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全国青教赛|《登泰山记》(AI课堂实录分析含课堂实录文字稿)

 胖胖老师图书馆 2023-08-25 发布于上海

全文概要

王先谦先生说登泰山记在5篇课文中得分最低,但是老师希望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和矛盾来揭示姚鼐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学生们对文章的期待视野比较狭窄,老师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和提供期待视野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美和深度。课堂教学活动包括细节辨伪、文本溯源和顶峰之谬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姚鼐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魅力。老师强调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以真实的文本、支架和创设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全面且有内在逻辑的阅读理解框架。

章节速览

登泰山记的得分调研

教师展示了登泰山记的课堂教学,并提问学生们对于泰山的印象。学生们的回答大多是关于泰山的名篇和景色之美。教师提到登泰山记在课文中得分最低,引起了他的疑惑。接着教师介绍了几位给登泰山记高分的学生,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文章的美感。教师又引导学生们从细节出发,讨论了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引入了问题。最后,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了其中的问题。

姚鼐登泰山的问题及其奥秘

学生们围绕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是否故意犯错展开讨论,提出了姚鼐可能是厌倦皇权的辞官回家之人,因此故意回避具有政治色彩的景观。同时,学生们还发现姚鼐在文本中表达出的情感与前后句子的冷静叙述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揭示出他对这些建筑物背后的情绪。

姚鼐的登山时间及文章的人格

教师和学生们讨论了为何选在12月大雪天登山这个问题。学生们发现文本中提到了除夕这个团圆的日子,并指出姚鼐选择此时登山可能是为了与众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发现文字中的石头、松树等意象都是姚鼐人格的写照。学生们还猜测姚鼐可能因为政治排挤而选择离开,用自己的人格来回答问题。此外,学生们还讨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问题,认为姚鼐因为害怕触犯文字狱而不敢将文章写得热情洋溢。通过这段对话,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到姚鼐的内心矛盾和无奈。

诗作结尾是文学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老师带领学生阅读诗人姚鼐的登泰山诗,并让学生补上结尾。学生们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改写,展现了不同的风格和视角。最后,学生们一起欣赏了姚鼐的原作结尾,并一起探讨了姚鼐的内心世界和文学意义。老师还阐述了教学理念,强调文本与读者的互动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登泰山记选自统编教材上册第七单元

教师通过调研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情感内容原初理解,发现学生对登泰山记的期待视野非常狭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带顶图让学生结合读图来预习文章,发现文章中的矛盾和反常之处。在课堂中,教师依据学生的期待视野和文本史料,设置了学习任务,考据作者在文中设置的矛盾和反常,把握文章的显隐关系,发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实心声。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重构学生的阅读期待。

文本的寻真环节

本文介绍了发言人设计的三个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推敲文本的细节和反常之处,发现他隐藏的文学和文章之美。同时,通过溯源文章的源头,让学生了解文章背后的他的无奈之痛。他强调了学情研究要落实到课程中,并提出以明代的带顶图作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本文还介绍了他在教学中以真字为依托,通过真文本、真文体、真支架、真创设、真联动五个维度和学生层面的真探究贞,深入真情感、真思辨、真实践五个维度,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具有内在逻辑的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架构。

课堂实录文本(未精校对,语音识别)

发言人1 00:00:59

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是我的课堂教学展示环节。各位同学说到泰山,你的脑海里会想起哪些跟泰山有关的文字呢?几乎是异口同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确实杜甫的这首望岳国民度是相当之高。

发言人1 00:01:19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登泰山记,情况好像就不那么乐观了。根据昨天咱们的打分调研来看,登泰山记在5篇课文当中得分是最低的,只有四位同学把他排在了第一位。除掉并列的同学之外,咱们班有18位同学把他放在了最后。这样的一个结果让我非常的意外,以至于我要给大家展示清代大儒王先谦先生的这句话的时候,内心都非常的忐忑。

