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日间 1、精力不足,倦怠乏力,专注力差,记忆力差; 2、无聊、不活动、活动单调乏味时昏昏欲睡,甚至睡着; 3、常发现睡眠时间不短,但睡醒后不解乏,醒来感觉不到精力充沛,感觉睡眠无法帮助恢复体力和精力; 4、甚至晨起头痛、晨起易激惹或者抑郁、发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 加上夜间入睡后: 1、被家人告知大声打鼾; 2、甚至规律打鼾的过程中出现突然安静,然后深吸一口气,之后继续打鼾; 3、或者辗转反侧,睡眠断断续续; 4、或者夜间睡觉不踏实,间断苏醒,苏醒后口干明显、反复夜尿。 那很可能就已经不是单纯的不精神和睡不好,而是患病了,患的是最常见的睡眠相关性呼吸障碍,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该病最典型的特征是睡眠阶段上气道阻塞,导致呼吸暂停、低通气、呼吸努力相关微觉醒(respiratory effort-related arousal, RERA)。 因为不被觉察的隐匿的通气不足,导致机体慢性、长期缺血缺氧,所以容易感觉睡了跟没睡似的,出现睡觉不解乏,白天精力不足专注度不够等症状。 长期慢性缺氧更是诱发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脂等)、心律失常、焦虑、抑郁、脑梗、心梗等的罪魁祸首,更严重的还可能在睡眠中发生猝死。 OSA最常见于高龄肥胖男性。但随着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的饮食习惯、运动量不足,患病率正逐渐上升,逐渐呈年轻化趋势。 如果你总是白天睡不醒,夜里老打鼾,甚至已经出现了慢病,就要考虑该病的可能了。但确诊需要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
睡眠中以阻塞为主的呼吸事件包括:阻塞性呼吸暂停、混合性呼吸暂停、低通气、呼吸努力相关微觉醒。根据PSG发现的呼吸事件进行OSA的诊断。 诊断标准为: 1、睡眠中呼吸事件出现次数大于等于5次每小时,且存在一下1条或多条: ①习惯性打鼾,和/或呼吸中断(同床或观察者发现); 2、睡眠中呼吸事件出现次数大于15 次每小时,无论是否有相关症状或共存疾病; 符合上述2条之一,便可确诊 OSA。 治疗常规多采取睡觉时佩戴阻鼾器、无创呼吸机或手术。 无创呼吸机能有效改善睡眠时通气状况,但费用昂贵,而且造成入睡不适感,停用后仍存在气道阻塞。 不少患者心理抗拒或遗漏佩戴,导致最终治疗失败。中医中药治疗OSA有独特优势,更易为患者接受,远期疗效显著。 OSA属于中医的“鼾症”,中医认为鼾症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痰的生成与阳气不足、浊阴内盛有关。 调查发现,OSA患病率与肥胖率密切相关。体重增加会导致脏腑负担增加,胸腔内压变化,引起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及高凝状态,诱发或加重OSA。 BMI>25(超重或全身性肥胖),或颈围、腰围增粗(局部或向心性肥胖)时尤为容易发生OSA。 而肥胖的形成病机正是阳气不足、痰浊留滞。中医素有“肥人多湿”、“肥人多痰”、“肥人多气虚”的理论。在鼾症的治疗过程中,常常通过燥湿、化痰、益气温阳的方法。 中医名方温胆汤最早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 方药为: 法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为君药; 竹茹,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为臣药; 半夏、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 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使痰随气下; 治痰当理气,气顺则痰消,陈皮与枳实相合,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 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且能安神助眠,为佐; 生姜,温散水湿、温中健脾和胃,兼制法半夏毒性; 姜、枣、草,益脾和胃,杜绝生痰之源,且协调诸药为使。 之所以取名“温胆”,取其“温药和之”之意: 胆为“中精之腑”,藏清汁,喜宁静而恶烦扰,痰浊内阻,导致胆气失于中和。 胆既不宜热,也不宜寒,只有保持常温少阳之气才能正常地升发,用和胃化痰之品去除痰扰,才能帮助脾胃运化。 在温药化痰同时,竹茹、枳实二味性寒、清热,以恢复胆的“中正”之职,发挥其温和调达的功能。 温胆汤化痰力强,能理气、和胃、利胆,可以祛除痰涎实邪,疏通经络。祛除阻滞在经络和喉间的痰浊,有利于气机升降出入恢复正常。 通过化痰利胆以助运全身气机,化痰以利胆,胆清则气转。 温胆汤临床常辨证用于治疗心烦不眠,夜多异梦、头昏、眩晕、心悸、胆怯易惊、呕恶、呃逆、癫痫等痰浊内停、胆郁痰扰证。
“气郁生涎,涎与气搏”是温胆汤方证的辨证要点,也正是OSA的病机所在。 临床不少医家将温胆汤用于治疗OSA,发现能有效降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 AHI),提高血氧饱和度(SaO2)。 痰阻日久郁而化热会出现痰热证候;痰凝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血瘀证,新血不生导致虚弱证。临床根据具体情况,常辨证加减。 要注意的是,导致痰湿留滞的原因很多,有气虚、阳虚、有脾胃不足、肾阳不足、肺气闭郁等等,中医用药须辨证论治,详细用药须找中医处方。切忌不辨寒热虚实自行抄方服用。 另外,如果是颅面解剖异常如下颌后缩、扁桃体肥大、悬雍垂过长、鼻息肉等器质性病变引起口咽通气道狭窄而引发的OSA,须手术矫正才能治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