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移民们三步一回首,五步一转身,遥望故乡,从而形成了这句民谣。 ![]() (安土重迁) 自从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广为流传,甚至一些海外华人华侨之间也经常听到。 洪洞县大槐树位于山西,是六百年前明朝初年移民的集中地。近代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修缮已经变成了一处大型的寻根故乡之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百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千里迢迢赶到大槐树之下,举行隆重的寻根问宗文化活动。 大槐树成为了万千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故乡,它承载着先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思念与顾盼,是数以千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 (大槐树活动) 而这首民谣又从另外一个方面流露出了明朝初年那场空前浩大的移民迁移运动中的生离死别。 一、元末明初人口凋敝、民生疾苦元朝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奉行四等民制等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尽管如此,短暂的元朝也给了天下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至元朝末年,大约是在14世纪中期,全国人口从南宋灭亡时统计所得的7000万人口发展到了8500万人。 元顺帝在位时期,政治日趋腐朽,再加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瘟疫疾病,全国上下爆发了农民起义。 由于连年战乱,整个中原地区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大片土地出现了荒芜的景象。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明朝之时,整个中国就只剩下6000万人口,就在元末乱世这短短几十年里人口迅速锐减。 ![]() (元末农民战争) 战争、疾病、饥饿交织在一起,老百姓们亲眼看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兄弟姐妹惨死而束手无策。 社会上上下下一片凄惨,哀痛声不断。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残破荒凉局面遍地都是。 然而,唯有山西地区社会安定、人丁兴旺。 山西有一道天然的自然屏障,这道屏障将山西与战火纷飞的乱世隔绝开来,使得山西在乱世之中仍然能够保持局部和平与繁荣。 但是除了山西之外的其他地方,却荒凉到寥无人烟的地步,明初为了促进全国各地经济的恢复、巩固国防,政府将目光放在了生活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 (民生疾苦) 关于这场史无前例的移民运动的目的和动机,《明史·食货志》给出了答案: “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流民四处乱窜,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移民这项好大的工程则能让这些流民去往地广人稀的地方开垦荒地、从而安定下来。 至于为什么是在山西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明史·食货志一》也有所记载: “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 ![]() (《流民图》局部) 明朝初立,北方军事防御空虚,为了防止北元势力卷土重来,朱元璋采纳了决定的意见,将山西人民迁到河北,后来又多次将山西人民前往北平、山东、河南等地。 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又查实山西少地、无地的流民,将流民送往北方边境以及居庸关以南开垦荒地。 移民实边又成为了山西大槐树移民运动的原因之一。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有计划、涉及范围最广的移民运动拉开了序幕。 二、一部移民迁徙血泪史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起,这场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了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前前后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 ![]() (朱元璋) 而这半个世纪里,明朝政府组织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移民范围不只是山西地区,还有全国上下数十个省市。 从山西迁往各地的移民几乎覆盖了明王朝的整个疆域,北至北平、东北、甚至新疆,南至贵州、四川和云南。 如此有组织的且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事实证明,明朝政府不惜代价地移民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见效,明朝建立几十年后社会生产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出现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天下太平、歌舞升平的景象。 ![]() (大槐树下) 可是,在一片盛世景象之下,却隐藏着一部无数移民的血泪史。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传统性格的一部分,只有在外力的介入之下,老百姓们才会选择背井离乡、移民他地。 明朝政府规定,每家有两个儿子以上的民户,除了小儿子以外,其他儿子都必须迁出故土。 即将面临着生离死别的母亲们含着热泪,把即将被迁走的儿子们的小脚指甲咬成两瓣,为后来的寻亲做好准备。 对此,还有一种民间传说认为官员们为了防止移民半路逃走,于是强行在移民们的小脚指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 ![]() (瓣状甲)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当移民们伤口痊愈后,小脚指甲就变成了复合型。这种生理特征也随之遗传给了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除此之外,也有关于移民们迁徙血泪史,还有一种传说。官兵们把移民反绑起来,用一根长长的粗绳将所有人链接在一起。 由于路途遥远,移民们被长时间地捆绑着,后来恢复人身自由的移民们习惯了背着手走路,他们的后裔也沿袭了这个习惯。 移民们临行之际,看着故乡高大魁梧的古槐树,心中肯定是万千愁绪。 ![]() (移民之路) 伴随着官员一声令下的是移民们的潸然泪下,在离开家乡的路途中,他们一步一回头,眼中的故乡也逐渐消失在了边际。 一路上,风吹雨打,缺衣少食,经不起折腾的小孩、老人还有伤残之士纷纷死去。移民的路途中到处都有没有来得及埋葬的尸体,真正抵达新家园的移民数量大大锐减。 在强迫移民的过程中,存活下来的移民将这段悲惨遭遇和坎坷命运复述给下一代子女,最终口口相传保留至今,这才让我们世人得以一窥究竟。 ![]() (明代移民遗址) 三、同宗同族、天下一家明朝政府为了防止移民在新的地方,形成新的家族势力,使得行政力无法渗透到基层,从而酿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规定同宗同族同一个姓氏的人是不能够迁往同一个地方的,除非改名换姓。 移民们不愿意在遭受骨肉分离之苦,只好更换姓氏。如此一来,一些大家族里分离出来了许多小的姓氏。 不愿意改名换姓的人不得不迁往更遥远的地方,与家人天各一方。 ![]() (百家姓) 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广饶陈官乡的古氏与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古姓家族都出自于山西洪县古氏。 尽管一家人分散于五湖四海,但归根到底仍然是同一个家族的亲人,这种代代相传的血脉的力量把移民后裔们联系在了一起。 1912年,为官多年的贾村人景大启乞骸骨,告老还乡。他联系到了各地的移民后裔,集资在山西大槐树之下修建了石碑、茶室,并且在凉亭之中竖立起一座巨大的青石碑。 碑上篆刻着“古大槐树处”这五个汉字,石碑的后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碑文,写满了移民的故事。 ![]() (大槐树凉亭) 青石碑以东,又坐落着一间祭祖小五,里面贴着移民后裔的姓氏表,总共又450多个姓氏。 这里被当做家,被称为根,是后代的情感寄托。 匆匆六百年悄然而逝,百年后的今天有着数以万计的人,来到古大槐树碑下寻根祭祖。每逢清明节,祭祖小屋外的祭拜者往往排着长队,虔诚不已。 “兵荒马乱添金银,盛世添香续家谱”,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景气,修家谱和寻根问祖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 (修家谱) 继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大修家谱之后,新世纪的“古大槐树”又迎来了又一次的热潮。 正是在这样的热潮之下,失散了六百年的“亲戚”终于相认。 洪洞县冯张村张氏与江苏丰县张氏、河南南阳张氏同宗同族,在认祖归宗后,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摆上各自的家谱一起祭拜祖先。 写进家谱的每一个名字、每一段移民背后的心酸故事,都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种遗存,见证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劳作生息、生老病死的过程。 大槐树移民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地方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勇敢创造出了一片新的田地,但是思乡情结依旧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 (大槐树遗址) 就像葛剑雄先生在《移民之根》中说:“这是亿万移民后裔心中的根,文化的根,也是最可靠最重要的根。” 大槐树移民坚忍不拔、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存,是中华民族之魂。而“同宗同族,天下一家”的大槐树情节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