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君文‖从苏东坡到贾平凹

 陕南野山菌文集 2023-08-24 发布于陕西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象苏东坡这样的全才是极其罕见的,作为民族的骄傲,在北宋時代,苏东坡的名字已经是孺妇皆知地深入人心了,迄至近千年后的今天,他那文学艺术思想的光华,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他那在困窘之中愈挫愈奋、生死不渝地完成自己人生目标的旷达疏放之精神,永恒地充塞于天地之间,真正地达到了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的伟大境界!一一一一在古文运动的漫漫唐宋历史长河中,虽然崛起奠定於韩柳,继承和发展于欧阳修,但发扬光大者最终是苏东坡。历史上韩潮,柳泉,欧澜苏海已是盖棺定论。词则是由他開豪放派之先河,书法名列宋四家之首位;他同时又是文人画的首倡者,理论家和实践者。政治上,他于庙堂之上,忧国为民,直言敢谏;赴任一地,造福于民,治绩颇佳:煙瘴长流时,他更是体现了岁寒不凋,旷达疏放的气节操守。显然,苏东坡身后著述宏富,历来的评论者更是附翼续貂,锦上添彩,蔚然成为一座輝煌之大厦。而我作为一名后来者,每每看到从苏东坡到贾平凹在书法,绘画的理论实践,抒情放怀的文风等方面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不由我不赘述踵华了!

我们先从苏轼的书法上谈起:按史载:苏轼书擅行、正,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上追唐晋诸贤,而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他的门生至友黄庭坚说他:"少学兰亭,书姿媚似徐季海,中岁喜颜鲁公,杨風子,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苏轼爱好书法,是自始至终地贯彻于终生的勤奋学习实践中的。誠如其弟苏辙说:"兄子瞻幼而好书,终老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于唐诸贤,仿佛近之。"对苏轼书风之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李邕,徐浩,颜真卿三人,而三人之中,又以李邕至為关键。关于李邕的书法,清代刘熙载在《书概:艺概》中评论说:"北海书气高异,所难尤在於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峤之意拟之。"其书写时须悬肘筑锋,如快马斫阵,令人不可滞行。"也因此,世人説李邕书以荒率为沉厚,以欹側為端凝,他那大气磅礴的书风,被后人喻之为象,类比如熊,拟似作鹰,在当時已被人们称之为书中之仙手。他给初唐欧、虞、褚、薛,壁垒森严,各尽风流,本质上又隽永俊逸的時代书风中注入了雄强的旋律,因而开创了豪放派之先河,又无疑对后来结体郁森,雄伟端庄,堂芜宏大,气势磅礴的颜体书风起了先导之作用。而从历史上看,在学习李北海书法过程中,成就最高者当推苏轼,赵孟頫等人。后来者不知多少人均"死"于其法度之下了!

