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原创】反证“妊娠滑脉”的科研设计

 johnney908 2015-01-17

 【原创】 反证“妊娠滑脉”的科研设计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目前,“诊脉验孕”挑战中医脉诊的准确性,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跟帖者也较多,可谓见仁见智,有否定者,有肯定者,有质疑者,不一而足,说明“诊脉验孕”及中医脉诊的准确性屡遭质疑、遭人诟病。殊不知,这是对中医诊断疾病方法的误解。就传统中医而言,其诊断方法为四诊合参,断不能以一诊代替四诊,不能以脉诊代替其它三诊。

中医是经验医学,无论医术多么精湛,经验多么老道,都有误诊之时。无论何种病证的确诊,四诊的资料总比一诊详细和完善,误诊概率小,所以断不能以一诊代替四诊。

“诊脉验孕”的技术,是中医诊法基本技能之一,为中医者此理论应非常扎实,即其脉象为“妊娠滑脉”,临证时应非常娴熟。然对医者而言有临证经验之分,对孕妇而言有平人之孕脉、有病体之孕脉及月份不同之孕脉等的不同。其结果可能是“有验者、有不验者”。经验丰富者,准确性就高;经验欠缺者,准确性就低。既便是当今盛行的现代医学,实验医学,虽强调循证医学、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清楚,证据确凿,然仍有误诊之时,也并非绝对准确,如胎孕之男女彩超尚有误诊时,尿妊娠试验也有假阳性等。

俗话说,无论中西医,再笨的医生,也有治愈的患者;经验再丰富的医生,也有误诊之时、治不好的病人。过去中医诊病没有参照物,诊断是否准确,只有通过治疗去验证,治愈者则为诊断正确,未愈者则为诊断失准。目前看这样的标准,未必就正确。现在中医临床诊病治病有了现代医学这个参照物,虽不能说是最科学标准的,但有时还必须接近它,以弥补中医之不足,以求得中医理论或临床的科学支撑,防止被人诟病为伪科学。

所谓“诊脉验孕”的脉象,中医界比较权威一致的说法是“妊娠滑脉”,是妊娠期一种生理现象。其形成机理是因为“妊娠女子气血充盛,妊娠后,由于新生命的存在,人体循环中的气血盛于常时,故脉形饱满柔和,妊娠的机体气血的消耗与纳入都增多,心率增快,才能适应,故脉率必增快;妊娠女子,皆为年少之人,血管弹性良好,这一点是形成圆滑脉的重要原因,血管硬化者则为线索脉,不会为圆滑脉。妊娠女子其脉率增快,脉形圆滑、饱满,形成了滑脉的基本特点。故《景岳全书》说:‘妇人脉滑数而断经者为有孕。’……凡年少健康已婚女子,断经而见滑脉者积累100例,91例为怀孕,滑脉主妊娠,准确率为91%。”(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妇人妊娠期间机体有效循环量显著地增加,超过正常血液总量的33%以上,同时心脏收缩力增强,每次搏出量增加,故脉搏相应显得有力流利。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张玉珍主编《中医妇科学·妊娠生理》对“妊娠滑脉”是这样说的:“妊娠后出现滑脉,是中医候胎重要依据之一。早在《素问·阴阳别论》就指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脉候肾,肾藏精主生殖,妊娠以后,肾旺荫胎,故肾脉应指有力。……妊娠脉,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但若肾气虚弱,气血不足,或年岁已高的妇女有孕,滑脉常不明显。若精血不足者,孕后可出现沉涩或弦细脉。因而切脉固可作为妊娠诊断之一助,但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妊娠检查方可确诊。”该书对“妊娠脉”是这样说的:“女子怀孕6周左右易见脉滑有力或滑数,尺脉按之不绝,因月经停止,阴血下注以养胎,冲任气血旺盛之故,此为妊娠常脉。”但从妊娠生理期而言,有孕早期、中期与后期的不同;对于一个孕妇而言,又有平人与病体之分、肥胖与瘦小之别,所以其脉象未必自始至终就一致。

所以“诊脉验孕”技术是否准确,其概率有多大,莫如反证这个技术的准确性,以求得中医理论或临床的科研支撑,即设计确诊为怀孕者,选取不同年龄孕早期(6-12周)者100例或以上者,看看是否都是妊娠滑脉”?孕中期100例及孕后期100,看看她们的脉象都是什么脉象,是否与中医脉象理论及传统经验相符?

中国的科研经费数目之庞大,中医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三甲医院等医疗机构是否可以分得一杯羹用来做这个科学验证,以求得中医理论的科研支撑?以验证中医“诊脉验孕”是离谱还是科普?是科学还是忽悠?

