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前33世纪-地球物理事件

 关心明天1 2023-08-23 发布于江西
地球重大事件:

特:12900年前:老仙女木事件,巨兽与人类都被收拾得差不多了。
1:12640年前:新仙女木事件,亚特兰蒂斯沉没,凯西揭露12500年建造金字塔。
2:11000年前事件
3:8200年前事件
4:大约6600年前事件:黑海由淡水湖变成海洋。
5:5300年前事件:颛顼与共工争帝大战,天倾西北。中华一些文化突然消失于沉积层中。
6:5100年前事件:三苗之亡,日妖昼出,双日天文事件。后弈射日-十日天文事件。大禹治水。
7:4800年前事件:雅各下埃及,约瑟在埃及为相,七年大旱。
8:4200年前事件:伊 洛竭夏亡。河干商亡。中东两河流域-两条河干枯。
9:大约3800年前事件: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摩西出埃及事件,赫梯前1595年灭亡古巴比伦。喜克索斯人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多起源民族,可能由塞姆族的部落以及部分胡里特人和其他印欧族的人混合而成。于前17世纪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进入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埃及第十五王朝和埃及第十六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67)。以色列人在这个王朝中为奴,出生的男孩被杀,摩西必定是在这个时期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
10:3300年事件,盘庚迁都,赫梯与埃及卡迭石争霸战。
11:3100年前事件:周克商。黄河干枯。双日事件,当时有日妖宵出。就是晚上出太阳。

关于文化的兴毁:

文化突然兴起,必定是一帮人在此生活留下的证据。
一个文化突然终止,只有两种情况,此地人们因为某种灾难而死亡或者迁徙走了。考古都是在地下挖出文化遗迹,也就是沉积层造成文明毁灭,这形成沉积层,只有大水灾或者大海侵事件才能形成沉积层。另外是火山爆发,火山灰掩埋了当时的文化,这就是毁灭性灾难。

关于夏朝及其前的华夏历史,因为是商人与周人记载了华夏历史。商朝只有一些甲骨卜辞,并没有系统的历史文献。如果商人与周人是外来民族建立的王朝,那么他们利用了汉字记载着他们先辈过去的历史,那些文字中的历史并没有发生在华夏土地上。这时我们勉强来解释夏朝与五帝时代的历史,并且与本土地名对应起来,这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山海经》相传为伯益所作。伯益在尧舜禹时为官,参与治水。这虞朝夏朝究竟在哪里,至少是巨大的历史解读问题。而战国时代邹衍提出大小九州问题,也恰好是一个根本说明。
这史是周朝天子将华夏九州姓氏固化的结果,那时华夏本土文明都保存在地下,挖出来却无法与华夏语言历史对接。这些我们需要努力才能识别的文化,只能称为古华夏本土文化。因为生存着的人类,随着环境变化学习创造着文化来生存。

随着外来迁徙民族带来的优秀文化,一路在华夏传播,本土人因此学习着。

中国本土一些文化突然终止,同时在另外一些地方出现新的文化。
如:大溪文化、崧泽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河姆渡文化都在公元前33世纪突然终止,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在沉积层中,这表明这些地区当时被淹没的结果。

大地湾文化-甘肃
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
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
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
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彭头山文化(前70~63世纪)湖南北部
后李文化(前65~55世纪)山东淄博
兴隆洼文化(前62~54世纪)内蒙古
咸头岭文化(前50~40世纪)珠三角
汤家岗文化(前48~43世纪)湖南
河姆渡文化(前50~33世纪)浙江宁波南
大溪文化、(前50~33世纪)重庆
崧泽文化,(前50~33世纪)上海
马家滨文化(前50~30世纪)浙江
龙虬文化(前50~30世纪)江淮东部
半坡文化(前48~43世纪)西安

仰韶文化(前50~30世纪)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绝对年代在4933BC~2923BC左右
早期分三段,5000BC~4900BC~4300BC~4000BC。
中期(4000BC~3500BC)
晚期典型(3500BC~2900BC)

红山文化(前40~30世纪),主体为前35世纪。东北地区
大汶口文化(前43~25世纪)山东,早期(前43~35世纪),中期(前35~28世纪),晚期(28~25世纪)
薛家岗文化(前35~28世纪)安徽

