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行神朗:国家博物馆藏古代玉鹿珍赏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8-2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玉器是古老且颇有神奇色彩、备受古今国人宠爱的物品。它在中国已有九千多年的历史,其造型被赋予了诸多特殊的象征意义,可以说,中国玉器是中国文明之精华。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玉器有8万多件,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这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在近几年不断推出的各类展览中,也只是展出了少部分精品,还有大部分藏品从未露面。如本文将为各位读者介绍的玉鹿,便是此中典型。
图片
双鹿纹玉带板   明   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鹿形或鹿纹玉器,主要器形有立体圆雕、单面浮雕和立体透雕几种形式;玉器种类用途分别为镇纸陈设、带饰、帽顶等。

“鹿身百宝”

鹿的性情温顺,不伤人。所以自古就受人喜爱。鹿与中外各国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在历代壁画、绘画、雕塑、工艺品中都有鹿的形象。

图片

如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窟中距今两万年的岩画上,其所绘的动物——包括15头野牛、3只野猪、3只鹿、2匹马和1匹狼,就有鹿。

图片

中国祖先对于鹿更是喜爱,这从美丽的“丽”之繁体写作“麗”,而“麗”字从“鹿”,说明从古至今人们认为鹿是美丽的。《孟子》中记述:“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园囿中已有驯养的麋鹿。

鹿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在现存文献中,汉代文献就有“鹿身百宝”的说法,是灵丹妙药的象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尤其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所以,古人以鹤为仙禽,鹿为瑞兽,正如长寿神就是骑着梅花鹿的,这是因为它们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

图片麋鹿山石柞树圆形玉带饰  金元   国家博物馆
直径5.9cm

古代玉器中,鹿纹图案有很多,造型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它们温雅安详,或卧,或立,或奔跑于山间绿野,也有漫步于林间树下,皆秀美生动。

在岁月漫长的流逝中,鹿的形象以及它的吉祥寓意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在唐宋以后,古人借鹿与禄是谐音,以象征官运亨通、福禄常在,所用之处更加广泛。

图片
灰玉抚鹿童子  宋   国家博物馆

其实,鹿纹早在商代就出现在玉雕作品中。商周时期的玉雕鹿纹多以片雕剪影的形式出现;到了战汉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琢刻技法的改变,开始出现了圆雕飞奔的玉鹿,显示出玉鹿健跑善跃的形态。

图片

图片
陕西省出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玉雕艺术开始面向自然、取材生活,出现了很多比例协调、形态优美、伏卧状的玉鹿。金元时期,受游牧民族文化影响,玉鹿雕刻粗放,题材中多辅以芝草,或与树木相互掩映,具有强烈的北国情调。明清时期的玉雕作品逐渐世俗化,鹿常与寿星、蝙蝠、瑞草等吉祥图案同时出现在玉雕作品中,突出人们向往的福禄吉祥之意。

图片鹿纹玉帽顶   金元   国家博物馆

带饰中的春水秋山

在国博的馆藏玉雕鹿纹中,单面浮雕或透雕的玉带饰数量最多,几乎占总数的80%以上。

北方游牧民族,喜欢在皮带上缝钉金属乃至玉石的銙(俗称“带饰板”),带板下面垂有圆环,称为“蹀躞带”。如此制作不仅美观,重要的是可借以悬挂各种狩猎及日常生活用具——刀叉、火镰等,以便外出时方便取用。

李唐问鼎中原以后,便将带具与官服结合形成区别品级的官服制度。其中,玉带具的使用较为普遍,不同等级、身份的官员,佩戴数量不等的玉。宋代的带具基本继承了唐制,但大多不垂“蹀躞”。虽然金带具在宋代较属流行,但按照《宋史·舆服志》记载玉带的等级仍然是最高的。

