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广西大学有渊源的人, 都应该细读的一组文章……西大90岁了!|163

 月上柳梢头2xs3 2023-08-24 发布于湖北

2018年12月8日

是嗨仔母校广西大学90周年校庆日

作为一名微不足道的西大学子

我也寻思着为母校做点什么!

机会终于来了——

嗨南宁获授权

从今日起连载

由著名学长蒋钦挥撰写

(原南国早报总编辑、自治区政府参事。简介附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广西大学史话》一书

期望所有关心西大的粉丝朋友

通过该书内容了解西大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深切感知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

是走向未来的基础

是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


●●●

绪 言

广西大学的历史,风雨兼程,走过了近 90 年,它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共呼吸、同命运。广西大学是广西创办最早、历史最久的综合性大学,但在创办之后 21 年内,走的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

1928 年,广西大学在梧州创办之初,只招有预科一年级学生 260 人, 开学仅一年,因粤桂战争,经费无着,一度停办两年。1931 年,粤军撤出梧州,局面靖定,西大奉命复校,但省政府朝令夕改,旋即又令撤销西大, 拟将已开办的预科并入当地高中,经马君武校长、盘珠祁副校长据理力争, 才得使广西大学起死回生。随后又因抗日战争,学校不时被日寇飞机轰炸,1936 年,广西省政府迁至桂林,广西大学校本部等院系先后迁至桂林良丰镇西林公园(即雁山公园),农学院迁柳州沙塘镇。1939 年,省立广西大学改为国立,当时全国国立大学只有 19 所。1944 年,由于日军入侵广西, 广西大学先迁至融县(今融水与融安),后又迁至贵州省的榕江县。抗战胜利后,由于桂林校舍被毁,学校在柳州鹧鸪江作短暂停留,之后再搬回桂林良丰,本部设在将军桥。

广西大学草创阶段,惨淡经营,数度搬迁,艰辛备尝,避难路上,颠沛流离。但是,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教学条件下,师生员工团结一心, 为“保卫祖国、发达广西”,为救国救民,在苦难深重的日子里,发奋苦读,报效祖国,一度成为全国的名校之一。

从 1952 年起,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的各院系陆续并入全国其他院校。教职工、学生以及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分别调往其他院校。其中文教学院各系大部分并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 ;法商学院各系并入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学院 ;理学院大部分并入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中山大学 ;工学院各系并入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武汉水利学院 ;农学院各系并入江西农学院、华南农学院 ;文理各系留下组成了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大)农学院留下的农学系和森林系建成了广西农学院。到 1953 年,广西大学停办。1958 年,广西大学在南宁重建,1997 年,与广西农学院合并至今。

▲梧州时期的大门

▲南宁西校园旧大门。

▲前些年的大门。

这本小书只记述西大 1928 年到 1949 年这一段历史。重温广西大学创办及发展的经历,可知办学之艰难,也可知求学之不易,从而教育、激励青年一代,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

1 统一广西,新桂系图谋长远 建设八桂,办大学远见卓识

1925 年,新桂系统一广西,执掌了广西军政大权。虽然当时省内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所幸兵燹暂息,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各种建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27 年冬,为了提高省内文化水平,以实用科学为基础,培养广西建设事业的各项必需人才,广西省政府决定在梧州筹办广西大学,地址选在梧州的蝴蝶山。

创办广西大学的宗旨,是为保卫中华、发达广西培养人才。这不能不说是新桂系主政后的远见卓识。

▲陆荣廷

追根溯源,广西桂系可分为新、旧两桂系。旧桂系亦称桂系军阀,以陆荣廷(1856 年—1928 年)为首。陆荣廷,广西武鸣人, 少时贫苦,讨过米,要过饭,做过绿林好汉, 逐渐坐大,后投靠清廷,1907 年镇南关一战更添资本。辛亥革命后,广西宣告独立,陆荣廷等人打出“桂人治桂”的旗号,排挤非广西籍朝廷命官,最后任广西都督,独揽广西军政大权,确立起在广西的统治。1916 年, 趁护国战争之机,陆荣廷有“再造共和”之功,被任命为广东督军,次年又任两广巡阅使,至此,已控制广东、广西、湖南三省,握广西、广东军政大权。在陆荣廷统治广西这十年时间,尤其是在执政之初,他采取了一些较为开明的施政措施,虽然经济发展缺乏可陈之处,但社会秩序还是得到一定的安宁。

