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所界定的五种人?(论语的故事-13)

 小马889 2023-08-23 发布于浙江

本篇主题:初步地了解一下,儒家的“五仪之序”,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一、君子之高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译文:

“颜回,是个贤良之人啊!经常就是一个人,住在破败不堪的巷子里;而且,总是'一箪食’、'一瓢水’的清贫样子,朋友们见了都是忧心忡忡,急得不得了;而他呢,依然和往常一样的和颜悦色,自得其乐;颜回,真是贤良之人啊!”

评析:

这段话的语句通俗易懂,很容易就令人升起共鸣;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现代人而言,“远离浮华圈子、淡泊红尘名利”这样的场景,我们大家想想可以,也可以向往和感慨一番;而一旦真的让你在杳无人烟的山村陋巷里生活上一年,那种现实的孤单、寂寞和苦寒,恐怕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孔子对君子、贤人和圣人的分类?

《孔子家语》中,孔子曾经和鲁哀公有一段对话,以是否“明义”、“达礼”、“仁德”、“知性”为标准将人分五等,即所谓的“五仪之序”:

1、庸人;

2、士人;

3、君子;

4、贤人;

5、圣人;

现将《孔子家语》中原文省去,分别简述如下:

1、哪些是庸人?

孔子眼中的“庸人”,主要有三大特征:

第一、“见小暗大”?

《论语》中,孔子就认为君子的本质特征,是“大道之义”;可是呢,普通凡夫老百姓呢,则是与此相反;大多都是“群居终日”,而'’言不及义”。也就是说,从来都不会去再读书、再教育,去追求人类文明中最高的真理智慧;也从来都不信人间总有正能量、总有正气,更不会一心向往圣贤、标榜伟人、崇尚英雄;心性上的格局只是以自我满足就好,世界上其他的事与我无关;而且自己的生活习气呢,从来不会有大道的光明,负面的态度和看法,总是占大多数,此谓“见小暗大”

第二、“人云亦云”?

生活中往往就口无遮拦,言谈举止也以“嘻哈”、“媚俗”为乐,以抓住他人把柄和瑕疵为快,毫无大义智慧之正能量,更无诗书礼仪之教。比如,当今大家所熟知的一些著名相声演员,便是如此。意即每天的所说、所想、所作不是“搏人眼球”,就是制造“名人效应”。总之,其每天每日所喋喋不休的,都是他人的、百度的、圈子里谁谁的,唯独没有自己创新的!这样的人,因果上就已经注定,无论是工作、设计何时业务推广,其一生将永无“创新”和“开拓”的能力,永远都是处在一种实质上的“寄生”状态。

第三、物欲横流?

此一辈人,每天所追逐和关心的,要么吃的、喝的和玩的,要么追逐名利浮华。一颗心总是跟着房子、车子、票子,跟着物欲跑;所以每天的言谈举止中,就总会停留在“谁多谁少”、“谁富谁贫”和“孰是孰非”之上。

我们大家看看自己的圈子里,要么吃货、要么喝货、要么撸猫,要么打麻将、要么广场舞,要说有什么大问题吗?都不是,只是“见小暗大”,只是“人云亦云”,只是物欲横流,庸人也。


2、哪些是士人?

古代的“士”,多指“士大夫”中的最低阶层,即开始入“官场”,享有“禄位”;比如历朝历代的“进士”,不仅仅是科考的头衔,也寓意着进入了自古就有的“士大夫”阶层。而现代意义上的“士人”,多指事业、功业上开始小有成就,“心性智慧”基本成功,开始进入社会上层或管理层,有着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地位,尤其是政府公务员一类之人;虽然无缘了解宇宙自然真理的根本大道,但可以做到基本的“开明和向上”。于言谈举止中几本能够控制自己的身、口、意,不会有大的疏漏。


3、哪些人是君子?

“君子”,在孔子时代,还有“国君之子”的意味,意即高贵、平和、又谦光可鞠。所以孔子眼中的君子,首先就是在“心性”上,能够开始“契入天地大道”;懂得了天地自然规律,就明白了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最大的智慧,就是一颗“仁心”。而一旦有了性命之“仁”,一位君子的外表,自然就会行之以“礼”,自然就会“色无伐”,绝不会自我膨胀和四处张狂,而是低调内敛、谦光可掬,混迹在人群中也不显山不露水。凡事总是首先反求诸己,向内反省。日常生活中呢,则上忠下孝,真诚恭敬;对下宅心仁厚,对友笃敬诚信;但君子,从不会忘记自己生命的核心,依然是天地大道;换成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追求真理智慧,追求人类最高的文明归处;并且,严于自律,知行合一。因此,一位儒家君子的这种“洁身自好”、“自强不息”,又“与世无争”的高贵,“庸人”和“士人”,终不可及也!


4、怎样才是贤人?


孔子则形容“贤人”:“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理解这一句,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特征:能“立言”?

笔者认为这一句很要命,也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历朝历代的大儒;为何呢,因为见贤思齐。后世之儒,多已不敢妄称为“圣”;但设若能够“立言”和“道化”,能千古留名,也是善之善者也!所以,后世大儒中,董仲舒、韩愈、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等等,都是有“立言”之书留存后世的;“贤人”比“君子”更为可贵的地方,就是可以对圣人的言教加以归纳和总结,可著述留言遗世,自身开始发出更大的智慧光明,

第二个特征:“道化”?

“贤人”不仅能够在智慧上,已经开始通达“天地大道”。而且能于当下的每个微小事情上,也能接地气,落地生根。在天、地、人事的各种因果关系中,都能以“中庸”的善巧智慧,对广大的庸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对圣人的智慧体系,予以实践、推广、发展和弘扬,能令更加广大的底层百姓得到教化和受用。

在笔者看来,通篇《论语》,孔子几乎全篇都毫不掩饰地称赞颜回,已经到了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境界。可是,当孔子伤心绝望地哭出:“天丧予,天丧予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若非颜回早死,不啻乎,已经俨然成为孔子道统的“法定继承人”。这里呢,孔子一前一后都在赞之以“贤”。而比之君子,“贤人”更进一步的地方,是更加深入通达天地、万物、宇宙,能够化育一方,可治天下之大病矣!


5、怎样才是圣人?

所谓“圣人”者,孔子形容:“其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意即圣人已经了知了宇宙天地的一切因果变化的规律,出入其中而“不逾矩”,而更自在,更自由。万事之终始,明并日月,化行若神,此谓“圣人”也。”已经通晓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前世、今生和未来,更可以继往开来,开万世之太平。现实生活中,其“知行合一”的智慧和德行,可以影响和感化一切生命万物,堪比于日月之光明。

有意思的是,孔圣人或许不知:“圣人”在世时,处在金字塔最底层的、最广大的“庸人”们,是无人称其为“圣”的;就像繁体字的“聖”所象形的那样,圣人活着时,世间的人们更多的,反而是嘲笑和戏谑,无人真正理睬。只有千秋万代之后,有了历史的检验了,经得起科学的推敲了,才会口耳相传;这位埋在地下的“无冕之王”,才被称之为“圣”,才被后世尊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