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卧室,还基本原状的,自然是紫禁城里的养心殿。其实还有一处,在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的行宫。如果说,来过山庄的皇帝一半死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你信吗? 那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皇帝来过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是康熙始建的,避暑山庄联络满蒙贵族的“功能”是康熙定下的; 雍正帝是宅男、工作狂,他做皇子的时候跟父皇康熙来避暑山庄,做了皇帝之后没来过。但有他让他的十三弟带着他儿子到避暑山庄围猎的记载; 乾隆对避暑山庄和承德建设的贡献最大,承德外八庙的建筑大部分是乾隆建的,他在避暑山庄接见过东归的土尔扈特首领、六世班禅、英国使节马戈尔尼一行等;嘉庆事事遵循父皇的脚步,自然也会去避暑山庄; 嘉庆本以为自己会像父亲乾隆一样长寿,可惜60岁那年的木兰秋狝,暴毙于避暑山庄。一说是被雷劈死的,一说是病死的。反正很突然。死因最可能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嘉庆帝比较胖,还在大热天赶路,一到避暑山庄就发病了; 道光作为皇子是跟随着嘉庆木兰秋狝的,嘉庆突然暴毙,一时慌乱,竟然找不到皇帝本该“随身携带”的传位诏书。道光是作为嫡长子奉皇后懿旨继位的。所以,道光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也是唯一奉皇后懿旨继位的皇帝。也许因为看着老爹死在避暑山庄,也许是因为奉皇后懿旨多多少少不那么名正言顺,反正道光不喜欢避暑山庄。做了皇帝之后他没来过避暑山庄。 咸丰在继位的前段都没去过避暑山庄,是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京城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仓皇出逃避暑山庄的,对外将此次出逃起一个冠冕堂皇的好名“北狩”。最后心力交瘁的咸丰死在了避暑山庄。 咸丰只有一个儿子载淳,在避暑山庄继位,回京后再也没来过避暑山庄。之后的光绪、宣统均未再木兰秋狝了。 综上,以皇帝身份来避暑山庄的皇帝有康熙、乾隆、嘉庆和咸丰。前两位在避暑山庄尽情围猎、接见满蒙贵族、呼风唤雨;后两者就没那么幸运开心,一脑门子官司,心力交瘁卒于避暑山庄。 是吧!来过山庄的皇帝,一半死在避暑山庄,都驾崩在避暑山庄的“乾清宫” 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 ![]() 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皇帝的卧室。皇帝床上的铺盖也是有规矩的,四床被子叠八层,取四平八稳的意思。 ![]() 卧室里的陈设都是复原,因为原件在民国调回北京绝大部分后又经战乱,怎么可能留下。 ![]() 卧室的设置是按照满族在北方的传统,南北炕。北炕是床,南炕设座,可以看书写字批改奏折。 ![]() 贵为皇帝,卧室也不是很大,目测十几平而已。小面积有利于保暖,也更给人安全感。 ![]() 就是在这张小炕桌上,咸丰在“北京条约”上写了一个“准”字。条约就生效了。割地、赔款,皇帝的脸都丢到长白山了。那时那刻,他有没有后悔处心积虑要得到这个皇位。30岁,一个男人最好的年纪,可他一个皇帝在这个年纪却挂了。 ![]() 咸丰在位11年,签订了11条不平等条约。咸丰也是倒霉蛋,按能力,他总比道光强些,至少他知道启用汉族能臣。可是,所有的矛盾都在他一朝爆发。以他的能力还真对付不了。 ![]() 避暑山庄这间皇帝的卧室,见证了康熙、乾隆的意气风发,也见证了咸丰的痛心疾首、无可奈何。推想咸丰写下那个“准”字后会痛心疾首的,古人还在意后世评说、青史留名,他自己也知道留下了什么,对不起祖宗、对不起万里江山。 不久,他就挂了。可见,他还有脸,还有羞耻心。 ![]() 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这间西暖阁在建筑上还有点意思。它后面不知道为啥修了一道墙。而东边的房间没有。在中式建筑讲究对称的格局中,这个不知道为什么。 这个“怪异”留下了一个故事。说在咸丰临终接见顾命大臣的时候,还是懿贵妃的慈禧悄悄溜进夹壁墙“听墙根”。听到肃顺等八大臣建议“去母留子”,因此与八大臣结仇。 还有,殿外这两棵树是桑树。说避暑山庄建成之前树就在这了。两棵桑树,死俩皇帝。纯属巧合! ![]() “垂帘听政”剧照。应该就是“听墙根”的情节。故事里是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 咸丰临终也是做了精心安排的。怕出现第二个“多尔衮”,也怕出现第二个“鳌拜”,也怕出现“吕后”。所以,他没有选择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欣,而选择了八位顾命大臣,选择了让顾命大臣与太后相互制约。结果,一切心思都“竹篮打水一场空”。才七十几,八大臣就被收拾掉,两宫垂帘。从此慈禧太后掌握清朝实权达四十余年。 事后诸葛亮一把,分析咸丰托孤为什么输得那么惨: 1、损害了宗室利益。虽然顾命八大臣中大多不是宗室就是皇亲,但像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爵位虽高,却已是远支宗室。哪有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光绪生父)这样的皇子在前朝和当朝更有实力。在咸丰的后事安排中没有他这些兄弟啥事,这些兄弟如何甘心!这是一股很强的势力哦! 2、顾命八大臣,人多就力量大吗?人多可以力量大,出现“叛徒”的几率也高了。只要有不坚定的、首鼠两端的,就是“拉拢腐蚀”的对象。八大臣中一个叫景寿的驸马,事变后不久就被再次启用,儿子后来还娶了荣寿固伦公主。这说明啥?至少他没和两宫太后做对吧。 3、皇权的至高无上。六岁的小皇帝和27岁、29岁的两位寡妇,看起来是孤儿寡母,但实际上这是最强的一股势力,他们手握的是实打实的皇权。咸丰临终将“御赏”和“同道堂”的印分别给了皇后和儿子(实际掌握在生母慈禧手中),看似在制约八大臣,保护小皇帝的利益。但实际上是挑起了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的对立。皇权就是至高无上的,如果被制约还当皇帝干嘛!历史上的皇帝,一直在为至高无上而努力。之前,设丞相,丞相有行政权,可以让皇帝少干事,多少也限制了皇权,这样皇帝都不愿意呢。明代朱元璋撤去丞相一职,集各种权力于一身。明清两朝皇帝就再未分权,宁可累死也不放权。所以,看着弱小的一方,两宫太后和小皇帝,怎么能容忍八大臣分权呢。 承德的两宫太后和朝中被边缘化的亲王一拍即合,咸丰的一切谋划就化为乌有。 咸丰临终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个无解之题。历史上有几位周公呢?在比天还大的权力面前,谁能禁得起诱惑。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骑上马再送一程”。身体棒棒的,再好好教育儿子,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成长和学习。 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成年继位,也那样。哈哈,这就是天数! 推荐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