”带动哲学的启示。所以阅读时应格外关注“冥想”的效应。


开头点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马上与这山村的淹没相比较,联想到“人类之外”的大自然那种“默默地对着永恒”。所引发的思路便是,所谓“人事变迁”并不会左右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接下来三个段落,想象山村过往的历史,感到那也只剩下草木之间的一点“余韵”。在大自然亘古常新的大气象面前,人事的变迁显得那样“无常”与“渺小”。只有把人类看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懂得对滋润自己的大自然感恩,才懂得生命的意义。这里多少有点道家思想的风味,就是回归自然。


接下来,在文章的后半部,用较细致的笔触写一种小草——在杂草中顽强而又谦虚地生长的鼠曲草,可以看做是生命的赞礼,是对那种简朴生活形态的肯定。当作者把小草和夕阳下聚精会神劳作的村女交织在一起,那幅动人的图景更是让人感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再下来几段,先后写雨季山上人们忘情地采菌子,写秋后风夜中山民们的无奈与恐惧,以及大风过后各种美丽动物的重新活跃,各种生命过程的悲欢沉浮,如同壮丽的交响,奏响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曲。


顺着“冥想”的线索来读这篇散文,就能读出智性之美、哲思之美,还有那诗的韵味。这样的山水散文漠视“胜”与“奇”,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的确有些特别。冯至说过,他写山水喜欢“还给它们本来的面目”,不想“把些人事掺杂在自然里边”,在他眼中,将历史东拼西凑堆积的杭州西湖,是比不上未经任何雕饰的自然山水的。冯至推崇大自然的质朴和原始,主张能融入大自然的至性常情的生活,认为只有在这种简单健全的生活中,才能明心见性,体会古今人类生息相通之处,体会生命的价值。阅读这篇散文,除了感悟这种格外关注人与大自然关系,因而主张回归简朴生活的思路,还可以学习如何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哲思,如何让文章富于诗的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