发言人1 00:01:55

我们先来读一读,A读此当为鸽笔,什么意思?除却此文非泰山写泰山。他认为这一篇就是最好的,那么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从你们的这个目光中,我看到了那么一丝的怀疑。那么好,咱们就沿着姚鼐考据派的这个特点,也来考据一下这篇文章,一起看一看登泰山记中这份神力,王先谦先生是否有夸张。其实说到信不信的问题,我觉得咱们班有四个人一定是信的,还记得吗?对了,在刚才有四位同学给他打出了最高分。接下来就请这四位同学给我们讲一讲,为何你觉得本文在你心中分量如此之重,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准备一下,别的同学也再来发现一下文本好吗?

发言人1 00:02:59

时间差不多了,四位粉丝哪位先来,好的,来有请。你觉得文章开头的这一段要不远万里的奔赴泰山,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和短句,把万里行程浓缩在了一句话当中,把那种向往和期待写得非常的透彻。你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疫情这几年你经常出不了门,一看到这句话你就很心动是吗?确实在这里老师也感受到了你的这一份心动。好的,请坐。那么还有粉丝,来第二位,你想说文章当中日落的这一句话,这段文字非常简洁,但是姚鼐连用了三个比喻,把登山之景写的非常的动人。语言简洁但是有十足的话面感和想象力是吗?很好,抓住了它的写法特征。

发言人1 00:04:05

请坐来第三位粉丝在哪儿?好的,你想说文章日出的这一句怎么说起呢?先通过了静态的山和动态的太阳,在动静结合之中抓住了一瞬间的色彩变化,你觉得把日出10分描绘的充满了神奇和迷离是吗?好的,我也相信这一份日出应该在你心中有不一样的光芒。第四位粉丝你觉得被前面几位同学都说的差不多了是吗?好的,那么先到这里我们来看一看,其实刚才的几位粉丝是从本文的细节出发,带我们领略了泰山的风景之美。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来三位粉丝的发言有改变本文在你心中的得分吗?你们的眼神告诉我,好像他们发言的分量还是不够的,是不是?

发言人1 00:05:14

那没关系,咱们就继续沿着这张明代的带顶图往下考据。根据昨天的预习,咱们班有这样四个问题被问到超过十个人以上。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四人小组相互讨论一下,任选其中的1到2个问题,说一说你的看法,好吗?

发言人1 00:05:44

好,时间差不多了,有没有哪个小组先来试一试的?怎么突然又开始沉默了,刚才几个粉丝表现的很好的。来,小张同学你想说的是第一个问题是吗?你觉得这里姚鼐就是故意犯错的,为什么?身为考据派的人,不应该犯这种比较低级的错误,还有是吗?就算姚鼐不知道跟他一起登山的子尹,可是地方父母官,他不可能不清楚。确实你看地方治理就写在这儿的。

发言人1 00:06:23

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为何姚鼐要犯这样一个错误呢?你这个解读也很有意思,他说玉皇顶看名字就带有明显的皇权色彩,而日观峰则更倾向于自然。姚鼐,他是辞官回家的人,对皇权他应该是有那么一些厌倦的。所以你认为这是故意的是吗?你有文本的依据吗?来小组的另外一个同学想补充是吗?

发言人1 00:06:59

好的,来吧。你说在登山过程中,姚鼐是看了碑刻,而其中的岱祠、碧霞行宫等等的地方,他都没有去。这两个是一体的。你的这个发言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姚鼐登山最先走的是中国,你看看如果沿着中国的线路上去会是什么情况。

发言人1 00:07:30

他走到一半的时候,很好,换到了溪谷。好,眼尖的同学已经发现了是吗?非常的敏锐。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中古的线路上恰恰就有行宫、岳庙等等场所,而姚鼐线路一换就绕开了这些地方。仿佛对于这些政治色彩比较浓的景观,它始终都有这么一种回避的意思。