在公元前33-29世纪,又突然出现一些新的文化,它们有些与过去文化有关,有些就无关。
如:
马家窑文化(前33~20世纪)甘肃
屈家岭文化(前33~25世纪)湖北
石家河文化(前30~23~19世纪)湖北
良渚文化(前33~20世纪)。浙江
大汶口文化(前45~25世纪)、山东
三星堆文化(前30~10世纪)四川

宝墩文化(前27—18世纪)成都
龙山文化(前25~20世纪)山东
齐家文化(前22~16世纪)甘肃
石家河文化(前33-23-19世纪)湖北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古老文化 [1] ,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时间当为3000B.C~2300B.C.,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2400B.C~1900B.C.,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 。石家河文化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


喇家遗址(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存续时间300余年,属于齐家文化,当时发生了可怕地震。
时间:公元前1945年~公元前1885年的某天
坐标:东经102.8 北纬35.9,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南部,官亭盆地
这里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小盆地,东边是寺沟峡,西边是积石峡,北边是滚滚的黄河。盆地的南部,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大型原始聚落。聚落西高东低,黄土高原的风从高处吹下,昏黄的天空,空气中弥漫着不详的气氛。聚落的东南部,有一个方形的祭坛。热闹的祭祀活动刚刚结束,村民们陆陆续续回到家中,祭坛上还摆放着肉食、面条、大型的石器、玉器等祭祀用品,以及……刚杀死不久的半岁婴儿,这是人祭。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 彭头山文化 ( 前7000年 – 前6300年) 湖北北部
▪ 裴李岗文化 ( 前6200年 – 前5500年) 黄河中游
▪ 后李文化 ( 前6500年 – 前5500年) 山东淄博
▪ 兴隆洼文化 ( 前6200年 – 前5400年) 内蒙古
▪ 磁山文化 ( 前6000年 – 前5600年) 华北
▪ 大地湾文化 ( 距今60000年 – 5000年) 甘肃
▪ 新乐文化 ( 前5300年 – 前4800年) 北方
▪ 赵宝沟文化 ( 前5300年 – 前4400年) 内蒙古
▪ 北辛文化 ( 前5400年 –
前4400年)山东-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 河姆渡文化 ( 前5000年 –
3300年) 宁波南
▪ 大溪文化 ( 前5000年 –
前3300年) 重庆
▪ 马家浜文化 ( 前5000年 –
前3000年) 浙江
▪ 仰韶文化 ( 前5000年 –
前3000年) 黄河中游
▪ 红山文化 ( 前4000年 –
前3000年) 东北
▪ 大汶口文化 ( 前4300年 – 前2500年) 山东
▪ 良渚文化 (
前3300年前2200年) 浙江 前2200年被水淹
▪ 马家窑文化 (
前3300年前2000年) 甘肃
▪ 屈家岭文化 (
前3300年 – 前2500年) 湖北
▪ 龙山文化 ( 前2500年 –
前2000年) 源自大汶口文化,覆盖了仰韶文化。
▪ 宝墩文化 ( 前2700年 – 前1800年) 重庆
▪ 石家河文化 (
前3300年 –前2300年- 前1900年) 湖北天门
齐家文化(前2200~1600年)甘肃

从文化本质来分析,文化总是人类创造的,在大灾难中人类逃生迁徙皆是自然本能,这就是一帮人带着他们的文化与技术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不光在本土领域应该这样思考问题。因为动物与船、车的发明,所以水路与陆路都可以有外域人进入华夏。
这就是中国有100多个民族的根本原因。

庙底沟类型(公元前4005年~公元前2780年)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存在于公元前4005年~公元前2780年,这是仰韶文化最繁盛的时代,不仅文化中心东扩,而且迅速地向四面八方发展,庙底沟文化类型以人口扩张为驱动力,大量向周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移民,使得西到甘青、东至海岱、东北到河套和辽宁、南到江汉的地域都被卷入考古学上的“庙底沟化”过程中,这与商代政治地理范围有惊人的相似,在地理和文化上为夏商乃至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2]