明白了苏轼之师承,才能够知道苏轼如何去取法与用法,后来的评论家,论述其渊源,苏轼书法取法晋唐诸贤自不待言,尤其是他以其"卓异的天才,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热情,精博的学识和对国家,对人民,对大自然的深沉的感情来挥洒他那凌厉无前的词笔,真是触处生春,壮美无比"(周笃文《宋词》),与此相应地是他的诗,词,书法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书境,诗境,画境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他的人格与心境,处境,他的取法,即是他的用法。他是至老不倦,终身痴情地用自己的书法实践来对比消化古法的。因而他消化古法愈透彻,己法也愈加强烈,直至不知古法而只有己法了。这种终生不倦的旺盛才情,这种永不可遏的激越志趣,随着他屡次流放贬谪、打击迫害,而表现出了愈激愈鸣,愈遏愈泻的异响绝唱,其势所至,终于开创了他书法上的那种沧海横流之勢,丰腴跌宕之姿,妙契天成之境。真如黄庭坚所言:"取诸造化之炉锤,尽用文章之斤斧,挟风霜而不票,听万物而皆春!"苏轼的创意对后世形成最具有影咱力的书法理论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以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构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楷如站,行如行,草如走;不能站,焉能行,不能行,焉能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构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贾平凹先生的书法历程:从严格的時间定义上来讲。贾平凹先生最早写毛笔字,是从八十年代,如他在《贾平凹书画自序》中写道:"我的字被书法了的是八十年代中期,那时我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贾平凹先生和苏东坡在书法上最相通的也是最可贵的地方是:以用作取,以情抒写。以己法来通古人法,这种最直接的实践方法来进行的。如贾平凹先生说:"我喜欢写字,是我从事着写文章的工作不能下写字,我坦白招来,我没有临习过碑帖,当我用铅笔,钢笔写过了数百万字的文章后,对汉字的象形来源有所了解,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有所理解,也从万事万物中体会了汉字笔画的趣味。"显然,贾平凹是以实践为前提的。如果说他最初,即他用铅笔刚笔写过数百万字的文章前,他还没有想到要当书家的话,那么他至少在经过这种数百万字的书写锤炼(即八十年代后期已经引发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觉醒。事实上他确实已经由身后書写实践经过自发,到自觉,到后来着意训练和刻意追求而进入了一种自由王国,而"从此一发不能收拾了。"况且,这个从自觉到刻意追求的实践过程也绝不是心想意造,坐井观天,唯我独尊的過程,而是自始至终地伴随对照着"我开始读到了许多碑帖,已经大致能懂得古人的笔意,也大致能感应出古人书写时心绪"的時時消化的过程。这是一种亦用亦取,以用作取,先用后取,今古两照的实践过程。这是一种最纯粹的由自我觉醒到刻意而為地走向必然王国的艺术追求的心灵历程。甚至贾平凹先生自已也还没有意识到这种追求的可贵性。然而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书写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了。我想这种追求也必然地不可避免地要走完他生命的全部历程。这可以说是毫无疑义的了。这一点上,他同苏轼“终老不逾"地学书也是一脉相承的。最为可贵的是贾平凹先生在他个人的书法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之中,从未扭捏作态,永不旁逸斜出。自始至今一、二十年中基本上都是扎扎实实地在认真书写的书法艺术天地里修真养性。正是这样一个过程,给那些眼高手低,取用断裂,以蠡测海,钻进象牙塔里靠食古人牙慧的理论大家,书法大家们以一个有力的回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为庆幸和关注先生书法历程的又一个原因。因为这种态度给当代书坛确实起着一种扬清激浊至少是正本清源的良性导向作用。也正是基于此点,我亲眼看到,先生在八四年《游洛南寺耳》的早期书法作品,如果还带着因娴雅的心态而显出涣散,托沓乃至偶有"墨着"的弊端的话。現在,他已经通过自己不懈的锤练由中锋,正锋成功地运用到侧锋,藏锋,蓄勢变化的全过程。这种变化最雄辨的说明还是他个人的书古作品了。关于这种变化,我曾在《西部艺术报》上作过评论。

在这里,我又不能不提到另一个新问题:即毛笔、硬笔两种书体交叉联系的相互渗透,融合和促进的问题。这也是我通过个人长期练习的心得而得到的结论。它使我从自己的实践中看到先生何以能长久发展而人不能道出的重要原因。当然,这更是先生有别于苏轼在不同时代中取得进展的另一个同中之异处,算是曲径通幽处,殊途到同归吧。

(平凹与作者何君文)

我小时即痴迷书法,十二岁时正式临帖,先学柳帖,从背贴到摹帖,枕腕,悬腕,悬肘直到悬臂凌空挥洒,历时五年,冬呵冰墨,夏练三伏,苦心孤诣,通过练习,我已能知古人涩笔,战笔,疾书运书之意,而入折股钗,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之境地。以柳书为主,旁及赵、颜、苏书,但学书五年下来,书法功力是奠定了。可是通过柳体为主的练习对字的间架结构,字距大小并不能真正地掌握。还有字总是立不起来。我苦思冥想两年多时间利茫然无解。后来我和兄吕九鹏同榻三载,每每观看他凌空挥洒、简净劲厉,导则泉注,顿则山安。多次观察,发现他是侧锋运笔。遂改学欧体,方悟孙过庭初欲平正,后务险绝,终复平正之意,我才知道我的书法练习缺乏的正是务追险绝的链接环节,关键阶段。通过半年多的训练,我顺利地悟到仙人“侧锋取妍,乃钟王不传之秘”之本意。随之我很容易地体会出康有为所谓“圆笔萧散超逸,万笔凝整沉著,提则筋劲,顿则血融,提笔如游丝袅空,顿笔如狮狻蹲地。妙处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圆而体方,或用笔而章法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之意。再一路练下来,五合一至神融笔畅,则可至孙过庭“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娴雅,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庄于异时,百龄俄顷”之境地。加上我当时正上医学院学习,需要作的笔记历时四年,几十万字之多,又必须是认真扎实的书写,如此一来,虽然我用硬笔的时候比毛笔的时间多得多。令我最感欣慰和万幸的是,我毛笔可能悟到的境界,钢笔手写捷足先达。