发言人1 00:08:03

好的,这个时候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玉皇顶。五月之首泰山的主峰A因为聚集天下而颇受历代王朝的重视。从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十三代帝王亲自登泰山封禅或者是祭祀,其中就包括姚鼐当时的乾隆皇帝,另外还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大家非常敏锐,确实玉皇亭它的政治色彩相当浓郁。而在这里我们通过A文本的线路和最高峰两个反常,好像看到了这样一丝奥秘。

发言人1 00:08:55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一段话,一起来读一读好吗?读完之后,谁能够通过这段话再来例证一下我们刚才的推论呢?小张同学又举手了,你刚才关于最高峰的发言已经非常精彩了。要不这样你帮我选一位同学好吗?你想选小王同学是吗?小王你被Q了一下,要不你来试一试好吗?好的,来吧,声音可以稍微大一点好吗?说的也很有道理。

发言人1 00:09:30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说在这一段话里,以句号为界,情感有很大的差别。前面是一段冷冰冰的叙述,而对于后面的闹钟时刻,姚鼐的情感就不一样了,一个官字显得非常的隆重,碑刻的时间也看得很清晰,那些路远的来不及去的地方,辟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还有那么一个明显的惋惜之情。这里我们好像发现了这样一点内容,在这个反常之处里,姚鼐通过情感的投射,让我们看到他对这些黄泉色彩浓郁的建筑那一份不易觉察的情绪。

发言人1 00:10:23

好的,剩下来咱们还剩一个问题了,为何选在12月这个大雪天登山?刚才有没有哪个小组讨论的是这个问题,来说说看看。你觉得12月天气非常的不好,登山的人一定很少辞官归来的。要辞官这个时候还没辞。对,这个时候要瓷宽的姚鼐,他就是不想见到人,你觉得是吗?这个时候他不希望被打扰,这样说就比较有意思了不希望被打扰所可以选择这个时段。

发言人1 00:11:02

好意思是有一点意思,老师再给你一点提示,你看一下我们课本当中关于登山时间的注释。同学们有发现吗?这是12月的哪一天?看出来了是吗?是对了,除夕。好,你想继续说是吗?除夕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尤其是在对家和礼特别重视的封建时代。选在这个时间登山,你觉得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是吗?我也这样认为,你这个总结很有意思,大家都被你说笑了。

发言人1 00:11:44

来看一下别人都选的路线我不选A别人都去的景观我不去,别人都选的时间我也不选,我就是我不一样的姚鼐,这个总结很有意思,这也还是一个推断了。我想问问同学,同样的你有属于文本的证据吗?好像陷入了一点沉默,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再来仔细看一看文本好吗?

发言人1 00:12:22

刚刚被点到的小王同学举手了。很好,你看推荐过之后勇气就上来了。来,你试试。你想说的是文章中的这句话怎么说起,你发现了这里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意象,松树。什么样的松树?长在石缝里的松树,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正是在夹缝中生存的,这个主人公的一个写照。这个解释非常有意思,那么我再帮你推一把好吗?你看他说多松,那么这段文字里多的又岂止是松?

发言人1 00:13:12

发现了没有?还有什么石头什么样的石头?不圆的石头,方正有棱角的石头很好,方正有棱角不也正是一个人人格的写照吗?

发言人1 00:13:29

同学们反应都非常快,这里老师再往上打一层,我们先来读一下这段文字好吗?来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读完之后什么感觉也说不上来是吗?好,没事儿,再来读一读右边的修改内容。看,读完之后,来小赵同学我看你举手了,你想说什么?

发言人1 00:14:05

你觉得这段文字里有棱角的不仅仅是石头,还有文字本身是吗?改过之后的文字显得非常的流畅,甚至还有一点活泼,而这种流畅和活泼并不是姚鼐所需要的。这个比喻非常的经典,他说这个句子就像是一根竹竿,一节一节的往下来,用一种语言的力量让你不由得去停顿。我很喜欢这个节字,这正是一份人格的写照?所以来你替我们总结一下好吗?你觉得在这里无论是线路还是顶峰,还是时间,姚鼐都想通过这样一种语言来告诉我们他保持独立人格的那样一种卓绝姿态,是吗?