新桂系代表人物早期为李宗仁(1891 年—1969 年)、白崇禧(1893 年—1966 年)、黄绍竑(1895 年—1966 年)。在 1920 年以前,他们还是“陆老帅”手下默默无闻的下级军官。1921 年,孙中山先生派粤军陈炯明进兵广西,击败陆荣廷,旧桂系瓦解。次年粤军撤回广东,广西即变成无政府状态,社会大乱。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这些年轻军人,通过创建定桂军、广西讨贼军,逐步起家,1924 年驻玉林、梧州桂系首领李宗仁、黄绍竑,接受广州军政府领导,投靠孙中山,借助于广东革命政府,汇合各股力量,从六万大山和梧州杀将出来,率部讨伐旧桂系,经过 1924 年和 1925 年讨伐陆荣廷、沈鸿英的两次战役的胜利以及将唐继尧的滇军驱逐出广西,至此,旧桂系覆灭。1925 年,新桂系夺得了广西军政大权。

广西统一后,新桂系正式归附广州国民政府,接受国民政府领导。随后,黄绍竑留守广西,李宗仁则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先后在两湖战场和江西战场作战,战绩卓著。北伐后期,李、白、黄已分别在上海、武汉、南宁等地登上中国的政治大舞台 :李宗仁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局主席,白崇禧任上海卫戍司令,黄绍竑任广西省主席——当时称“广西民政长”。

▲李宗仁

▲白崇禧

▲黄绍竑

▲李宗仁、蒋介石(中)、白崇禧(右)三人在台儿庄合影。

▲李宗仁 1938 年在台儿庄车站留影。

▲1965 年,李宗仁(左二)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这些年轻的广西统治者,出身于军校,受过一定的教育。李宗仁读过广西陆军小学堂、广西陆军速成学校 ;白崇禧先后入广西陆军小学堂、广西省立初级师范,辛亥革命参加“敢死队”后,就读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 ;黄绍竑 1910 年进陆军小学堂,辛亥革命后就读武昌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在 1925 年广西统一时,李宗仁 34 岁,白崇禧 32 岁,黄绍竑才 30 岁。这些年轻的广西统治者,读过书,接受过新思想,有理想,有追求,比起他们的上一代旧桂系,更雄心勃勃,在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年代,当然想加强广西经济和文化建设,巩固已取得的政权,争取以实力与各路军阀抗衡。这是新桂系梦寐以求的事。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李、白、黄环顾邻省都有大学,唯独广西没有高等学府,八桂子弟负笈京、沪、粤、汉各大学攻读,多感不便。为了培养建设广西的人才计,于是,筹建省立广西大学提上议事日程。

▲黄绍竑任广西省主席、广西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时,才 33 岁。

▲1931 年,黄绍竑与夫人蔡凤珍在南宁合影。

在此之前,广西并没有大学。中国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学而优则仕, 虽说科举考试是“独木桥”,但它能存在 1300 多年,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只是到了清王朝晚期,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帝国紧闭的大门,貌似强大的清王朝毫无招架之力。外国列强知道了大清帝国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其实也不过是“纸老虎”一只,对中国从原来的仰慕变为轻蔑。

战争失败,外国列强每每有所欲而来,得其所欲而去,划定势力范围, 大有瓜分中国之势。尤其是日本见清王朝积弱不振,1894 年发动甲午战争, 中国竟被蕞尔小邦打败,割我辽东半岛与台湾及澎湖列岛。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才归还辽东。

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好像成了列强的大管家 :既要保护西教,又要扶持西商,既向人民加税,还要防止人民反抗。于是,有志气、有见识的中国人,尤其是一些读书人和有抱负的官员,深深感到,中国再不能这个样子下去了,非变法不可。

但怎样变呢?一些仁人志士便来探求救国方略,虽道路不一,大致却分为两种 :一种是改良政府。康有为,梁启超主张自上而下进行变法维新, 君主立宪,求变的人辅助统治者,希望有个好皇帝,在制度和人事上做些补救措施 ;另一种就是彻底推翻清政府。求变的人要取代统治阶级,重新树立制度,安排人事,大有当年项羽初见秦始皇,有“彼可取而代之”之慨。

改良派变法的内容之一是搞立宪,兴学堂,力图变法图强。这期间, 广西主政的官吏虽有开明与保守之分,但从史料上看,辛亥革命前广西的几任巡抚,总的还算是比较开明。广西变法内容之一,就是轰轰烈烈办学堂。

1899 年,巡抚黄槐森奏建体用学堂,这是广西办学之始,堂址设在省城桂林文昌门外,讲授中西之学,规模略仿广东广雅书院,课程则因经济科所举,内政、外交、理财、经武、考工、格致 6 事为目。经费岁支万金, 聘请赋闲在家的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主办堂务(即校长),知府陈寿琯提调堂事。这是广西近代史上第一所中西结合的新型学堂,让广西青年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有了正式途径,这是广西新学的开始。