而毛笔的梦寐以求的境界,随着钢笔书法之熟刃,毛笔又立即后来跟上,这真是一种双向进步,异轨同奔的绝佳良法。真所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啊!而同样是在书法文艺同行里,我见到这三种情况:一是一些功力非常精到的毛笔书家,不太习惯用毛笔写字,他们的硬笔书法并不见得写的好。二是毛笔书法功力字体相当好,硬笔书法练习的不多。虽然笔底下颇见毛笔书法的功力,可仍然达不到毛笔书法所能达到的游刃有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境地。第三类人是最令人感到遗憾,一些初学书法者,本来路子很正,发展潜力巨大,悟性也不弱,本可以在书法上有良好的发展,可受时行风气的影响,加上在练习毛笔书法的过程中,一遇畏难情绪便想好高骛远,仰慕“前卫派”、“现代派”书法,一心标新立异,而旁逸斜出,扭捏裂怪。很容易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坡路。

正是由于有这些粗浅却宝贵的体会,我才为贾平凹先生书法艺术的稳健发展由衷地钦佩和关注,而目前的评论家们总没有从这个角度来予以阐述。

苏东坡生前对他同代的书法家们都给予了很高,但确实是公允的评价。他评蔡襄时说:“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他给米芾的信中更是由衷地表达了崇仰心仪之情,“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岁之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何足云耳。”尽管如此,东坡生前身后,没有人不为他浑然一体妙契天成的书法杰出的膺服。人们还是公认他是宋四家之首,《黄州寒食帖》还是“天下第三行书”。

同样,贾平凹始终不承认他是书法家,他也不要书法家,可恰恰是他的书法作品引发了“长安纸贵”的局面。苏东坡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贾平凹写到“我喜欢写字,我的字虽然写的不太好,还是能拿出手的。”在文学基金会上,有着百十名著名作家签名的礼品画片上,他敢自信地说:“这所有的签名里头,最好的还的我的字!”苏东坡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贾平凹写道:“诗书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各自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可以使我将愁闷从身躯中一尽儿排泄出去而平和安宁。“如果我真是书法家,我的书法的产生是附带的,是无为而为的。”人人都可能想写字,写好字,但不一定人人会成为书法家,只缘于道不虚传只在人,苏轼生前草书亦佳,但写得最多,影响最大的全是行楷。贾平凹先生更是纯粹的行楷,从不见草体书法。在浅薄的人看来,似乎永远只是在初级阶段徘徊。殊不知楷书之法,根于汉魏之钟繇,奠定于东晋二王,繁富变化于六朝,而森严壁垒,妙法毕备,最终结实于唐代。它上承汉魏,下瞰盛唐,已成为诸体书法的基础。它如流之源,如木之本,如屋之基。诚如苏轼云:“楷如站,行如行,草如走,不能站,焉能行,不能行,焉能走。”米南宫诸体精绝,势冠当代,自谓能八面用锋,寻其心法曰“行书十行,不敌楷书之一行。”张长史最精者莫如楷,最擅者亦莫如草,颜真卿亲承其楷法,故苏子云:“溢而为行,变而为草。”

徐季海尝言:“钟太傅坐则画地数步,卧则衣被穿表里,故始为书坛之龟鉴耳。”王遽常病榻之上,梦寐之际,亦心念指挥,苦练书法。舒同生平无所好,惟于闲暇之际以手画膝,一意练书而已。启功行草俱佳,而传世之作,风行天下之匾额题铭,纯用楷法,何曾在乎世人之数短论长啊!

