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67:自传 他传

 五月华语 2023-08-23 发布于河南

自传,多是文人自己对自己的一个回忆和解读。有的自传有人读,有的自传无人问津。有的自传真实,有的部分真实。我读的第一本自传是胡适的《四十自传》,后来有许渊冲的,曹德旺的《心若菩提》等,听到的有汪曾祺的《宁做我》等,这些书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这些书多数把童年写的都非常详细。他们会把父母或者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当做重点部分来描述,比如胡适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曹德旺对自己小时候吃的苦叶非常感恩。对后来的成绩,他们多数都会做以淡化。这些多数都感性为主,充满神情地回忆,感恩曾经的生活,不管是苦是甜。

他传,多是做出一定业绩的人,他人做的记录和评价。一定业绩有很多方面,有政治、军事、科学、商界、文学家、社会活动家等,以政治最多。最初的可能以神话或者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这在世界历史上都非常常见。老子、孔子、孟子等,不仅有他们的生平传记,更是他们的思想结晶。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被世代解读。王阳明、曾国藩等人在历史上都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印记。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传记也有很多版本,甘地、丘吉尔、林肯、撒切尔夫人等等也不逊色。居里夫人、宋庆龄、林徽因等女士在不同领域有各自的影响力。这些传记有不同侧重,但是,突出点都会在政绩上,或者经历的曲折上,还会总结一些所谓的理论。感性不足,理性有余。他传有非常多的虚构,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凸显这个人物了不起,值得去写,值得去读,值得去彪炳千秋,值得去效仿等等。

世界有很多人,有传记的或许占不到千万分之一。有的人在历史上出现过,留下过一个名字。《左传》《资治通鉴》《史记》等书里记录了一些名字,他们故事或长或短,或被褒被贬。

世界有更多的人,只是生下来,活了一段,然后离开。他们活着的时候,有身边的几个人知道,死后几年就无人记忆,无人提起。从此,就归于沉寂。世界上,最悲凉的地方或许是墓地。有人的地方就有区别,死人的墓地也不例外。有的墓碑非常干净,有的很冰冷;有的长年摆满鲜花,有的经年沉默。我曾经经常去一块墓园,在那里没有恐惧,只有安静,死一般的安静。墓碑上有名字,然后是两个数字,代表了出生和死亡。

写自传的人认为自己值得书写,不管有没有读者,他们不介意,只管写了。写他传的人是被认为值得,多数有一种价值意识,有一种评判。这些传记作家有的是那个人本身活着的时候被邀请,有的是那个被写的人已经死去多年,为了记录、研究活着商品而去书写。无传的人,要么本人没有意识,要么他人不值得。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一定的宿命,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打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一定的使命,尽管有时无力改天换命,却都在努力活着。不管自己写还是他人写的传记,这些人的共性是活着时都有一定的信念,都经历非常丰富,都是“曲则全”的演绎者。

不管怎样,既然有幸来到世上,就留下点痕迹吧。不去想死后有没有人惦记,有没有人去立碑写传,先活好,不留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