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录(115)之故宫 武英殿陶瓷馆(10)

 荣纳堂 2023-08-23 发布于天津
转自 水一月




故宫



武英殿 · 陶瓷馆


早在距今约两万年前,我们祖先就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际,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又创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展览通选一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从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民国时期,力求反映中国陶瓷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021.5.23-2021.10.30 分四次进宫,才拍完武英殿陶瓷馆……

内容鸿篇,件件精美,堪比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哪件都不舍弃之,所以,请慢下来,且听我慢慢道来……


装饰新颖的其他民窑陶瓷


宋、金时期的民窑瓷器,装饰风格朴实、生活气息浓郁,以磁州窑和磁州窑系产品最具代表。磁州窑是北方著名民窑,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磁县境内,因磁县古称磁州,故这里的瓷窑被称作“磁州窑”。磁州窑主要烧造白釉、黑釉、褐釉、白地黑(褐)花瓷和低温铅釉陶等,装饰技法常见彩绘、刻、划、剔等,手法娴熟,纹饰优美。装饰题材丰富,各种动物、植物、文字、诗词、谚语和反映民俗生活的人物等,应有尽有,深受人们喜爱。

受磁州窑影响,宋、金、元时期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瓷窑,均曾烧造类似风格的瓷器,形成庞大的磁州窑系。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河南登封窑、当阳峪窑、扒村窑等,山西大同窑、河津窑、长治窑等。华南地区有广东海康(今雷州)窑,西南地区则有四川成都琉璃厂窑。

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刻划虎纹瓶

北宋(960-1127年)

31.9cm 口径7.1cm 足径9.5cm

瓶形似橄榄。圆唇,折沿,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胎呈红褐色,表面施洁白化妆士。通体珍珠地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双虎搏斗,一虎站立,张牙舞爪,另一虎做欲扑状。以柱石、丛草作画面陪衬,近底处刻划16个莲瓣纹。物象刻画生动。因纹饰空间满戳珍珠状小圆圈,故曰“珍珠地”。刻划花线条和戳印圆圈处因去掉了化妆土而露出红褐色胎,图案空白处因保留化妆土而呈白色,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考古工作者对古陶瓷窑址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这件白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是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曲河村窑产品,时代为北宋。

 白釉珍珠地刻划折枝牡丹纹腰圆枕 

 北宋(960-1127年)

 高12cm 长25.8cm 宽18.4cm 

枕呈腰圆形。通体施白釉,外底无釉。枕面以珍珠地刻划折枝牡丹纹装饰,两朵盛开的牡丹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构图合理大方。枕壁以两个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后壁饰花卉纹,并开一圆形出气孔。

珍珠地划花工艺是模仿金银器蟹胎工艺而产生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珍珠地划花瓷器在唐、宋时期河北、河南、山西一些瓷窑中都有烧造,目前所知瓷窑有河北磁州窑,河南密县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宜阳窑等,山西介休窑、河津窑、交城窑等。

当阳峪窑白釉剔划化妆土花草纹瓶


 北宋(960-1127年)

 高27cm 口径2.2cm 足径7.5cm 

瓶小口外折,短颈,溜肩,鼓腹,圈足。采用剔划化妆土技法进行装饰,自上至下共饰4组纹饰。肩部上层为卷草纹;肩部下层在两道弦纹之间划出网格状纹,再按设计剔去若干小方块,白、褐方块相间组成正反三角形;腹部主题纹饰为花叶纹,花叶肥硕饱满;最下层亦饰与肩部下层纹饰一样的网格纹。

当阳峪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是北方著名民间窑场之一,所烧造瓷器以剔划化妆土品种最负盛名。纹饰以黑、白色或褐、白色相互映衬,对比强烈,纹饰线条流利洒脱,独具一格。故宫博物院藏剔划化妆土缠枝菊纹缸、花草纹瓶,是当阳峪窑瓷器该类装饰风格的代表作,而网格状花纹更是当阳峪窑瓷器所独有的纹饰。

当阳峪窑白釉剔划化妆土缠枝菊纹缸

北宋(960-1127年)