由此而论书法之道,真如易之道,易虽变动不居,犹有易与不易之理。如晋韵,唐法,宋意,元明态,乃书艺之易也,笔成冢,墨成池,衣被穿,漆盘透,是书艺之不易之道也。古今并无二致,这才是书法之正道!也是苏轼与贾平凹先生书法上人不可诬且不诬之处!还是以沈延毅先生的自叙诗来作结尾吧:

①髫龄满纸笑涂鸦,先仿唐宋诸大家,六十年中如寤寐,几番梦筆几生花。

②学罢诚悬又率更,锋棱结构渐分明,晨昏灯火寒窗下,铁画银钩渐次成。

③積健为雄羡鲁公,渊源篆隶肆圆锋,别开生面书中象,一帜獨垂百代风。

④十年磨墨墨磨人,费纸千张未风伸,索本求源还上溯,方知篆隶是前身!

我们再来看看二人在绘画上的异同处:苏东坡生前,以其卓异的天才,横溢的才思,如平空之惊雷,晴霄的冰雹之勢,在词作上"尽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宛转绸缪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氣,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题酒边词》中句),又高扬着"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大旗,开創了北宋時代尚意书法的新局面。他同样是以这种生蓬勃的才思写下了气勢磅礴的如《题永昇画后》,《题文与可画论》,《王维吴道子画》等等众多的题画诗文,也同样是云锦天葩,千古风流。可接下来出現了这样一个矛盾:苏轼从未真正地接受过绘画的训练,可又正是凭着他对绘画有着深刻而超凡的理解,他旺盛的才思,书法上极尽变化的功力,锋棱也下蓄势的熟刃掌握,促使他在醉后游梦境地把自己逼到不能不画的地步来创作,由生手入圣境。也正是因此,他居然能够举重似轻而履险如夷了!历史证明:苏轼的绘画题材非常狭窄,仅仅是水墨竹石一類,这种情况一如黄庭堅说的:"东坡墨戏,水活石润,与今草三味,所谓閉户造车,出门合辙。"

苏轼对绘画艺术的超凡见解,甚至其异响绝唱处,在《王维吴道子画》中,题文与可画竹论中,每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前者,他对唐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笔画家吴道子和文人画宗师王维进行了相提并论的诗评,在诗的结尾处说:"吾观二子皆神骏,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诗中流露出苏轼对王维的文人画风的无限神往之情,达到了"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境界。这和盛唐之诗既雄深雅健,既有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之雄渾之美,更不念象中之色,镜中之相韵致又如出一辙。可见,苏轼的画风,是地道地由他的诗,书溢变而来。至于贾平凹先生,他总是以诗人的文心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如何海霞,张之光,江文湛,崔会民等众多的人的画序,画集序。序中无处不在地对这些人的画风作了清明境净,深湛独到而又画龙点睛的评述,如他在《何海霞画集序》中写道:"那一年,当我从乡下搬居来西安,正是何海霞从西安迁居北京,京城里有了一位大师,秦都乃为之空旷。但京城消息传来,他还活着,他还在作画。好了,活着画着,谁也不敢提他,提他谁敢心悸。他的艺术是征服的艺术,他的存在是一种震慑,打开他的画册,我曾经独独坐一个响午又一个晌午,任在那创造的大自然里静定神游。"在《说崔会民的竹》中,先生通过崔会民与苏轼笔下的文同的竹,朱耷的冷竹,郑燮的瘦竹比较之后说:"宽博中带刚正,温润中见清奇。"在崔会民竹上题联:“虚心共众草,劲节超凡木。"这种俯拾皆是,抛精撒珠的题句,真如其小说,散文,评论一样,如水云根生。听涌泉汩突,如声气随触,觉意境盎然。如明镜无心,任万物自照;如昊天无心,任万象聘驰,如参禅悦机,无为处而无所下能为。我也同样在先生所創造的世界里羽化神游。誠如先生自道:"诗,文,书,画是一个整体,却有着各自独立而不可替代的功能,言之不尽而歌,歌之不尽就舞,舞之不尽就写,写也写不尽只能画!"