在民间,有经验的老百姓有时也能推测到新婚少妇,不用诊脉便知是否怀孕,如闭经,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一问便知“有喜了”!您相信吗?所谓“问而知之谓之工”,能否证明中医不靠谱、不科学?

附:如何确诊早孕

⑴闭经-月经停止来潮。

⑵早孕反应-头晕、厌食、择食、嗜酸、倦怠、思睡、晨起口淡呕恶等。

⑶脉象滑疾流利,按之应指,尤以尺脉较为有力,三、四个月后,脉象较数。

⑷尿妊娠试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

⑸物理检查-B超或彩超检查。

“诊脉验孕”技术,目前中医虽仍可作为参考,但不能单凭脉象以确诊,宜结合化验和物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可谓中西合参,赛过神仙! 2014-10-24

妊娠脉象的典籍记载

1、《内经》及诸家所释

⑴《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足少阴’。”王冰注:“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动,谓动脉也。动脉者,大如豆,厥厥动摇也。”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五·尺寸诊》:“手少阴,心经脉也。心脉主血,女子怀子,则月血外闭不通,故手少阴脉内盛,所以动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言妇人妊子之脉也。左寸手部属手少阴心经,而手太阳小肠经之脉为之表里。《脉赋》云:‘太阳大是男妊。’故知手少阴之脉动甚者,为妊男子也。《灵枢·论疾诊尺篇》与此同,后世更手为足,盖不考二经皆同故也。由此推之,则右手寸部属手太阴肺经,当为妊女子者可推也。”

吴昆《素问吴注》:“手少阴,心脉也。取掌后锐骨之上,神门穴分也。其脉动甚,是胎气搏于心经,妊子之征也。妊,与孕同。”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三》:“手少阴,心脉也。《脉要精微论》曰:‘上附上,左外以候心。’故心脉当诊于左寸。动甚者,流利滑动也。心生血,血王乃能胎,妇人心脉动甚者,血王而然,故当妊子。启玄子云:‘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盖指心经之脉,即神门穴也,其说甚善;然以余之验,左寸亦应。”

张志聪《素问集注》:“子,男子也。以妇人之两手尺部候之,若左手之少阴肾脉动甚者,当妊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少阴尺脉,诊尺之法,即知病之所在,亦可知妇人之有妊。妇人两手少阴脉动甚者,则知肾气有余,感天一所生之气,故妊子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论疾诊尺》亦曰:‘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知是全本作足少阴者,未为得。王以动为厥厥动摇之动脉,马、志以妊子为男子,皆误。”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手:林校引全本‘手’作‘足’。按作‘足’是。胎结下元,自宜应之于尺。尺里以候腹中,胎在腹中,应尺较为近理。……脉动:妊娠之初,正阴阳凝合之时,气血运行中,理当有滞,脉象应之,而不条达,故其形如豆如珠,指下厥厥动摇,因谓之‘动’。”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第七章·诊法》:“手少阴脉到底何指,诸注不一:一指神门穴处的动脉,如王冰注:‘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动,谓动脉也。动脉者,大如豆,厥厥动摇也。’二指两寸口脉的尺脉,如《素问直解·卷二》注:‘少阴,尺脉也……两手少阴脉动甚者,则知肾气有余,感天一所生之气,故妊子也。’三是认为‘手少阴’当作‘足少阴’,如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足少阴。’《素问经注节解·卷二》注:‘全元起本作足少阴,而此云手少阴,于义皆通。盖手少阴心也,足少阴肾也,肾主精,心主血,精血交合,乃能有子,故少阴脉动甚为妊子之脉。’《经注节解》注于义虽通,然顾尚之《素问校勘记》云:‘《灵枢·论疾诊尺》篇亦作手少阴,则全本不足信也。’按:《类经·脉色类·二十二》注:‘启玄子云: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盖指心经之脉,即神门穴也,其说甚善。然以余之验,左寸亦应。’据此则王注为是。……关于妊娠脉象特点:目前临床习用的是以两尺脉滑而有力者为妊娠脉候,而按神门部位较少使用,但亦有些中医界老前辈对此有一定心得。西医学研究证明,妇人妊娠期间机体有效循环量显著地增加,超过正常血液总量的33%以上,同时心脏收缩力增强,每次搏出量增加,故脉搏相应显得有力流利。可见,《内经》所述妊娠特征是符合生理规律的。当然,临床上还要具体结合生活、月经史等有关的情况,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⑵《素问·阴阳别论》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王冰注:“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妊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阴搏者,尺为阴,其脉搏击于手也。阳别者,寸为阳,言尺脉搏击于指,而与寸脉不同也。此则有子之脉,即《脉诀》之所谓‘尺脉不止真胎妇’者是也。”