34.5cm 口径16cm 足径12.6cm

缸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圈足。外壁通体以剔划化妆土技法进行装饰。其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化妆土,然后划出已设计好的花叶、缠枝牡丹、回纹等纹饰,再将花纹以外隙地上的白色化妆土剔除,露出灰褐色胎,形成灰褐色地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北宋、金代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而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蹊径,大量采用剔划花装饰,其中以河南当阳峪窑烧造的剔划白色化妆土品种最受人称道。

 三彩塑贴花瓣纹行炉 

 北宋(960-1127年)

 高13.9cm 口径10cm 足径8.7cm 

行炉折沿,深弧腹,高足。内、外施绿釉,外壁腹部绿釉地上以模印贴花技法装饰3层莲瓣纹,莲瓣施黄、白两色釉。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河南鲁山窑遗址进行调查时,曾采集到类似器物残片标本,除底釉为黄釉外,造型、装饰均与此行炉一致,因此,这件行炉有可能是河南鲁山、宝丰一带瓷窑产品。

宋代北方地区流行一种高足杯式造型的香炉,均折沿,筒形杯身,细腰下接喇叭形座,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都曾大量烧造。北宋石刻、砖雕、绘画等图像资料(如河南巩义米河半个店北宋石棺线刻孝子图、山西沁水宋墓砖雕、北宋赵光辅《番王礼佛图》)已经揭示出它们的功用,即焚香器具。因是炉内燃香后用金属杆挑持行走,故名行炉。金属杆顶端有金属圈,恰好可卡住折沿。此件行炉在常见的高足杯式香炉上附加莲花装饰,显示出其佛教意味。早在唐代永徽三年(652年)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中已有这样的形象,宋代汝窑青瓷、耀州窑青瓷以及南方的青白瓷中也见有此种行炉。


三彩刻划人物图

扇形枕

 北宋(960-1127年)

 高12.5cm 长33.5cm 宽16cm 

枕呈扇形,两头稍阔,中间略收,前立面开一圆形出气孔。枕以刻划技法装饰,施以黄、绿、白三色釉。枕面先随枕形刻划边框,再以刻划竖线将边框分为3部分,中间大,两边小,且两边等大。中间刻划人物图,二人服饰一黄一绿,前后相伴而行,前者手持鱼篓,后者扛鱼竿。周围的绿树、青草、黄云透出生机。两边长方形区域内均刻划一折枝花,白花绿叶黄地。枕面边框外至侧壁上半部施绿釉,下半部不施釉,露白色化妆土。此三彩枕设色只有黄、绿、白三色釉,色彩素雅,体现出北宋三彩釉陶器的着色特点。

三彩刻划兔纹扇形枕


 北宋(960-1127年)

 高10.5cm 面横36.8cm 面纵17cm 底横36cm 底纵14.5cm 

枕呈扇形,后壁开一圆形出气孔。枕面以复线随枕形划出扇形开光,开光外施绿釉,以刻划花叶纹装饰。开光内又有一花瓣形开光,花瓣形开光外施黄釉,以剔花卷枝纹装饰,花瓣形开光内表现主题纹饰,黄兔伴着绿色花绿,隙地施白釉。设色淡雅清新。枕侧壁上半部施绿釉,下半部不施釉,露白色化妆土。

从现有实物资料看,北宋三彩枕大都以绿釉为基本色釉,辅以黄、白、褐等色釉,不见蓝色釉,配色清新明快、柔和淡雅。纹饰主要有人物、花鸟、动物等。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金(1115-1234年)

46.9cm 口径4.2cm 足径10.2cm

瓶梯形小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通体白地黑花装饰。以弦纹分为3个装饰区域。肩部绘俯莲瓣纹;腹上部绘主题纹饰花卉纹,花叶分明,错落有致;腹下部绘卷草纹。胫部绘粗细相间的弦纹。此梅瓶形体端庄秀美,画工娴熟洒脱,画面黑白对比鲜明,突出体现了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艺术魅力。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金(1115-1234年)

 高39.4cm 口径3cm 足径9cm 

瓶梯形小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通体白地黑花装饰。肩部绘两层纹饰,上为双层俯莲瓣纹,下为朵花纹,腹部绘主题纹,饰缠枝花纹。腹下部亦绘朵花纹;胫部绘双重仰莲瓣纹,与肩部纹饰相呼应。各层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线相隔。磁州窑的画师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将花卉形象表现为介于写实与图案化之间的一种纹饰,将植物繁盛的生命力刻画得淋漓尽致,加之采取黑白强烈对比的装饰手法,使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力。