如果说苏轼每每是在酒醉之后作画而能"闭户造車,出门合辙"的话。贾平凹先生则是“在我兴奋時发酵似的使我张狂而饮酒般的大醉"(《贾平凹書画艺术论》)的状态下挥毫戏墨作画的。贾平凹先生同样是画到精神飘沒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同样是堂内作画,像若影从。同样是画不出则已,一经画出,响若鼓桴。不同的是如贾平凹先生的书画纯粹是为我而作,没想也没有算计自已的画将流传多长時間,到底能流传多长時间。这与苏轼珍惜自已的字画,甚於自已的名节之作法大不相同。史载:东坡作书画,常作千岁想。如《东坡题跋:戏书赫蹄纸》云:"东坡试笔,偶书其上,后五百年,当成百金之值,物固有遇与不遇也。"明代董其昌亦深许坡仙翁此等豪举,每引以为赞。

夜静人深之时,翻开《贾平凹书画艺术论》,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仅仅把《人間入夜山净明》和《我小时砍柴的乌巅》这两副画拿出来時,流传后来的时间也是无法算计的!我以为这是我所见到的迷人难忘的精品中的孤品。至于后来,我再到贾平凹先生处见到他用毛笔画的自画像,深深地叹道他超凡脱俗的对水墨的运用的境界。而看到他室内的《大河流过我的船》的水墨画,我則是情不自禁地叹道:渺渺春江乘风兴,徐徐小舟一毛轻。欲知此行往何处,分明天人际会中。"

东坡生前,党争激烈,文网绵密,加上西夏契丹恃强凭凌,北宋王朝武备松驰而边患不断。但有宋時代之文人俱擅书法,其文事之盛,抒情放之风,远胜于晋,实并于唐,而苏东坡正是这个時代中最杰的代表,最可贵的是苏东坡无论是立於庙堂之上,出典方州之際,甚或烟瘴长流之途中,不但毫不见发不平则鸣的消沉沮丧亡作,反而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更为强烈。《苏文忠年谱》载:"五十五岁庚午,他知杭州任上,修浚堤湖。"至今还被人们亲切地唤作"苏堤"。五十六岁知汝阴,当时雪久人饥,公以义仓中积谷数千石支散,以救下民,炭数万评,柴十万秤,按原价卖之,以济贫民。又奏气罢黄河夫万人,开本州沟读从之。"至于早年做凤翔通判时,更是挺身担当,替朝廷为民祭雨,其感天地,泣鬼神之义举,更是成就了他人生中"皇天后土,鍳平生忠义之心;山川神灵,还千古英灵之气。"而长流后生活,广博的见识,相反促成了他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诚如他在四十三岁抵黄州时与其弟苏辙所说:吾尝谓辙曰,吾视今之学者,独子可以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膛然不能及矣。"

与苏轼不同的是,贾平凹先生以一个农家子弟,在偶然的际遇中得入西北大学深造,毕业前后,正值十年文革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以恢复高考为契机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第四部宪法的颁布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障,那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啊!一一一一那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国家所迎来的一次最难得的拔乱反正,安定团结,清新向上,生机勃发的崭新局面,那是足以产生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并确实产生了一大批文艺作品的大有作为的清明盛时,而贾平凹又正是这时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而他的书法,绘画作品则又是在九十年代至世纪交替前后纯粹为自我遣兴的产物,与苏轼相比,如果前者是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参天覆地,植立千古的话;后者仅仅是温室内,诗文之余自我遣兴的"房花"而已。仅此一点上,贾平凹先生是远远不能与坡仙相比的。

如今,晋韵,唐法,宋意,元明态已成为历史,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兆也已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天空上璀璨的明星,平心而论,贾平凹先生在书法上的功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还是不能与苏东坡并驾齐驱的。贾平凹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时时欲喷薄出耀眼的火花。可这最为壮丽的一刻还没有最后到来!而我想要说的是,如果文征明是从六十岁才下定决心攻坚学书,到九十岁时已成为明代书坛之巨匠的话!贾平凹先生以其现有的实力与态势,未必不能成为一代书坛仁声实相符的大师,这是多么让人翘首以待的事!贾平凹先生何尝不作是呢?!

作者简介:

何君文,1968年生于陕西商洛,大专学历。中医大夫,易经风水预测师。著名作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其书法作品深得苏、赵精髓,多次参加省内外展览并获奖、入编各类丹书纸卷达二十多部。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曾多次在文章说:何君文善医善文,又懂易经、读书颇多。与我交识数年,确是不凡之人!何君文先生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皆有成就,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 南    东 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大 乾 州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新新文学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

何君文‖如何辨识好的书法作品?

何君文‖答朋友论孩子抑郁症的证治

何君文‖答朋友起名略论

何君文‖朝花夕拾(旧作七首)

何君文‖一首血泪凝成的挽歌——《遥远的白纱巾》艺术特色之我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