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初韩信手握十万大军,控制过半领土,为何不背叛刘邦自立为王?

 惊鸿历史苑 2023-08-24 发布于河北

在楚汉之争的后期,韩信绝对是众多征战中的人中非常有实力的人。众所周知,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是不可能战胜项羽的。

在平定齐国后,韩信更是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手中也更有数十万兵马 。

在这种看似有利的局面下,韩信为什么不趁机利用兵权背叛刘邦自立为王呢?

首先,韩信没有资本。他没有自己的合伙人。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士后面必然有人协作帮助,而并非单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这样也不能走得很长久。

单说行军作战,这基本的后勤粮草必须充足,背后的谋略军事,也需辅佐在侧。

前去领兵作战的将军,更应是忠心耿耿,有勇有谋,还有其他等等,这些配置都需要有各自合伙人来帮助配合。

而看刘邦的合伙人团队,后勤有萧何,智谋军师有张良,陈平。

领兵作战的将军更有曹参,周勃,樊哙等,这些配置就算是放在其他的时代,也能说是高级顶配了。

但韩信便不同了,他只有自己,如果他反叛了,自立门户,他连基本的粮草都无后人支援。

就像在汉军东征的时候一样,是萧何在巴蜀筹集物资粮草,供应韩信的兵马在前线的庞大开支。

虽然看似韩信在前线风光无限,作战有勇有谋,取得胜利也是必不可少的功劳。

但是如果没有萧何的鼎力支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韩信在前线的战打得也并不会那么轻松容易。

单拿出萧何这一人便可以看出,没有后勤的保障,便会使韩信苦不堪言。

更何况韩信身边不知是没有萧何,他也没有张良,曹参等人,所以说对比刘邦,两人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其次,他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

刘邦是徐州人士,他曾在巴蜀期间的各种举措,深得巴蜀民心,再加之,刘邦在当沛公时便名声在外,关中人也都还因刘邦没有做成关中王而怀恨在心。

刘邦的政治形象在当地,十分令人称赞,很大程度上,可以收拢人心。

然而韩信呢?他是楚人,虽是在汉中被拜为大将,但是他曾是在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羽,未受到项羽的重用,而转身投向刘邦,韩信本身与巴蜀当地,没有太大联系。

而当时韩信刚占领的齐国,田氏在齐国立国二百多年,根深蒂固,田氏子孙在齐国的人脉,更是韩信无法想象和无法比拟的。

即使韩信当时以齐国国主之位收拢人心,但是其他各国也不会给他这个时间来喘息,肯定就会兵临城下。

再者,韩信缺乏政治头脑。

韩信与巴蜀的子民没有任何的政治联系,而他之后接连征服的关中,河内,河北等地,也均没有任何政治联系。

毕竟,当时韩信的身份,也只是作为领兵作战的大将,没有机会和时机,去与当地百姓有联系。

再有韩信与跟着他身经百战的数十万人的 军 队 ,大多数也都是刘邦的人马,韩信与这些将士,也都没有政治上面的联系,他们之间只是单纯的军事合作关系。

在这之前,刘邦也曾两次夺了韩信的军权,一次是在赵国,一次是在齐国,这两次都是出其不意地闯入军营,抢走帅印,直接宣布解职韩信。

足见韩信这手中的数十万大军,并不能支撑韩信做任何韩信想做的事情,因为你这些兵马姓刘,而不是姓韩。

还有一点,便是韩信自身的一点,他并不 独 立,他只是一心想要找人赏识他,并没有夺天下的心思。

在秦末大乱的时候,天下诸侯并起,是个人,不管有没有本事都会拉拢一帮人,自立为王,争夺天下。

但是深有本领的韩信,并未这样做,他开始是跑去投奔项羽,给项羽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但是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采纳。

在项羽那里韩信很不受重用,如果这是韩信能有大志向,离开项羽,独自带队伍,拉拢人才,再后来也可能能成为与项羽势均力敌的一方诸侯。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又跑去投靠刘邦,然而,起初在刘邦那里,也没有受到重用。

本想离开另寻出路,但是遇到萧何的大力劝阻,以及在刘邦面前的百般推荐,才能留在汉军。否则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也早就被淹没的历史的长河中了。

而且,当时的韩信逃走后,无非是找个新的能够赏识他的人。这便是韩信的价值观,不能自己独立闯出一番天地,而是必 须要找到一个赏识他的人,才能大胆地发挥他的才能。

因而,韩信自己并没有自立为王的心思,更不要谈及去背叛现阶段赏识他的刘邦。

​结尾

不得不说,韩信虽然很厉害,但是对于他自身来说,他并没有谋反的心思,一直对刘邦心存的,也只是知遇之恩。

而且如果韩信背叛了刘邦,韩信在政治方面的形象,也会大受影响

而原本就处处提防他的刘邦,也会在韩信有反叛的萌芽之际,便会解决了他,根本等不到韩信自立为王。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我是惊鸿,喜欢的话,就请点击下面,多多关照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