1900 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在逃往山西的路上,“(皇)上与载澜同一车,不食竟日,民或献麦豆,以手掬之,须臾而尽。天寒求卧具不得,村民进布被,上以帚当枕”(清赵炳麟《柏岩文集》)。想是一国之主的皇帝及太后,在路上缺吃少穿,受到极大的刺激,回京后便宣布推行新政变法。

王朝统治者是否真心变法图强,老百姓心存怀疑。但之后国门大开, 西风东渐,维新派人士策动推行新政却是事实。1901 年 9 月,清朝颁行新学制,下兴学诏,谓 :“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翌年,广西体用学堂增建为广西大学堂。

1903 年(癸卯),学部鉴于各省大学堂成立以后,学生来源与程度颇成问题,除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外,将各省初办的大学堂改为高等学堂。

1904 年(光绪三十年),巡抚柯逢时重修并遵钦定学堂章程,于 3 月改设广西高等学堂。到 1913 年,又有“大学堂预科”的名称。

清末民初时期,广西全省只有 1200 万人口,20 余万平方公里土地, 当时田野不辟、森林不盛、工业不兴、矿产不开、交通不便、财货不富、民智颇低、文化也较落后。为了培养适用或应用人才,新政开始后,广西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从小学到中学、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得益彰、初具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到 1909 年,广西共建成小学 803 所,中学 14 所。

▲当时,报纸上揭露外国列强刮分中华的漫画。

兴办传授实业知识的实业学堂,是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早在 1904 年,巡抚柯逢时在梧州开办工艺厂,招收艺徒 200 名 ;又在桂林的桂山书院原址添设一厂,招收艺徒 300 名,学习生产土布、藤器、竹器及草席等。学成后,将艺徒分派各府、厅、州、县充当教习,以期逐渐扩展。同年,柯逢时在桂林开设罪犯习艺所,收纳习艺犯人 120 名,主要从事织布、织席、织草帽和打棕绳等民生日用品生产。1906 年,思恩府知府彭言孝招贫民并拨罪犯 400 名开设工艺厂,从事卷烟、鞭炮及以艾粉熬冰片三种实业 ;庆远府知府王祖同“筹拨巨款”建立工艺厂,招收贫民入内学习制造壮锦等地方土特产。

最为活跃的是 1906 年在梧州长州创办蚕业学堂,招收本科生,定二年毕业。这是广西第一所实业学校。1907 年又以边关一带土质也适宜于种桑养蚕,由太平思顺道庄蕴宽就龙州同风书院设立边防中等实业学堂。随后容县、贵县、隆安、左州、那马、马平等州县,先后设所讲习研究蚕业。

1908 年,张鸣岐设立广西中等农业学堂,取代农林试验场。该学堂先设预科,再分设农林、林业、蚕业和畜医四科。在张鸣岐的敦促下,广西地方建立实业学堂一所,学生 49 人 ; 实业预科三所,学生 32 人。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教育也得到重视和发展。1907 年,张鸣岐奏请在桂林设立土司学堂,负责培训土属政治人才。学生从土官宗族中择出年少聪敏、精通文义的土人按年选送,如无合格人选,再从旁支挑选。所需学费由所管府厅州饬各族自行筹解,不准向土民摊派。该校分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兼法政三级。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实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取消,推行学校教育。随着当时的形势发展,广西向海外派出一批公费学生。截至 1909年,广西官费派遣留学生,有美国 10 名、法国 6 名、英国 2 名、德国 1名、比利时 1 名、日本 27 名——为何向日本派出留学生最多,这是因为1905 年,日本在中国的领土上打败了沙俄。这是黄种人第一次打败白种人,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心中受到极大的鼓舞,认为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在世界上为最好,便以留日为多。1903 年全国留日人数只有 591 人,到了 1905 年底,就增加到 8620 人。

留学西洋者主要学习农、矿、铁道、理财、财政等科,留学日本者则学习农林、蚕桑、染织、制革、工业、理化、铁道、警察、陆军、法政等科。

广西积极培养边防建设需要的大量军事人才,武备、法政教育也开始创办。于是,又出现一支清王朝的主要掘墓者。

及至 1924 年,中国已是改朝换代,清王朝被推翻了 13 年。当时任西江善后处处长的李任潮(1885 年—1959 年),打算在梧州市蝴蝶山上办一所高级中学,为此他曾和留美回来的盘珠祁硕士商谈过,而盘珠祁则主张办一所大学,并力陈种种理由,终于获得李任潮点头称善。

对“李任潮”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提起他的另一个名字,稍懂广西近代史的人,可能是如雷贯耳——李济深。

▲李济深

李济深是梧州市苍梧县大坡乡人,1903 年入广东黄埔陆军中学就读, 后到广东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曾任广东军队师长兼第一军参谋长,1925 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在北伐战争中有“铁军”称号, 叶挺独立团就隶属此军。后来,他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1927 年以后,任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