图片
青玉鹿纹䤩尾    唐-宋    国家博物馆
长7.7厘米  宽4.1厘米  重68克

生活在草原上和白山黑水之间的契丹、女真和蒙古人,蹀躞带是他们的必须,也是高级贵族的身份标志。从《金史·典服志》及《元史·典服志》来看,金、元两朝都将玉带具定为最高等级。金、元的帝王们于春、夏、秋、冬“四晴捺钵”,他们最具特色的玉带具就是体现这种生活的作品。尤其是“春水”“秋山”纹应该是皇家贵族在参加“春苑”和“秋狝”时佩戴的。

图片镂雕双鹿柞树灵芝玉提携  金元   国家博物馆
长8.8cm、高5.5cm


“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图案多由树木花鸟和蹲卧或行走的猛虎、奔跑跳跃的小鹿组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麋鹿山石柞树圆形带饰,高5.9厘米。此器背面抛光打磨光滑,它可能是镶嵌在铜扣上作为带具装饰的。整体而言,此玉雕为多层镂雕秋山情景式作品,其利用玉料皮色表现一头麋鹿在山石、柞树林中悠闲地漫步觅食,雕工精湛而巧妙,造型准确而生动,气韵生动又充满着祥和宁静。

图片
镂雕双鹿山石柞树玉带饰   金元   国家博物馆

宋画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被举世公认为我国及东方美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瑰宝。而同一时期的玉器等工艺美术品大多以绘画为基础,因此必然与宋画有着同样的时代风格和艺术魅力,亦应算做艺术史上的珍宝。

在辽、金、元时期的秋山题材情景式玉雕作品中,玉料多采用新疆和田玉或贝加尔湖山石玉及一些地方玉种,常利用玉料皮色进行巧做,使整个画面色彩斑斓,动植物错落有致,尤其擅长把巧色工艺用在突出的山林柞树、动物身体等主题图案上。

图片
仙人贺寿山子  辽金  国家博物馆

以往,国内文博界一直认为这些俏色巧雕的颜色是利用玉料本身的皮色巧雕的,但近年上海博物馆谷娴子等老师在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春水秋山巧色题材作品进行科技检测研究时发现,其中巧色部分的制色可能为人工致色,其制色成分可能与蜂蜡有关,但并不排除用此种方式在玉料原皮色的基础上通过制色技术来加强制色。

图片
玉鹿饰件   唐   国家博物馆

帽饰中的林中瑞鹿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鹿形或鹿纹玉器中,还有许多馒头形玉帽顶。什么是帽顶?就是帽子顶上的装饰物。古代中原汉族留发,男子头顶也梳高高的发髻,因此不能戴贴头皮的帽子,只能戴头巾,叫做“幞头帽子”。

而北方游牧民族,无论是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还是蒙古族,他们的习俗都是髡发。因此,可以戴紧贴头皮的帽子。秋冬戴羊毛毡或裘皮的暖帽,夏天戴的是一种以棕、藤、竹为骨的纱帽——这种凉帽是一种斗笠形帽,有大沿,适合在野外活动,可以遮阳防雨,形状圆而浅,活如铙钹,故称钹笠帽。

惯于原野活动的蒙古人把它带入上流社会,王公贵族也以戴大帽为常,且以各式精美的帽顶作为身份的象征、富贵的炫耀。因此,契丹、女真和蒙古帝王贵族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帽顶。

这种馒头形玉帽顶的制作工艺一般采用多层镂雕技法。镂雕,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最重要的工艺之一,就是在玉料上把地子的局部或大部分剔空,虚实相衬地突出玉器的主体纹饰或造型轮廓,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镂雕法可以剔除多余的部分,减轻重量,对帽顶尤其重要。

图片
玉鹿饰件   唐至北宋   国家博物馆
长5.8cm、宽2.9cm

镂雕的难度高于浮雕,级别也高于其他雕法。宋代玉匠除延续战国以来传统的钻切法来制作单层的纹图透雕外,又将之发展为多层镂雕,也为此后的立体镂雕工艺提供先例。镂空雕是现在的叫法,古代叫“玉玲珑”。

