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nysd2012 2023-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平井孝志

译:张玉虹

出版:2018.05

Image
Image

推荐理由

我们经常被告诫: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不要假装你很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然而,如何勤于战略,精于战略,如何通过制定战略拿到一个好的结果,从来没有人真正地展开讲过。

《深度思考》这本书里面,花了较大篇幅讲述了:

为什么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能力

如何通过深度思考,发掘出问题的本质

如何基于问题选择合适的模型系统性建构

如何找到关键点进行执行,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果说很多人在迷雾中努力发力误打误撞伤痕累累,而有些人则借助深度思考更早地找到了路,走在了前方。

“花三分钟就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01-

深度思考到底指什么?

Image

深度思考不是套用模型框架

我们会经常看到以下的对话:

Image

你平时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是5W1H的分析方法

Image
Image

我用的XXX分析框架,具体是.....

Image
Image

类似于5W1H的标准分析方法和工具层出不穷,易学易用,仿佛能够解决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得出各种符合逻辑的结论,而且显得逻辑相对清晰。

但是这样真的能帮我们解决好所有问题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

大多数人会发现,这样做的人往往一边套用着模型,一边得出着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结论。

看似很有分析力和思考力,但实质上并没有得出什么耳目一新甚至眼前一亮的观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如果你只能使用一两种思维模型,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直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

基于这种模型下得出的结论,在实践中发现开始慢慢行不通的时候,便通过积极投入学习,引进了另外一种更先进的分析模型后,依旧发现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循环往复......然后不停地学习取经,更新调整。

#

READING

TIME

Image

“事实上乍看很有道理,实际逻辑不通的答案,是不能帮你取得成果的”

深度思考与是否聪明无关

大多数人会把无法取得目标结果归因于执行力不够,团队不给力,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所以拼命努力,拼命加班,拼命内卷,直到身心不堪重负......

然后发现,很多事情远比我们想想的要复杂,很多事情不是坚持了就有答案,也不是努力了就有收获,不是选择了就能长久。

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成果斐然?难道是因为我们太笨了吗?

#

READING

TIME

Image

“其实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之间原本并没有极大的差异,然而能够取得成果的人和无法取得成果的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通常取得成果的人思考问题很深入,所以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恰当的决定。”

深度思考不仅仅是逻辑思考

大多数人说,那问题如果思考的比较深入的话,对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

但是仅仅符合逻辑也是不够的,比如下面揭示了两种思维方式下,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解答,后面也将导致不同的结果。

Image

两种思维方式都符合逻辑思维,但是区别在:

第一种思维模式,是典型的工具/公式思维

遇到销售额增长的问题时,考虑的是:

销售额=客户数*客单价

很多公司在运营策略上,确实有很多数不清的公式,但是沉迷公式的思考方式就真的能带来好的结果吗?

看似借助公式搭上了思考问题的快车道,但是这往往会让我们被公式蒙上双眼,跟着公式找出路放弃思考。所采取的措施,大多是不痛不痒的,效果往往也差强人意。

因为公式分析之后路径清晰,只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大多数人往往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投入不够,也会归因于资源不够,如果有足够的人或者是足够的钱,目标肯定能按照预期拿下。

所以靠公式行事的人,往往是画饼的专家,靠画饼获取资源,拿着资源疯狂洗脑,榨干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后,去递交努力和冲刺后的战果。

在这种模式下,大家拼命地卷,拼命地跑马圈地,然而总归是有瓶颈的。最终确实也拿到结果了,但是过程很累很卷很辛苦。

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深度思考。

研究销售额增长的问题时把问题转换为:

什么样的公司可以在市场中获得比较高的销售额?

那么就答案就变得简单:那就是真正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且客户认可这些价值的公司。

那么再往下拆解,就是

*创造价值的载体(产品)—>产品更新迭代

*认可价值的客户(市场)—>加强客户沟通,传递产品价值

*生产并交付产品的体系(管理执行)—>部门之间权责分工、协作机制完善。

那么关注点和精力的投入点就完全不一样了,不单单将销售额的增长定义为客户数的增长和单价的增长,因为产品做好了,客户信任了,这些才是单价增长和客户数增长的原因。

所以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一个是在结果上拼命狂奔,一个是在原因上顺其自然。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逃离内卷,学会深度思考,做真正对结果有益的事情。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远离疯狂的欲望,回归理性,才能避免无谓的焦虑。

#

READING

TIME

Image

“企业的优胜劣汰取决于是否能深度思考。即使组织的执行力很强,由于答案不合逻辑也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行动方向”

02-

为什么深度思考很难

Image

注意力分散:游戏、影视、购物、娱乐,各种分散注意力和精力的方式

知识快餐式消费:很多东西不去仔细思考,也能得到相对有逻辑的答案。

快节奏的忙碌状态996加班是常态,高负荷的运作,靠咖啡续命强撑精神,很难有时间和功夫去思考。

麻木执行:大多数岗位执行岗,听话出活就好,一旦思考总会发现不一致,会被打上不听话、不服从管理的标签。

保守的文化:畏惧风险,谁提出谁担责任。所以有想法不敢提,不思考没想法不表态成为常态。

思维定势:不假思索,过快下决定

......

这些都会成为深度思考的拦路虎。

但是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人又显得格外地清醒。

不喜欢鸡汤文学,因为喝的很爽却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更没有实际帮助。因为只吹虚盲目的努力,肤浅的文字下除了脑海中绘制的画面,却没有问题背后真正的思考。

不会去盲目模仿,因为看到了背后的资源和推动因素,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哪怕做出同样的行动也不会有同样的结果,所以不热衷于跟风追逐。

我们活得越来越真实且又清醒,是的,我们开始觉醒了,开始尝试思考,尝试理解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

不再囿于表面现象及细枝末节,发掘事物背后隐藏的模型及动力机制,而这就是深度思考的关键。

#

READING

TIME

Image

“本质越是难以看清,现代社会越是追求深度思考”

03-

如何有效地进行深度思考

Image

#

READING

TIME

Image

“步骤① 建立模型

 步骤② 解读动力机制

 步骤③ 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

 步骤④ 行动,实践中获取反馈”

  我的解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管习得的模型和框架通用性再强,都无法替代独立思考后的基于常识搭建的模型,并基于现实世界的反馈进行针对性调整。

让一切的问题都回归到原点,关注核心本质,探索背后的运行逻辑,关键影响点,了解整个系统和体系所在的“大局”后,便能从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如此,便是真正的思考,真正的深度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