关于公元前2780年地球七年干旱事件
圣经中记载了当时埃及与中东七年大旱,约瑟在埃及为相,成功治理埃及,让埃及变得空前强大。就是饥荒中将田地与粮食、金银进行了转换,法老的梦预示七年粮食丰收后七年大旱无收。这是埃及唯一一个外族人当宰相,是神一般的存在。埃及名叫伊姆霍特普。
左塞尔 Zoser,根据不同的拼法或称乔塞尔(Djoser),古埃及第三王朝的法老(按照某些考古学家的看法,他的在位时间是前2780年— 前2760年)。 [1]圣经中的约瑟在法老朝中任宰相,埃及经历可怕的七年大旱,是雅各下埃及的具体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大盘点—分清文化类型与遗址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龙山文化(前25~20世纪)完全覆盖仰韶文化(前50~30世纪)。这是沿海先进文化向内陆传播的过程。也是青铜、铁器取代石器文化的过程)

4200年前的一场干旱,是否倾覆了多个帝国 

一场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的大旱曾经席卷地球上部分地区。与此同时,在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谷以及更远的地方,人们背井离乡,离开了一度欣欣向荣的城市。

消失的蚯蚓是一个信号。当耶鲁大学考古学家Harvey Weiss和同事在叙利亚东北部地区发掘一处遗址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层被掩埋的风成粉土。该粉土层极为贫瘠,几乎没有古时候蚯蚓的活动迹象的程度。数千年前发生过某些剧变,令大地遍布灰尘,由此产生的土壤层即使是蚯蚓也难以生存。

这场旱灾大概于公元前2200年来袭,当时的阿卡德帝国统治着如今的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而到了公元前2150年,帝国已不复存在——中央政权土崩瓦解,许多人用脚投票,离开了该地区。

在这枚来自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一位阿卡德国王的印章上,刻画着水从一名神祇拿着的容器里流出的场景。差不多在同一时代,阿卡德帝国正在遭受一场旱灾。图片来源:The Art Archive/Shutterstock

在Weiss看来,阿卡德帝国的崩溃和大干旱的同期发生并非单纯的巧合。Weiss是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他和同事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了旱灾的证据。他们提出,突如其来的气候乱象倾覆了这个古代帝国[1]。这一事例严峻地警示我们,复杂社会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有多么脆弱。

对Weiss来说,这是他横跨几十年研究生涯的开端。他现在已经确信,公元前2200年的那场干旱并不局限于美索不达米亚,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影响。此外,阿卡德帝国也不是唯一因为这场旱灾而发生动荡或遭到颠覆的复杂社会。“我们的研究囊括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爱琴海和地中海,一直到西班牙。”Weiss说,在所有这些地方都存在证据表明,大约4200年前,气候变得干燥、中央政权垮台、人们为逃离新出现的干旱区而迁徙(见“艰难时世”)。

来源:参考文献8

学界内,许多人称这次干旱为4.2千年事件(4.2 ka BP event)亦称4.2 kyr BP(BP意为“距1950年”)。在对地球近期历史的研究中,它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在2018年,当时它被载入地质年代表,作为当前地质时期(即梅加拉亚期,名称来源于印度的一个地区,那里有一根记录了气候变迁的石笋)的开端。像这类地质界线的认定只能建立在全球级别的变化上,因此这意味着4.2千年事件影响了整个地球。

然而,4.2千年事件一直备受争议。对于选择用它来标记梅加拉亚期开始的决定,批评声也不绝于耳。许多研究者称有证据表明该事件并非全球性的。反之,那段时间似乎有过多次旱灾,而不是一段长时间的干期——或这些变化局限在部分地区。

在这1000多年干旱气候期间,最极端的干旱出现在公元前2250—前1950年,即第一中间时期到中王国前期的300年间,尼罗河出现了灾难性的低水位。奥克诺尔(O'Connor,1972)[(12)]对上埃及尼罗河一个35km地段内墓葬群规模变化的分析,是这个时期发生灾难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他估计,约公元前25—23世纪(古王国中后期)期间,平均每年葬墓1.2个;约公元前2160—前2100年间(第一中间时期),平均每年葬墓12.2个;公元前21世纪(中王朝初期)下降到3.5个;到公元前20世纪(中王国中期)继续下降到0.6个。第一中间时期是埃及历史上最混乱的阶段,其葬墓速度远远大于所研究时段的任何其他阶段,“这可能是环境变迁所引起的最典型的变化实例”(O'Connor,1972)[(12)]。