磁州窑白地黑花题诗句如意头枕

金(1115-1234年)

高13.2cm 长31cm 宽22cm

枕呈如意头形。枕面中间微凹,枕墙略带弧度,平底。通体白地黑花装饰。枕面在随枕形勾描的边线内题写行草体诗句“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枕立墙绘卷枝纹。外底素胎无釉。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八方枕


 金(1115-1234年)

 高11.2cm 长29cm 宽21.3cm 

枕呈八方体形。枕面和底均出檐,枕面中间微凹,平底。通体白地黑花装饰。枕面绘一四蹄纷飞奔腾的骏马,马尾飘扬,马背上绘一手撑马鞍身体腾空倒立的驭马者,整个画面将马戏表演中的精彩动人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画面四周环以随枕形勾勒的子母框线,枕墙4面各绘流畅的卷枝纹。外底素胎无釉,有戳印阳文“张家造”戳记。

磁州窑绿釉黑彩花草纹梅瓶

金(1115-1234年)

32cm 口径3cm 足径7.6cm

瓶小口出沿,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近底处微外撒,圈足。通体绿釉黑彩花草纹装饰。其做法是先在成型后的坯体上施一层洁白化妆土;然后以毛笔蘸彩料在化妆土上描绘图案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经高温烧成白地黑花器;最后在透明釉上再施一层以氧化铅作助熔剂的瓜皮绿釉,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金代磁州窑还烧造黄种黑花、孔雀绿釉黑花瓷器制作方法与绿釉黑花瓷器相同。但与白地黑花瓷器相比,上述3种色釉黑花瓷器的产量都很低,致使传世品和出土物中都很少见。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图腰圆枕


 金(1115-1234年)

 高11.2cm 长28.9cm 宽22.5cm 

枕腰圆形。枕面出沿,枕墙斜收,平底。通体白地黑花装饰。枕面边沿随枕形勾绘双线边栏,内有如意头形开光,边框及开光之间绘4组卷草纹。开光内绘两个玩耍的婴孩,一孩儿头落一只小鸟,作惊惧状;另一男孩儿手指小鸟兴奋异常。磁州窑的婴戏题材内容丰富,如池塘赶鸭、抽陀螺、蹴鞠、骑马、钓鱼、放爆竹等不一而足,此枕绘画笔触简练,虽着墨不多,却情趣盎然。


磁州窑白地黑花蹲狮纹“镇宅”铭八方枕

 金(1115-1234年)

 高12cm 长24.5cm 宽17.6cm 

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花装饰。枕面绘一蹲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画笔笔触娴熟,纹饰线条流畅,物象生动传神。右边空白处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面边缘以黑彩随枕形勾画宽边,衬托蹲狮形象更加突出。枕立边绘缠枝花草纹。动物纹是磁州窑画工常用题材,其中以狮、虎的形象最为生动,寥寥数笔即将威风凛凛的狮、虎形象跃然枕面,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诚如此枕上的题字所示,以猛兽装饰陶瓷枕,人们赋予其“镇宅”功能。

白地黑花猴鹿图梅瓶


 金(1115-1234年)

 高63cm 口径7.8cm 足径13cm 

瓶小口外翻,短颈,丰肩,长腹,腹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宽圈足。外壁白地黑花装饰。颈部涂抹黑彩,肩部绘黑彩花瓣纹,两组卷叶纹由肩部延仲至腹部,将腹部分成两组画面。一组为猴、鹿相逢于芦苇丛中;另一组为芦苇双雁图。胫部以黑彩涂抹。外底部无釉露胎,胎质粗松呈浅土黄色。此瓶构图疏密有致,绘画笔触自由洒脱,画面给人轻松白然的视觉感受。这种小口、长腹的瓶,即文献所说的经瓶,属于盛酒器。辽、宋、金、元时期,南北各地陶瓷窑均有烧造。从韩国新安沉船打捞出水陶瓷器和故宫博物院在印度奎隆港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可知,这种酒瓶在元代也行销海外。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梅瓶

金(1115-1234年)

