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脉能预测男女,你信了吗?

 观风云再起 2023-08-24 发布于浙江

早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医切诊,即诊脉术感到非常神奇,不可思议。英国传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中对诊脉术作如是评介:“他们诊脉很有名,从不问病人是头痛、肩痛或腹痛,只把病人的双手放在枕头或别的物品上进行诊脉,摸一阵脉搏的跳动,然后告诉病人的病痛是甚么”,“摸脉后他们马上开方子”,“治病常常十分成功”。

我很好奇,如果他们看到孙思邈的悬丝诊脉术、亦或是中医诊脉能预测孕妇所生的是男是女,不知又当做何感想?

悬丝诊脉判男女

大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

太宗每日愁眉不展,坐卧不宁。大臣徐茂功听说,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疑难之症一经他手,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唐太宗听了便派遣使 臣马不停蹄,星夜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太宗连夜接见了他,问长孙皇后的病他能不能治?其次胎儿是男是女?

孙思邈犯了愁,这些问题如果诊脉当然十拿九稳,但如今面对皇后,可是不能有“肢体接触”的,他决定拿出绝活。

他取出一条红线,叫宫女把线系在皇后的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了引线诊脉。没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万岁,天佑大唐!是一位皇子!草民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故而难产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草民能治。”

唐太宗龙颜大悦,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宫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

孙思邈隔着竹帘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 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宫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恭喜万岁,娘娘真的诞下了一位皇子,人也苏醒了!”

诊脉真的能测知男女吗?

诊脉能测男女是有依据的。在历代脉学专著及相关医籍中皆有记载——“左大顺男,右大顺 女”。而且很少有人对其准确性提出质疑!直到明清时期的医家如张介宾、王孟英等,始有质疑者。那么诊脉到底能否测知男女?

诊脉测知男女,首见于中医第一部脉学专著晋· 王叔和的《脉经》,在《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中写着:“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

其理由源于“男左女右”之说。 因为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 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 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

“男左女右”之说,还延伸为“子宫左右” 之论,如明·楼英《医学纲目·受胎》记载:子宫有两个分支,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男精女血,胎孕凝结,阳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阴主,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

大医家如张介宾、朱丹溪都赞同此论,即认为男受胎于左子宫,女受胎于右子宫。于是衍生出来一种神奇的观胎法:

“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根据孕妇回首是左是右来 判别男女,民间也有流传。道理是:因为男受胎在左子宫,女受胎在右子宫,男胎在左侧左重,所以孕妇听到别人呼叫回头时,按重心来说,肯定往左方便一点;女胎在右侧右重,回头时,要保持重心就往右。

同理,脉象也必然表现为左边的脉象跳动得比较明显的,即左脉旺是男孩;右边脉象跳动比较明显的,右脉旺是女孩

脉象判男女准确性如何

对于诊脉测知男女之说,明清时期之医家曾有质疑,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无不以阴阳二字为纲领。然言多矛盾,悉属疑似。……胎有男女之辨……等说,总属臆度渺茫,非有确见也。余不敢遵信。”

清代名医王孟英给予了非常中肯、客观的评说,他说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之分。他从少时学医开始就留心此事,这三十年来,见闻很多。按理来说,怀孕的脉象呈现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这种滑脉有的孕妇刚刚受孕就有,有停经半月、一月后而见的,也有晚至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更有始终不见滑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者。以脉象测男女,“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

言下之意,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胎儿非男即女,有50%的可能性蒙对。从脉络上判断胎儿性别,此事是古人经验总结,有验和不验之分。

最冤尤二姐

《红楼梦》中尤二姐之所以吞金自杀,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被胡太医害的,她月信已三月不来行,又常呕酸,大家都怀疑是有孕,可是胡太医开了虎狼药,将已成形男胎打了下来,铸成大错。

他之所以敢确定“不是胎气,只是痰血凝结”,就是凭借两点:妇女怀孕以后,一般而言,脉象应显滑利,面色也不应该显青暗紫黑之色。可是尤二姐偏偏因为血气亏弱,脉无滑脉、反呈弦涩,面显青暗,被硬生生用了下瘫通经之药!

可见,凡事不可拘泥经验之谈,用条条框框去套活人,祸不旋踵。胡太医是一个只知其常、不知其变、食古不化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典型。

吴鞠通说:“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信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