  从第二中间时期到新王国前期又是一个气候相对湿润的阶段。但是到新王国后期,尼罗河流域的气候再度转向干旱。尤其是在公元前12世纪前后,气候恶化到自前王朝以来几千年间最糟糕的程度。尼罗河谷的泛滥平原因干旱无法灌溉而全部放弃,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沙丘沙和风化的盐粉,努比亚沙漠完全毁坏了肥沃的泛滥平原。即使位于河口三角洲上的派鲁斯亚克支流也因气候干旱而干涸消失,导致国都和皇室不得不另迁新址。

  关于粮价上涨和社会动乱的记载[(13)]进一步证实了公元前12世纪的干旱气候对新王国的猛烈冲击。当公元前1210年小亚细亚发生饥荒时,埃及国王曾将大批谷物运往赫梯以赈济灾民;在国内,粮价也一直稳定地保持到1170年。此后,粮价便开始迅猛上涨。到公元前1153年,国家粮库空虚,皇粮供应继绝,以致皇室职员亦因饥馑而发生骚乱。公元前1130—前1125年,小麦价格上涨到正常年景的24倍,大麦和油料价格同样居高不下。因此,从公元前1151年到前1105年连续发生全国性的粮食暴动。干旱的肆虐,经济的崩溃,社会的动乱,这一切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新王国的倾覆。事实上,早在铁腕人物拉姆塞斯三世统治的时代(公元前1182—前1151年),“慷慨大方的尼罗河时代就已经并非突然地、但却不可避免地结束了”[(8)]。

  在拉姆塞斯三世死后的数百年间,埃及缺乏有效的中央权威来维持国家生活的正常运转。尤其是在后王朝由祭司掌权的时代,国家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先前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更无力抵抗周边异族的入侵。公元前332年由马其顿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的出现,标志着辉煌于世的尼罗河流域文明已经最终落下了帷幕。

JinLinE古埃及的第1中间期是“伊洛竭而夏亡”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4687090

古埃及的第1中间期

First Intermediate Period
(2183–2060 BC)

第7王朝第8王朝第9王朝第10王朝90年2130 - 2040BC
第11王朝143年 2134 - 1991 BC


20–45 年30年

2181BC左右,70天换70位法老。2181-2160 BC2160-2130 BC

兵策儒剑老师的《发现夏朝》一书P239:

《左传 国语 周记》伯阳父:“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他将这段话判定为是在描述第1中间期。
1、伊河为底格里斯河,洛河为幼发拉底河,这是在说Sumer苏美尔(夏)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统治政权的奔溃。

底格里斯河 Tigris River是华夏史书中的伊水!

幼发拉底河 Euphrates River就是华夏史书中的洛水

2、2200BC左右全球遇到了4.2千年干冷事件,良渚这儿发大水,埃及和两河流域干旱,气候剧烈变化,撒哈拉沙漠此时形成。

3、阿卡德王朝及古埃及第6王朝此时在佩皮二世手上,面临了古提人(Guti ['ɡuːti] 或 Quti,也可做 Gutians 或 Guteans)的挑战,最终被古提人所灭。

古提人的民族名称来源于其居住的地区。苏美尔语称呼其居住地为 Gu-tu-umki 或 Gu-ti-umki。

(维基)Colossal_Amenhotep_III_British_Museum大戊和不降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
阿卡德王朝(古埃及第6王朝)我判定为华夏史籍中的皮氏国。它的帝国被灭,族人迁回到迦南以北的“九苑”,直到古埃及第18王朝,孔甲老爸不降(殷商长寿的帝王大戊)最终灭掉了皮氏国的城邦。


这一篇就来考证这段历史,此后华夏史书的纪年记载又恢复了。


考证华夏历史文本的零星记载

周语·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原文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大辉注:两河加上尼罗河)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大辉辨析:
这是在说西周周幽王时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3条大河同样遇到河流枯竭的情况。

