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个扫兴的父母,是种什么体验

 漂在一座城 2023-08-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是 漂在一座城 原创的

540篇文章

“自己的孩子,随便说”

去年国庆回家,跟我爸去山上散步。

聊天的时候,我提到了自己养了猫。

我爸当时的原话是:

“养那堪球嘞~”

这是句河南方言,翻译成普通话:

养那玩意儿干啥,不当吃不当喝的,一点儿用没有。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又不只是这个意思。

用方言说出来,语气里有道不尽的轻蔑和不屑一顾。

其实当时,我那句话还没说完。

我想说的是我养猫了,还养了三只。

如果我说出来我养了三只,大概又会得到一句“养恁些弄啥嘞”

我还想聊一下这两年在上海的一些生活, 比如养宠物,比如交了哪些朋友,比如下了班都去干什么。

但现在,我一句也不想多说了。

那种子女回到家,很开心地跟父母分享一个人在外生活的场景,不会出现在我们家里。

这几年家里打电话,我都是例行公事一般。

“在上班?”“嗯。”

“最近咋样?”“挺好的。”

“天气干燥,多喝水。”“嗯好”

……

……

“那行,那我挂了。”“好”

整个通话过程中,我能少说话就少说话,能赶紧挂就赶紧挂。

什么家长里短的,基本不唠,至于涉及到个人内心的话更是一句没有。

这个电话最大的意义,只是履行我作为一个家人的义务,让他们知道我还活着,仅此而已。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

但以前,不是的。

▼ Christian Kneise  作品 ▼

我小时候很乖的

因为我妈是老师,所以她一直在跟我说,要是我成绩不好,她在她同事面前都抬不起投来。

所以我就好好学习,考班上前几名,初中还考过全校第一。

我经常做家务,跟父母出去也都很听话,就为了在别人面前听我妈夸一句“好孩子”。

这种“乖让我妈很满意,尤其是亲戚朋友的夸赞。

但那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儿,对我自己来说。

现在回想起来,甚至能用“耻辱”两个字来形容。

我并不想那么乖,只是如果不这么做,父母便不会给你好脸色。

直到我上了高中之后。

人家孩子青春期叛逆,我也叛逆,但我的叛逆比较隐晦。

表面上看,我还是那个好孩子,听父母的话。

但私底下,我想做的事,我就一定要做,不管他们同不同意。

我高中想要买手机,我妈不同意,我就去学校食堂打工,没有工资但是可以管饭,我就把饭钱省下来买手机。

高二分班的时候,我妈想让我报理科,但我想学文就报了文科,回到家才跟他们讲。

高三毕业,我说要去打工,我爸不同意,我直接去学校领完毕业证,连家都没有回就去打工了。

整个高中,我都在奉行着这种水面下的抵抗策略。

大学毕业之后,就不用水面下抵抗了,因为我经济独立了。

不说挣多少钱,但至少我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 Christian Kneise  作品 ▼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在于认为自己拥有对孩子的所有权。

他们不是监护人,是所有人。

孩子不是个人,而是个物件儿。

张嘴闭嘴就是“我供你吃供你穿,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多年”“我这是为了你好”“我说你两句怎么了”。

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很委屈。

明明自己那么辛苦,孩子却不领情,动不动就跟自己吵架,还不听话。

在我高中后,我妈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没以前听话了”。

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小时候听话,是因为首先那会儿我不懂事儿,我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我还处在一个懵懂的需要人引导的阶段。

等我稍微大一点,自我意识萌芽的差不多了,听话是因为我没有经济独立,没有挣钱,还在花父母的钱。

经济不独立,谈什么独立都是扯淡。

等我都成年了,对我的要求还是“听话”,这合理吗?

有些父母,不管你多少岁,都把你当孩子。

名义上好像还有点温馨,好像是说把你当孩子一样来宠爱。

但你想想看,孩子,是没有人权的。

本质上,父母像像你小时候那样,继续来操纵你。

但孩子,是会长大的。

▼ Christian Kneise  作品 ▼

我妈从小到大,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挣钱不容易”。

好像生活中所有的开心,都能被“挣钱不容易”这几个字给消解掉。

大一寒假那年,我爸带我去买电脑。

这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儿,但在买电脑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插上一句话。

最后买了一个我没那么喜欢的。

那个电脑我记得很清楚,3600块钱,不算很贵,但也相当于我爸将近一个月的工资。

我不知道要说什么,因为从头到尾,他的表现都过于凝重。

仿佛买这一个电脑,他付出的不是3600块钱,而是命。

从小我就很少主动要什么东西。

就是因为那句“挣钱不容易”。

这种“不容易”,贯穿了我所有经济不独立的青少年时期。

不管我花的再少,我妈永远都会叮嘱我“不要乱花钱,挣钱不容易”。

但当我选择出去打零工,给自己挣零花钱,父母又会疯狂地劝阻,说要好好学习。

但明明我是去打暑假工和寒假工。

寒假的时候,我说跟同学去广东电子厂打工,我爸很生气,命令我不准去。

一方面跟我说着“挣钱不容易”,一方面又不让我去挣钱。

而花他们的钱,又要被他们的目光所审判。

那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件事儿。

其实,跟钱没关系。

他们只是不想我跳出他们的掌控。

从大二开始,我疯狂地出去做兼职,想买手机,想买吉他,想去看音乐节,都自己挣钱。

父母给的生活费,多少就是多少,从来没多要过。

那会儿只想一个事儿,就是经济独立。

直到大学毕业,自己上班挣钱了,才真正算摆脱了“挣钱不容易”的魔咒。

▼ Christian Kneise  作品 ▼

父母的扫兴,本质是打压。

尤其是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接触的世界五光十色,父母看不懂。

但他们是父母,他们觉得天生就要管你。

中国的父母很矛盾。

一方面,嘴上说着希望孩子将来能过得好。

但另一方面,他们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只是按照本能去掌控孩子。

而那些他们所理解不了的东西,一律贬低、打压。

这是扫兴的本质

我这么些年辛辛苦苦地挣钱养家,体会生活的艰辛,凭什么你就能过得那么开心?

你不能过得比我好。

是要惨大家一起惨。

这种绑架式的付出和自我感动,不知道成了多少中国孩子一辈子的阴影。

所以父母怪孩子不回家,“翅膀硬了”,想要往别处飞。

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觉得,那个家,并没有让他感觉到家的温暖、鼓励和支持。

 孩子 

 会长大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