吴昆《素问吴注》:“此下论脉也。阴,指尺脉而言。搏,伏而鼓也。鼓为阳,是阴中别有阳,有子之征也。”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三》:“阴,如前手少阴也,或兼足少阴而言亦可。盖心主血,肾主子宫,皆胎孕之所主也。搏,搏击于手也。阳别者,言阴脉搏手,似乎阳邪,然其鼓动滑利,本非邪脉,盖以阴中见阳而别有和调之象,是谓阴搏阳别也。《腹中论》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亦此之义。王氏《脉经》曰: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妊也。愚按:妊子有子之义,乃男子女子之通称。盖本经以孕育为言,而于男女皆称子,非男曰子而女则否也,后世以此为男子者非。然本经未分男女,而男女之别将如何?考之叔和《脉经》曰: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曰: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又曰: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又曰: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自后凡言妊脉者,总不出此。及滑伯仁则曰:左手尺脉洪大为男,右手沉实为女。近代徐东臯曰:男女之别,须审阴阳。右肺盛,阴状多,俱主弄瓦;左尺盛,阳状多,俱主弄璋。备察诸义,固以详尽;然多彼此矛盾,难以凭据。若其不易之理,则在阴阳二字。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以寸尺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体分阴阳,则鼓搏沉实为阳,虚弱浮涩为阴;诸阳实者为男,诸阴虚者为女,庶为一定之理。然犹当察孕妇之强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强素弱,斯足以尽其妙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阴搏者,尺脉滑利而搏击应手也;阳别者,与寸口之阳似乎别出而不相贯,此当主有妊。盖有诸内,而是以尺脉滑利如珠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言阴气过盛,搏击于内,不与阳和,似乎别出,阴盛蓄阳,故在妇人谓之有子。”

丹波元简《素问识》:“吴云:‘此以下论脉也。’简按:王注以阴阳为尺寸,诸家皆从之。而高特云:‘言阴气过盛,搏击于内,不与阳和,似乎别出。’此不以脉候而解者,盖以经文无脉字也。脉分尺寸,昉乎《难经》,而《灵》《素》所无,故以阴阳为尺寸者,其无稽尤甚。然征之于后世,有与王注符者。《儒门事亲》载:‘胡王之妻,病脐下积块,呕食面黄,肌瘦而不月,或谓之干血气,治之无效。戴人见之曰:孕也。其人不信,再三求治于戴人,与之平药,以应其意,终不肯下毒药。后月到果胎也。人问何以别之?戴人曰:尺脉洪大也。《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搏阳别之脉,试之于今,往往有验。’王义虽与经旨相左,实不可废焉。”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医宗金鉴》卷三十四《四诊心法要诀》:‘阴搏阳别者,寸为阳,尺为阴。言尺阴之脉,搏指有力。寸阳之脉,则不搏指,迥然分别,此乃有子之诊。”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阴搏阳别:沉取浮取皆应之。沉取为阴脉,浮取为阳脉。……《难经·四难》:‘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浮者阳也,沉者阴也。’《三因方》:‘阴脉逼近于下,阳脉别出于上。’王冰注以阴阳为尺寸,诸家多从。但妊娠尺脉搏大虽有证验,而气口分尺寸则见于《难经》。”

⑶《灵枢·论疾诊尺篇》:“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与此同。此言诊女子有子之法也。手少阴者,心也,为左手寸部。心与小肠为表里,而小肠为手太阳,故少阴脉动,则太阳之脉亦动也,所以女子有妊者,当为男子之位。后世以‘足’易‘手’字,盖以肾脉不只为有妊也。不知此‘子’字,乃男子也,不然,则《素问》《灵枢》岂皆误乎?《脉诀》云:‘太阳大,是男妊。’手足太阳也。”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三十三》:“手少阴,左寸心脉也。此与《平人气象论》所云相同。”

张志聪《灵枢集注》:“此论人之始生,本于先天之水火也。手少阴者,两手之少阴肾脉也。盖胞系于肾,故少阴之脉动甚也。夫妊始成形,先生两肾,犹太极中之阴阳,阴阳分而五行备,五行备而形始成,是以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主妊子也。”

丹波元简《灵枢识》:“马云:此与《平人气象论》所云相同。简按:王注《平人气象》云盖指心经之脉,即神门穴也,其说甚善。马、张为左寸,志为两手之少阴肾脉,并非古之义也。马又以妊子为男子,亦误。”