高39.3cm 口径4.2cm 足径10.7cm

瓶小口外翻,短颈,溜肩,长腹,腹下渐收敛,宽圈足。通体白地黑花装饰。颈部绘花边,两组花卉纹白肩部垂至腹部,形成两面开光。一面绘一枝牡丹;另一面以黑彩书写行草体词句“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句出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玉蝴蝶·秋思》。描写轻风拂过水面、花凋零、月色清冷、梧桐叶枯黄之景致,抒发思念故友之情。

琉璃厂窑黄褐釉刻划彩绘鱼藻纹盆


 北宋(960-1127年)

 高12.5cm 口径46cm 底径29.5cm 

盆敞口,宽边,口沿内卷,弧腹,平底。胎体厚重。内、外施黄褐色釉。内、外均在釉下以褐、绿彩描绘纹饰。底部绘两条鱼,周围和内壁衬以水草,鱼身以刻划技法表现鳞和双睛,画面生动有趣。外壁绘花草纹。疏璃厂窑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柳江街道疏璃厂老镇片区内,旧属华阳县胜利乡疏璃村。创烧于五代,终烧于明代。所产瓷器工艺简朴、纹饰生动、民间特色浓厚,独具一格。


扒村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折沿盆

 金(1115-1234年)

 高11cm 口径52.1cm 底径29.5cm 

盆敞口,宽折沿,弧腹,坦底,浅宽圈足。盆内白地黑花装饰。由内底心至折沿可分为5组纹饰,每组纹饰之间隔以宽窄弦纹。内底中心绘一朵花;外围荷莲纹,3朵莲花、3朵荷叶相间排列,杂以水波、茨菇、浮萍;再外一圈绘4组卷枝纹;内壁绘11个大莲瓣,间以小莲瓣;折沿绘缠枝花纹,上结12朵盛开的5瓣花,间以细如松针的花叶。

此盆形体较大,绘画技法娴熟,纹饰生动优美,堪称金代河南禹州扒村窑白地黑花瓷的代表作。虽装饰繁密,但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繁而不乱。

长治窑白釉红绿彩鱼衔花纹碗


 金(1115-1234年)

 高6.5cm 口径17cm 底径5.4cm 

碗敞口,斜弧腹,圈足。灰胎,表面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士。内底以红绿彩绘鱼纹外围以数道弦纹。简洁明快的构图,潇洒白如的笔法与后世的大写意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类红绿彩器,过去一向被误认为宋彩器,随着近年的考古发掘,河北观台窑、山东淄博窑、河南鹤壁窑、山西长治窑等金代窑址都出土有此类器物其时代已为人们所确认。

长治窑黄褐釉白地

黑彩虎枕


 金(1115-1234年)

 高10.7cm 面横34cm 面纵14cm 底横34.5cm 底纵15cm 

枕呈卧虎形,头右向。虎身为枕身,在黄地上绘黑色条纹模仿虎皮纹。虎背为腰圆形枕面,白地黑彩,画两枝残荷、数茎芦苇、水草游鸭、大雁南飞,寥寥数笔,将秋景萧瑟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褐黄釉黑彩竹纹梅瓶

金(1115-1234年)

高29.8cm 口径5.3cm 足径8.2cm

瓶小口出沿,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瘦足。浅土黄色胎,胎上施一层洁白化妆土。通体褐黄釉黑彩装饰。腹部绘主题纹饰丛竹图,每个竹叶均一笔画成大小参差,画面简朴生动。肩和胫部绘弦纹间水波纹。此梅瓶上的褐黄釉覆于黑彩上,呈现与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不同的视觉效果,别具一格。

瓷质梅瓶在北宋、金、元时期北方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汝窑、钧窑、介休窑等许多瓷窑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天蓝釉、白釉、白地黑花、绿釉黑花、褐黄釉黑花、孔雀绿釉黑花等,但此种褐黄釉黑彩竹纹梅瓶较罕见。此瓶属于盛酒具。

划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系指以竹、木、骨或金属锥或针在已成型的陶瓷坯体上划出图案花纹。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已开始出现划花装饰,此后直至今日都在使用,从未间断。历史上最著名的划花瓷器有五代至北宋耀州窑和越窑划花青瓷以及明、清景德镇御窑划花瓷器等。其划花线条流畅,细如发丝,图案清晰,显示出高超水平。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划花技法亦被称作“锥拱”。

白釉剔划填黑釉折枝牡丹纹腰圆枕


 金(1115-1234年)