发言人1 00:15:20

确实说的非常好啊,我们来看一看姚鼐自己是怎么说的。在他的孙子姚莹的这段记述里,他把姚鼐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来阐述的。在修筑四库全书的时候,遭受了很多的政治排挤,投机善啸的不遗余力。虽然在这些政治排挤中他是站得住立场的,但是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姚鼐选择了离开,用自己的人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发言人1 00:15:59

其实在课前的调研中,还有一些非常尖锐的问题。比方说王雨涵提到的文章多写爬山单调枯燥,远不如赤壁赋情感饱满。王雨涵我想问问,现在你觉得他情感还单调吗?好像不单调了。那么杨奈为何不把文章写的像赤壁赋那样热情洋溢呢?

发言人1 00:16:25

猜一猜,想到了很敏锐,清代马上想到了这个问题。确实这是清代十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案。当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被除产的,有被流放的。姚鼐自己是这样说的,处事难哪进也是罪,退也是罪。所以我们与其说姚鼐没有把文章写的那样热情洋溢,不是他不愿,而是他不敢。他心中有着一个深深的矛盾,他的那一份无奈,通过文字,同学们你能感受到吗?姚鼐艰难的将他的情绪引下来。

发言人1 00:17:18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里是当代诗人周八一的姚鼐登泰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之后大家发现老师把它的结尾隐去了,请同学们来为他补上一个结尾好吗?我看大家已经补的差不多了,这里我选了三个同学的习作,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位是哪位同学的?来小陈同学你自己来说一说。你是还原了挥手抬望,还原了登山的过程,然后由实到虚,借用李贺的典故来点出情感,在最后又就把它推向一个广阔的境界,体现出姚鼐在天地间那样一种高大的形象。说的很好啊,这里我都感觉到有红楼梦里面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这份境界写了。那么这两篇王雨涵要不你来说一说。

发言人1 00:18:18

好的,你觉得两篇差不多,你想先说下面一篇,他在还原一个写的过程,有笔墨用文人的风骨来写,结尾凭谁问真假,你依然读到了那份无奈是吗?很好。那么上面一篇你想改一个地方,你想改哪里?你觉得繁华看尽,你想改成颜良看尽,为什么?你觉得这样语言的力量更足一点是吗?来原作者你同意吗?好像也同意。好的,你看说的写的很好评的也不错,改的也很好。

发言人1 00:19:03

来这里就是周八一先生自己的这一篇结尾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同学们有发现吗?周先生所写和我们不太一样,刚才几位同学都是沿着孤独冷落的方向去的,而周先生他是从落日到温暖选择换一种生活的姚鼐,他应该有了那样一份新的希望。你看在这里,大师的笔调就是不一样,同学们可以再仔细的琢磨一下。今天我们就跟着姚鼐的笔调看了看他内心情中的那样一份言行和写和影的问题。那么跟着姚鼐,我们登上的是他人格的这样一座巨大的山峰,我相信这一座山也一定铭刻在同学的内心世界里。此刻姚鼐和泰山已经连在了一起,那么请同学们为泰山脚下的姚鼐雕像,选一句出自本文的话,并结合句子为石碑配上一段文字,把你心中的羊奶和泰山镌刻在我们的这一堂课中,好吗?