2《脉经》的记载

王叔和《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是血气和调,阳施阴化也。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又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

诊脉能否测知男女探讨

文章来源:《光明中医》杂志2010年第25卷第1期P94-96)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诊脉测知男女,首见于中医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据《脉经》之旨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此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而其说实系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明清以前的医家,皆遵之而很少有人对其准确性提出质疑。至明清时期的医家如张介宾、王孟英等出,始有质疑者。通过检阅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临症经验后认为,诊脉测知男女的准确性值得怀疑。

【关键词】 诊脉测知男女;男左女右之说;医话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仍沿用。中医诊脉是从临症中积累的经验,绝对是经验之谈,但单凭脉诊,贻误大焉![12]而诊脉能否测知男女,在历代脉学专著及相关医籍中皆有记载,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3]。明清以前的医家,皆遵之而很少有人对其准确性提出质疑。至明清时期的医家如张介宾、王孟英等出,始有质疑者。那么诊脉到底能否测知男女?兹不揣浅陋,陈述管见。

1 诊脉测知男女 乃遵“男左女右”之说

诊脉测知男女,首见于中医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3],后世医家诸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妊娠恶阻第二》、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脉例第一》与《诊妇人有妊歌第二》、元·滑寿《诊家枢要·妇人脉法》和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女人脉法》等,皆宗之而有相同、相似论述。据《脉经》之旨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其道理何在?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

因为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诚如张介宾《类经》所云:“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以寸尺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体分阴阳,则鼓搏沉实为阳,虚弱浮涩为阴;诸阳实者为男,诸阴虚者为女,庶为一定之论。”[4]

 “男左女右”之说,在历代医籍中尚有“子宫左右”之论。如明·楼英《医学纲目·受胎》云:“[]……阴阳交媾,胎孕乃凝。胎之所居,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精胜其血,及刚日阳时感者,则阳为之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精不胜血,及柔日阴时感者,则阴为之主,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5]其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辨古》[6]亦有相同论述。楼英又云:“按丹溪云:……胎在左侧,血气护胎而盛于左,故脉亦从之,而左疾为男,左大为男也。胎在右,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右,故脉亦从之,而右疾为女,右大为女也。”[5]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受胎总论》云:“褚澄言:血先至裹精则生男;精先至裹血则生女……道藏言:月水无后,一、三、五日成男;二、四、六日成女。东垣言:血海始净,一、二日成男;三、四日成女。《圣济》言:因气而左动,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阴资之则成女。丹溪乃非褚氏而是东垣,主《圣济》左右之说立论,归于子宫左右之系,可谓悉矣。窃谓褚氏未可非,东垣亦未尽是也。盖褚氏以气血之先后言;道藏以日数之奇偶言;东垣以气血之盈亏言;《圣济》、丹溪以子宫之左右言。各执一见,会而通之,理自得矣……褚氏、《圣济》、丹溪,主精血子宫左右之论为有见,而道藏、东垣日数之论为可疑矣。”[7]沈又彭又云:“至若丹溪男受胎于左子宫,女受胎于右子宫,此是语病,犹言偏于子宫之左,偏于子宫之右耳!原非有二子宫也。”[7]历代医家对子宫形态的认识,若未有现代医学解剖学的观点,目前恐怕仍处于争议之中。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子宫者,一系而二岐,宫体中空形如合钵也。即“一系向下”,宫颈(阴道)者也;“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输卵管向两侧延伸者也;宫体中空,“形如合钵”者也。因此“子宫左右”之论,非也;而其精血、阴阳、左右、男女之论的准确性亦值得怀疑。

对上述各家之论及诊脉测知男女之说,明清时期之医家曾有质疑,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无不以阴阳二字为纲领。然言多矛盾,悉属疑似。……胎有男女之辨……等说,总属臆度渺茫,非有确见也。余不敢遵信。”[6]《类经·脉色类》云:“备察诸义,固已详尽;然多彼此矛盾,难以凭据。”[4]《沈氏女科辑要》云:“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恐臆度之见,非确论也。”[7]对于上述历代医家之“辨胎”以脉测知男女之法和论述,清·王孟英给予了非常中肯、客观的评说,对为医者或有启示。王孟英云:“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也。有甫受孕而脉即显呈于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后而见于脉者;有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有始见孕脉,而五六月之后反不见孕脉者;有始终不见于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者;甚而两脉反沉伏难寻者。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7]并举一例,来说明并非“男左女右”。王孟英云:“忆辛丑秋,诊周光远令正之脉,右寸关忽见弦大滑疾,上溢鱼际之象,平昔之脉,未尝见此,颇为骇然。及询起居,诸无所苦,惟汛愆半月耳!余曰:妊也,并可比其为男。继而其父孙际初闻之,诊乃女脉,曰:妊则或然,恐为女孕。余曰:肺象乎天,今右寸脉最弦滑,且见上溢之象,岂非本乎天者亲上耶?孙曰:此虽君子创解,然极有理,究不知瓜红何似耳?迨壬寅夏,果举一男。聊附一端,以为凿凿谈脉者鉴。”[7]其所举之例,若从脉象而论,正“右脉浮大”主女者也,故孙氏所言孕女也。而至出生,果如王氏所验,“果举一男”。