 高10.4cm 面横24.7cm 面纵19cm 底横23.5cm 底纵18cm 

枕呈腰圆形。枕面中间微凹,枕墙略带弧度,平底。枕墙先施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釉,颜色白中略泛黄,釉面开有细碎片纹。枕面先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刻划折枝牡丹纹,施透明釉,剔除花纹以外隙地上的透明釉和化妆土;最后在刻划纹饰线条内和剔地上填以黑釉,入窑经高温焙烧而成。

辽、北宋、金时期,北方地区一些窑场都烧造过这种采用白釉剔划花填黑釉的瓷枕,如河北磁州窑、河南当阳岭窑、山西河津窑、内蒙古赤峰缸瓦窑等,取得较好装饰效果。

大同窑黑釉剔划缠枝花草纹罐

金(1115-1234年)

高17cm 口径13.5cm 足径9.5cm

罐唇口,溜肩,鼓腹,圈足。罐内仅口部施黑釉,外壁和圈足内均施黑釉,足底无釉,露白中略泛黄色胎。外壁别花装饰肩部为变形回纹,腹部为缠枝花草纹。此罐造型浑圆饱满,黑釉光亮如漆,剔划花技法娴熟,以白中略泛黄色的隙地衬托黑色花纹,对比鲜明,取得较好的装饰效果。从其胎釉特征看,应属金代山西大同窑产品。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金代陶瓷都被划归于北宋,且认为金代陶瓷无精美之作。1949年以来,随着金代墓葬大量出土金代陶瓷,人们对金代陶瓷的真实面目逐渐有了清醒认识,墓葬出土实物和窑址出土标本证明,当时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淄博窑、大同窑、浑源窑、介休窑、长治窑等仍在继续烧造陶瓷,产品各具特色,且不乏精美之作。

刻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系指以竹、木、骨或金属刀具在已成型的陶瓷坯体上通过直刀和斜刀的灵活运用刻出图案花纹。刻花技法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以后各朝陶瓷器上均有使用,尤以宋代瓷器上应用最为普遍。宋代越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烧造的刻花瓷器均各具特色。其中耀州窑刻花青瓷受到的评价最高,纹饰下刀较深,刀锋犀利洒脱,具有浅浮雕般立体感,被推为宋代各窑瓷器刻花之冠。刻花技法常与划花技法结合使用,被称作“刻划花”。

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刻划折枝芍药纹腰圆枕


 金(1115-1234年)

 高12.6cm 面横33.4cm 面纵29.9cm 底横29.9cm 底纵25.7cm 

枕腰圆形。枕面中间微凹,除外底外,余处均施白色化妆土。底面露胎,有流淌的化妆土和釉斑痕迹。枕面上部月牙形开光内饰珍珠地刻划折枝芍药纹,芍药花朵盛开,辅以4枝花叶,纹饰刻划线条简洁流畅。开光之下的枕面空白处刻隶书体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曰:“瓷中定州犹椎轮,丹青弗藉傅色纷。懿兹芳枕质朴淳,蛤粉为釉铺以匀。铅气火气净且沦,粹然古貌如道人。通灵一穴堪眠云,信能忘忧能怡神。至人无梦方宜陈,小哉邯郸漫云云。”诗后刻“乾隆戊子仲夏月上澣御题”,钤篆体白文“乾隆宸翰”方形闲章。“乾隆戊子”即隆三十三年(1768年)。

此枕系清代宫廷旧藏,所刻御题诗日期表明,此枕至迟于乾隆三十三年就已经被视作古瓷珍品成为宫廷藏品。由于在北宋、金代河北磁州窑遗址曾发现过与此枕枕面装饰相类似的瓷片标本,故此枕曾长期被视为磁州窑产品。但近年在山西省河津市固镇地区金代瓷窑遗址也发现与此枕造型、装饰类似的瓷枕。对比磁州窑与固镇窑场同类枕的装饰特点,可以发现,磁州窑枕月牙形开光下面的边线为普通的弧线,而固镇窑瓷枕月牙形开光下面的边线则为连弧形,且月牙形开光下留有明显的空白。总之,这件清代宫廷旧藏瓷枕的装饰特点与山西省河津市固镇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瓷片标本完全对得上,因此,此枕应是金代河津窑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