发言人1 00:20:34

好,下课,谢谢各位老师。下面是我的教学阐释,我教学阐释的主题是呼应期待,推动完整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以来,语文课堂的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个人在进入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尝试着用接受美学大师姚思的这一句话来校准我的课堂。只有文学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接受和理解。这里从文学文本出发,我们需要思考学什么的问题。从期待视野出发,我们需要对学什么进行贴合学生的提炼,在文学文本和期待视野的动态平衡中,形成一个课堂可以落实的学习目标。

发言人1 00:21:24

从学什么的维度出发,登泰山记选自统编教材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是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情景交融。单元的前四篇课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写景详细,情感明晰,情景关系非常明显。而在登泰山记中,这篇文章少修饰,不抒情,属于非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根据课后的学习任务,我们要让学生理解这种不一般的情景交融方式,让学生发现在不动声色的克制的情景表达中也能拥有的这样一种动人之处。而回到期待视野这个维度,所谓的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进入理解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对文本预先的批判评判和评价和期盼。也正是王荣生老师说的,学生不喜欢的、读不懂的和读不好的。

发言人1 00:22:26

为了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之前,对单元的5篇课文在全年段进行了情感内容原初理解的调研。这里我选取了学生打分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到,登泰山记得分最低,把它打在最高分的人数只有35人,打在最低分的人数明显要多于其他几篇课文。而在学生写下的对课文的原初阅读印象当中,单调乏味,不生动、没有吸引力,看不懂、想说,这样的表达是非常多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本能的期待视野是非常狭窄的。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通过明代泰山志的这张带顶图,让同学结合读图来预习文章。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发现文章当中的几个矛盾和反常之处,而这些矛盾和反常恰恰就是我们解开文本的一把重要的钥匙。由此我就从文章的细节反常和矛盾入手,确立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发言人1 00:23:41

一、结合文中的散文意象和细节描写,把握其在塑造景物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感受作者笔下的泰山之美。2、通过考据作者在文中设置的矛盾和反常,把握文章的显隐关系,发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实心声,明白了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是设计怎么学的问题。这里我依据新课标真实情境和典型任务的模式,立足学生的期待视野,把握学生对本文的轻视和误解,通过清代大儒王先谦的这一句话,点要柠阔,据此神力是多有登月折坐,独此当为歌比这样非常高的评价,造成学生是期待视野和文本史料的一个碰撞,重构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依据本文作者姚鼐桐城派考据的特点,设置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考据神力是否夸张?当然,在这里考据是带有引好的。

发言人1 00:24:58

接下来,我依据考据的路径,设计了本文的三个课堂教学活动,西文辨伪和寻真锡文活动指向细节,让学生细读文本,推敲文字。从文章的细节看,泰山山川之美指向的是文言与文学变美环节指向反常。让学生推敲文章中的这些矛盾反常,从文本的缝隙当中去发现姚鼐个人的卓绝之字,指向的是文学与文章。在寻真环节。原文溯源发觉根本从文章的面貌让学生去发现姚鼐隐藏在文本当中的无奈之痛,指向的是文章和文化的维度。三个活动层层推进,最终达成学教评的融合。在活动的推进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逐步的走进姚鼐的精神世界,发现姚鼐文辞显影之下隐藏的巨大的文字魅力,登上姚鼐心中的那样一座泰山。

发言人1 00:26:15

黄宏伟老师说,学情的研究要落实到课,才能算得上有诚意。这里所谓的落实是指从此到彼,从学情的起点到学习目标的终点。那么能够从此到彼,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真的支架,让他借助好支架,能够让学习变得更加的有效。这里我以明代的带顶图作为支架,让学生发现顶峰之谬、线路之谜和景观之选,以支架重构期待,也以支架帮助学生达成期待。本堂课的本堂课便是这样,以期待视野来设计课堂,以期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上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作品。这也是我在落实新课标教学新教材当中所做的一种尝试。

发言人1 00:27:13

课标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里,为了更好的对接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以真字作为依托,以走在学术前沿的学术老师的一些理论作为指导,通过教材层面的真文本、真文体、真支架、真创设、真联动五个维度和学生层面的真探究贞,深入真情感、真思辨、真实践五个维度,开始我新教材教学的蹒跚探索,以期让我的教学能够更贴近文本,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真实的生活。这也是我本次竞赛带来的十堂课的一个整体的结构。当然这十个维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不同的文本当中,他们互有体现又各有侧重。我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相辅相成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全面又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架构,让学生更相信文字,更相信语文,更相信语言的力量。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