2 孕妇回首测知男女  亦遵“男左女右”之说

历代医籍尚有其他方法,来“辨胎”推测所孕之男女。如《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3]此是根据孕妇回首是左是右来判别男女,民间也有流传,据经文之义亦系“男左女右”之说。何也?诚如《医学纲目·受胎》所说:“按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宫,女受胎在右子宫,斯言大契是说也。盖男胎在左侧左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左也;女胎在右侧右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右也。”[5]及《沈氏女科辑要·辨胎》所云:“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侧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侧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7]此客观规律是否准确或应验,王孟英所言极是,即“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7]此说一语中的,不言而喻。

或用孕妇之夫的乳房是否有核来验证“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如《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3]此法实属荒诞,但言之凿凿,皆有至理,何其不误导之?上述非“摸脉测知男女”之法,在《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妊娠恶阻第二》[8]也有相同记载。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实际上是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

3 “男左女右”,实系阴阳学说之推演

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9]。实际上是一种说理的工具。

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旺盛,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10]。如南方气候炎热属火为阳,北方气候寒冷属水为阴。东方为太阳升起之处,主升发为阳;西方为太阳降落之处,主肃降为阴,故东南方为阳,主吉。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即“面南背北”站立则为正、为顺。如古代宫廷建筑、民居建筑等,皆遵“阳南而阴北”即“面南背北”而建,如此则为正、为顺。

就人体而言,“面南背北”站立为正、为顺,则人体之左为东属阳,之右为西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即“左大顺男”;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即“右大顺女”。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说。

另外,在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皆遵“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尚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因此“男左女右”之说成为一种习俗,并且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约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厕中男女厕所的设置、如厕,遵“男左女右”;结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还有结婚照像、男女同席进餐以及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等等,皆遵“男左女右”而排序。如果颠倒位置,则有人戏笑。既便是目前测量血压,中风偏瘫、麻木等,民间百姓亦有尊“男左女右”者。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取象比类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10]。如将“男左女右”学说之客观规律,推演至中医摸脉测知男女,其准确性未必皆准确。

4诊脉测男女,值得怀疑

若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气血、男女配阴阳,来说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反应在脉象上则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说法。此“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真能反应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通过诊脉体现出来,其准确性值得怀疑。中医诊脉诊病绝对是经验之谈,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很难验证诊脉诊病的准确性,亦更难验证诊脉测知孕妇所怀是男是女之准确性。有哪位学者从统计学角度,客观公正的统计过诊脉测知男女性别的准确性?试问中医前辈、医学泰斗,哪个敢说,我诊脉肯定能确知是男是女?一般情况下,孕妇所怀之胎儿,非男即女(但亦有双胞胎者、两性阴阳人者等)。既便不诊脉,男女性别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尔言中,则信为神手,而广为流传;如此则认为中医诊脉可以测知男女性别,误也。若未言中,则为庸医,或遭诋毁,有谁为此去传颂乎?因胎儿性别之差异,在于外生殖器如睾丸的有无,所以B超检查是根据孕妇宫内有无阴影而定性别,但有时也会失准。诊脉测知男女,是根据“男左女右”学说而来。而“男左女右”之说,则是根据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准确性明白人一看便知,不言而喻。因此,以诊脉测男女的方法值得怀疑[10]

5 结语                                                                                                                               

综上所述,诊脉测知男女法,其理论根据乃遵“男左女右”之说。而“男左女右”之说,系由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规律的准确性未必皆准确。将“男左女右”学说,推演至中医诊脉测男女,其准确性未必皆是。

参考文献

[1] 金栋.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N].健康报,2009-02-26(4版)

[2] 金栋.摸脉诊病刍议[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2):195—196

[3]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227—228,228,228

[4]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7,167

[5] 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98,799,799

[6]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86,650—651

[7] 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26,28,28,28—29,26,28—29,29

[8] 孙思邈.千金要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19—20

[9]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

[10] 金栋.男左女右辨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206,206,2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