李济深对家乡新一代军人崛起的培植,可谓不遗余力。新、旧桂系博弈之际,他率军曾坐镇梧州,免除新桂系的后顾之忧,协助消灭旧桂系和驱逐滇军出广西,实现了广西的统一 ;又动员李宗仁、黄绍竑加入国民党, 争取桂军加入国民革命军,使广西成为继广东之后又一个国民根据地。他被称为广西新桂系成长的“摇篮”和“保姆”。黄绍竑曾撰文深情地称李济深是他们的“好朋友和恩人”。新中国成立之后,李济深曾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南征胜利归来的李济深,在广州受到盛大欢迎。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也参与了迎接,并与李握了手。

在民国之初,这位梧州老乡和要人当然希望能在他的家乡办一所大学。况且当时广西省内的父老,尤其是一些有识之士,已经逐渐感觉到需要新的知识,从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学习新兴的科学技术。为此,他们自己或遣送子弟,远则就学于外国,例如马君武、盘珠祁等,就是广西第一批出国留学生 ;近则就读于他省,例如,1925 年,北京师范大学曾为广西省代培师资,开办特别班,由广西当局选送学生并拨给补助费 ;在这前后, 省内青年纷纷前往广州、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地读大学。

不言而喻,这样远途负笈,费用浩大,出外就学者绝大多数是中产或中产以上人家的子弟,到省外求学的人数也很有限。而且学成回省服务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按照当时广西的工、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情况来说,人才匮乏是很明显的。有鉴于此,广西有识之士酝酿兴办大学的想法,逐步得到各界人士的赞同。

1925 年,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统一广西以后,除了军政之外,对民政也大加整理。当时,新桂系表示拥护设在广州的国民政府,而事实上广州国民政府刚刚成立,自顾尚且不暇,对省政尚无划一办法,更无心过问广西的军、政事宜。广西乃自创一名称,曰“广西民政长”,也就是省长一职,由黄绍竑担任。当时的组织最高级为“民政公署”,署内设“政务会议”,为广西省最高的政务机关。

因此,广西在此全国政局动荡之时,竟形成一独立割据的局面,一切法令、规章悉由广西自行拟定。直到 1926 年夏,国民政府正式颁布省政府组织法后,“广西民政长”制度才取消。

对广西省政府行政方针,1927 年 1 月 17 日广州政治分会才有议决 :

(一)刷新吏治,(二)废除厘金,(三)振兴实业,(四)整顿交通,(五)扶助各阶级民众。在第五项决议中有 5 个细目,其中第一个细目是“甲, 就是增加教育经费,设立广西大学”。

1927 年 4 月 15 日,广西省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委员有黄绍竑、李宗仁、白崇禧、夏威、黄蓟、雷沛鸿、朱朝森、伍廷飚、俞作柏等 9 人。黄绍竑由国民政府命令,特任为广西省政府委员兼主席,也就是省长。

当时,新桂系掌权的广西省政府,对于整顿广西的教育颇费精力。为培植建设广西的人才,1927 年冬,省政府决定筹办省立广西大学,并由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邀请本省籍留德工学博士马君武(当时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校长),回桂一起筹办,正式成立省立广西大学筹备委员会。公推筹备委员 11 人 :黄绍竑(任委员长)、马君武(任教务主任)、盘珠祁(兼美洲特派员)、黄华表(任建筑主任),陈柱(兼国内特派员)、雷沛鸿(兼南洋及欧洲特派员)、岑德彰、苏民(任总务主任)、刘宝琛(兼美洲特派员)、邓植仪和凌鸿勋。其后,因苏民常住南宁,未能到梧州任事,改为岑德彰任总务主任。岑德彰到梧州十余日,即返上海,一时不再推举总务主任,校务暂由马君武兼理。

下篇明日刊发,敬请期待——

水陆通达,新校址选定梧州

风景幽静,好环境最宜读书

附:《广西大学史话》作者简介

蒋钦挥,广西全州人,1978年考入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广西日报编委兼南国早报总编辑、自治区政府参事,高级记者(教授二级),先后获广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晚报都市报优秀总编辑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此公至今原不死》《另类皇帝》《广西大学史话(1928—1949)》《历史的碎片》《 甘苦集》《新闻角度与选择》《新闻生涯三十年》;主编有《解读广西丛书》《全州历史文化丛书》《我们没有忘记——辛亥革命广西百年祭》《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远征军》《“申报”辛亥革命广西资料选编》(上下册)、《历史名人在西大》等。

-end-

|内容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大学史话(1928—1949)》,作者:蒋钦挥

|公众号联络、爆料:18878871800(手机)、loli1800(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