特别指出的是,这类器物的用途根据其年代的不同、样式制式的不同在用途上也有些不同。这类器物早在宋代开始出现,宋朝金石学的兴起,带动了全社会研古求古之风,宫廷内外上行下效,三代古铜、秦汉石刻之属逐渐为学者视如珍宝。以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录》等著述为代表,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士礼之家,均以集藏古物为尚,因而赏玩古鼎、古鬲、古盉、古尊等便成为上层阶级的家居日常。

许多的三代古铜都是敞口没有盖的,所以在陈设赏玩的同时,便给赏器加配了底座和木盖,并在木盖之上再装上玲珑玉钮,则使得整器古朴雅致,此时期这类半球体器物应为这类仿古器物的器顶。

图片鹿纹玉帽顶  金元   国家博物馆
高4cm、宽4cm

图片玉帽顶底部

到了元代,王公贵族受游牧民族的影响也以戴钹笠大帽为常,所以为后世留下了各式精美的帽顶。此时,这种器物的图案多为双螭虎灵芝、山水人物、枫林群鹿、孔雀牡丹以及荷莲鸳鸯与荷莲鹭鸶、鹿纹等,个头适中,器底多有牛鼻穿孔或者穿孔,适合缝缀,应为帽顶。

明代改革元俗,采用唐代以来的衣着,恢复汉人本来服饰制度,但是部分胡风被保留下来,许多王公贵族燕居时仍着蒙元式样的袍服、戴钹笠大帽。到了明嘉靖年以后,大帽逐渐不再使用,帽顶也随之逐渐消失。

图片
青玉巧作双鹿炉顶 辽金   国家博物馆
宽4.2厘米、高3.9厘米、重34克。
青玉,带皮子。立体雕刻出秋天的景色,林木呈黄色,四周共雕刻出六只鹿,形态不同,神态各异,生动、写实。
如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则上记载:“今又珍玉帽顶,其大有至三寸,高有至四寸者,价比三十年前加十倍,以其可作鼎彝盖上嵌饰也。”从中可以看出,元朝以及明初制作的许多金玉宝石帽顶,或是被当作珍宝珍藏,或是被改作他用,大部分元代至明初的玉帽顶被用作了焚香的鼎炉的盖纽,常被称为炉顶。

陈设及佩饰

除了带饰和帽饰之外的鹿形或鹿纹玉器,还有立体圆雕的,此中的鹿多以匍匐状居主流,奔鹿造型较少。大件的一般是案头陈设清玩。古代文人每天更多的时间是待在书房里读书、写字、作画,因此,他们对日常相伴的文房用具极为喜爱,对书房的陈设布置、用具的品质和工艺自然极为讲究。

图片
卧鹿纹饰件   金元  国家博物馆

文房雅器,指书房里除了文具之外,凡金石古物、法书绘画、漆器瓷器、花木文石等一切可供陈设、欣赏的东西,也可以作为笔架或镇纸使用。明人高濂《遵生八笺》就写道:“玉者有:古彘——古人用以挣肋殉葬者;有白玉猎狗、有卧螭、有大样坐卧娃娃、有玉兔、玉牛、玉马、玉鹿……”

图片
白玉鹿饰件  唐~北宋    国家博物馆
宽5.8cm、高2.9cm、重47g

小件的玉鹿一般是衣襟上玉佩坠子,或者荷包上的玉疙瘩别子。这类作品一般是明清时期的,明清时期玉雕作品用料比较广泛,除了和田玉外,善用各类地方玉料、玛瑙、寿山石等,题材逐渐世俗化,常与寿星、蝙蝠、寿桃、瑞草等吉祥图案同时出现,突出人们向往的福禄吉祥之美好寓意。

图片嵌玉鹿铜带扣玉鹿   唐   国家博物馆
长7.5cm、宽4.1cm

刊于《艺术市场》2023年7月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