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最执拗的独行者

 艺草天涯 2023-08-24 发布于北京


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夏天,绍兴城飞来峰来了一名青年游客,他满头大汗在陡峭的山间拾级而上,最后登临峰上的应天塔顶,极目远眺,提笔写下《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位心中有丘壑的青年,是鄞县县令王安石,这年他29岁。诗中的胸襟和气魄,预示着写者注定拥有跌宕起伏的一生。



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021年12月19日),王安石出生在临川军判官王益家,排行老三,巧合的是安石是东晋谢安的表字,代表父亲对他的期许。

王家诗书传家,少年的王安石早早地显示出文学才华,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

父亲是他人生的启蒙老师,带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向儿子灌输为人、为官之道,这一切都成了王安石一生中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王益在各地做官,少年的王安石跟着去了江西、福建、广东、四川、江苏等地,接触了各阶层的人民,他们身上的影子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求学,当立追圣贤,为官,敢当天下事”成了王安石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
即使父亲逝后,王安石也仍将其放在心中。

庆历二年(1042),结束了三年守丧期,21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因文章中使用了“孺子其朋”的典故,原本状元之材,结果屈居第四。

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
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

他并没有对状元这个称号过于执着,并且谦虚地说参加科举只是为了得到工作赚俸禄而已,可见他不是一个追求虚名的人。

在王安石心中,做状元只是人生之中微不足道的虚名,做圣贤才是心中最伟大的目标。

王安石进入官场后,数十年,凭借过人的才干成了官场一个“香饽饽”。各种机会相继出现,但他并不为所动,依然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他成了北宋官场上的一个异类,始终和官场带有一种疏离感,他亦怀有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的梦想。甚至面对进两府做宰执这样的人人称羡的机会,王安石做出的选择,仍然让人大跌眼界——他放弃了京试,选择去做一个小小的县令,他在那里,开始试验自己的远大抱负,他跑遍鄞县地界,将重点放在水利、民生、教育三个方面,做了青苗法雏形的试验,取得很好的结果。

千年过去了,宁波鄞县的王安石庙依旧香火旺盛,可见他对这里的贡献。



鄞县任期满后,王安石被任命为舒州通判,舒州任上,王安石仍然颇有政绩,朝廷下诏让王安石到京城任职,王安石却以一封《乞免就试状》谢绝了这个美差。

两次拒做京官,士大夫们对这个低调的年轻人有了好奇心,他到底要什么?

王安石,心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曾轻易放弃,他心中真正想要的并非高官厚禄,而是可以一展心中抱负的平台。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登基,国家的三冗问题严重,处处缺钱,富国强兵成了19岁赵顼心中的梦想,赵顼首先询问三朝老臣富弼、大儒司马光,有没有解决国家问题的切实的办法,彼时神宗最缺的就是钱,更缺的是能够理财的能人。

但是这些老臣的回答,让神宗非常失望,比如富弼是这样回答的:“愿陛下对外二十年口不言兵,对内维持安定团结就好”。

这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啊?赵顼想起做颖王时,王府的记事参军韩维说的观点很合他的心意,韩维告诉他,这些都是他的好友王安石的想法。

王安石数十年的默默等待,终于有了回响。

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与神宗进行了一次对话。

同年秋天,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延和殿廷辩”,这是一场决定帝国未来的辩论。

王安石的论点是开源,高度集权的国家主义改革,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他的观点是超前的,在小农社会中很难实现,当时的社会很大程度还是取财于民。

司马光则认为要节流中央节约,人民就可以富裕。

辩论让宋神宗下定了变法的决心。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准备变法,满怀欣喜之情写下传世之作《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诗中,以新代旧的愿望不言而喻。



新法对百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青苗、免役与保甲法。初期在王安石等人的努力下国家财政明显富足了许多,例如熙宁九年(1076),全国收入的免役钱一项,便结余三百九十二万贯石。

王安石在新法实施十余年后曾写下《后元丰行》便描述了这种富足: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风雨。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后元丰行》

但新法执行一段时间后,新法慢慢浮现出问题,就连执行新法的人也出现了问题。

人心远比制度要复杂的多

历朝历代的改革,无不饱受争议,甚至付出血的代价,从商鞅变法到汉代晁错变法,无一不是血淋淋的。

王安石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再难也要顶住。在他看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

熙宁七年(1074)三月二十六日,监汴京安上门的郑侠将一幅《流民图》和奏疏送到御前,《流民图》上,百姓的惨状历历在目,神宗大为吃惊,他不知道变法之后的开封城,居然还有这样的情形。

曹太后和高太后看了《流民图》也哭了,并由此断言“安石乱天下”。

神宗开始犹豫,找来他曾经的老师翰林学士韩维——就是推荐王安石的功臣,问:“天久不雨,朕五内俱焚,该怎么办?”

韩维答:“停止王安石的新法”。

熙宁七年(1074)四月十九日,王安石被罢相,黯然回到江宁,但欣慰的是,新法依然在执行。



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心情却非常复杂,虽有雄心,但他已经心力交瘁,在赴任的路上,他写下著名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王安石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多后,自己的继任者吕惠卿居然是他再次罢相的推手。       

君臣之间也有了嫌隙,宋神宗不再象过去那样信任他,失望的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

同年六月,天才长子王雱的病故给了王安石最致命的一击,心灰意冷的王安石于十月辞去宰相的职务,返回江宁。

王安石性格执拗,要完成变法这样的大事,注定要失去所有的朋友,变成一个孤独者。他一生都献给了求学和执政,变法使他始终处在漩涡中,他的个人缺点被无限放大,但是他的个人品德确实是无可挑剔的。

在官场多年,他绝不做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之人,对人对事,不看对方身份高低,只看是否有利于国家和人民。连党争的对手都赞叹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道“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他的最大政敌司马光,和王安石品质极其相似,也不好女色、不好升官、不好虚名,称上是一位君子,但他们二人的观念截然不同他们曾经是好友,还做过同事。后来,王安石被称作“拗相公”,司马光被叫做“司马牛”。

王安石变法失败,隐居江宁,朝廷从此少了一个拗相公,而江宁多了一个半山居士。

对于舍弃一切只为报国的王安石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最深层的绝望。

政治家的王安石进入了人生的寒冬,然而作为诗人他却迎来了春天。

他借花言志。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

他登山抒情。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王安石《游锺山》

他修研禅宗。


火暖窗明粥一盂,晨兴相对寂无鱼。
超然圣寺山林外,别有禅天好净居。
——王安石《示宝觉二首》之一

晚年的王安石开始寻找灵魂的真我,他在精研禅宗的过程中逐渐超然于物。

元祐元年(1086)四月,六十六岁的王安石在江宁与世长辞,归葬在半山园中。

王安石可敬却不可爱,有才却不有趣,他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寂寞的,但他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失败者。

早在青年时所写的《游褒禅山记》中,他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是一个执拗、果断、聪慧、满怀理想却落寞离场的人。
一个天才,必然是古怪而孤独的,常人又如何能理解他,他同时代的人无法追随他的脚步,他实在走得太快了,这样的独行者必然是别人眼中的异类,
正应了那句话:“学士风骚百代,相公寂寞千年。


作者:焱燚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看看


菊斋 |  文人  | 美学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

投稿请在后台键入“投稿”

商务合作请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公号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