西周帝国周幽王时还没有举国东迁至洛阳,还是多都城制。

《逸周书》第六十一篇《史记解》
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惊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闻。
  信不行、义不立,则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乱,皮氏以亡。
  谄谀日近,方正日远,则邪人专国政。禁而生乱,华氏以亡。
好货财珍怪,则邪人进,邪人进,则贤良日蔽而远。赏罚无位,随财而行,夏后失以亡。
  严兵而不□者,其臣慑;其臣慑,则不敢忠;不敢忠,则民不亲其吏。刑始于亲,远者寒心,殷商以亡。

周穆王二十四年,王命左史戎夫作《记》的事情。文中讲到,一天清晨,周穆王想起了古代一些帝氏治国成败的教训,便召来史官戎夫,让他记录下来,随时讲给自己听,以便有所鉴戒。周穆王评述了上古二十八位帝氏政治上的得失及亡国的教训,这些帝氏依次为皮氏、华氏、夏后氏、殷商氏、有虞氏、平林、质沙、三苗、扈氏、义渠、平州、林氏、曲集、有巢氏、郐君、共工、上衡氏、南氏、果氏、毕程氏、阳氏、谷平、阪泉氏、县宗、玄都、西夏、绩阳、有洛氏。其中夏后氏即夏桀,殷商氏即商纣,有虞氏即舜子商均之后,共工氏即“怒而触不周之山”的康回。这些都是为后人所熟知的重要历史人物。而“皮氏”不仅与这些帝氏并列,且赫然列于二十八位帝氏之首。由此可见,皮氏是古中国的一位很有影响的帝氏。当年的“皮氏”也绝不是一般的国家。

仰韶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大盘点—分清文化类型与遗址的区别和联系

仰韶文化大致范围图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仰韶文化绝对年代在4933BC~2923BC左右,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贾湖文化。继承文化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45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西至河湟,北至河套,东至太行山−豫东,南至淮河–汉水流域,以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区域。著名的遗址包括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庙底沟遗址、大河村遗址等。


越国-大禹守陵人(前31世纪)良渚文化(前33~20世纪)
越国(公元前2032年 [1] —公元前222年 [2] ),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史记》记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3] 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前333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听信齐国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 [4] 东越国,闽越国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5]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2] [6] 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

历史起源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百越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农耕文化。后来的四五千年前,长三角以今天的余杭区莫角山遗址和反山遗址为中心,形成了辉煌的良渚文化。 [11] 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以玉石礼器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表明其进入了阶级对立分明的苗邦阶段,如反山大墓中就发现了代表王权的玉锁。 [12] 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落,之后是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茅山以西的宁镇地区则为深受东夷文化影响的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不同。


吴国(约前12世纪~前473年)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 [1] 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2]
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晋反楚,国力日益强盛,至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

吴国起源

据《史记》记载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 [4] 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 [2]
太伯、仲雍“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归附于太伯。“泰伯奔吴”,无疑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5-7] 这种历史书写之范式化情节为:一位失意的或落难的“英雄”自中原远走边疆,他在异乡被土著奉为王,并为土著带来文明教化。此种历史叙事结构为“英雄徙边记”。 [66]



百越:华夏东南沿海民族
龙文化崇拜:接受海路迁徙移民,善做海洋国际贸易,是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舟船、陶器文化传播者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故谓之为“百越”。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1] 。《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汉朝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百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 [1] 。唐宋以来,随着越人逐渐整合于南迁的汉族之中,先后形成广府、潮州(福佬)、客家等不同民系,而未被融入汉族的越人,则逐渐发展成壮、黎、瑶、畲等边疆族群。 [147]

考古文化遗存分布
据对古越人分布区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生活痕迹与文化遗存,时间上可远溯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及南部沿海一带。较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主要有河姆渡文化遗址、草鞋山遗址、马桥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奇和洞遗址、郁南磨刀山遗址、缚娄古国遗址以及甑皮岩遗址等等。

山歌
岭南地区的古百越民族后裔以好歌、能歌而著称,山歌是其中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 [100] 。今天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畲族等古百越民族后裔 [2-5] ,他们都有唱山歌的传统 [101-104]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