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统一了天下。这老哥心里高兴啊,他觉得自己做的这个事情,是三皇五帝都没干成的,既然我这么厉害,再叫秦王就不合适了,干脆就叫皇帝吧。我是秦国第一个皇帝,那就是始皇帝,也就是秦始皇。 给自己弄了个响当当的名号以后,秦始皇可是一点也没闲着,他接下去又干了很多的事情,每一件都不小,咱们在这里简单的讲一讲。为了方便讲述,下面讲的事情啊,不按时间先后顺序,不分大小轻重。 开疆扩土。 原来的这战国七雄,按照方位来看,秦国在西边,齐国在东边,最南边的楚国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一带,再往南就不归楚国了,比较靠北的赵国,因为有匈奴人的原因,向北就没有跨过黄河。 秦始皇雄心勃勃,他派出了大将蒙恬,向北方攻打匈奴,经过一番厮杀,把匈奴人赶到了黄河以北,那黄河以南就是大秦的土地了。 匈奴向来是中原人的老朋友,为了防范这位老友,原来北方的国家都修筑了长城。秦始皇这次下令,从全国调动劳动力,把北方的长城给连接起来。 这还不算完,为了让匈奴人死了南下的心,秦始皇让蒙恬带兵渡过黄河,在北方驻了大量的军队,蒙恬则长期驻守在北方,吓的匈奴人不敢南下。 再说南方,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和广东一代,那会世代居住着越族人,当时把那里称为南越。秦始皇把眼光扫向了南方,他又派出大军,长驱直入,经过几番苦战吧,终于把南越也纳入了大秦的版图。 为了经营好南越那块土地,秦始皇从中原迁移了五十万人口,让他们去南越居住,跟当地人通婚过日子,把南越真正意义上烙上大秦的印记。 实行郡县制。 灭掉六国以后,有大臣提议,原来的齐国、燕国和楚国,距离都城咸阳太远,不方便管理,最好能封几个皇子过去当王,这样就好管理多了。 廷尉李斯很不赞成这个观点,他说,“当年周朝建立,封了好多家族子弟做诸侯,可好多年之后,这些诸侯有了矛盾,彼此打打杀杀,甚至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这些都是分封制闹的。” 李斯的这翻话,算是说到秦始皇心里去了,这些年诸侯们打打杀杀,他都是看在眼里的,他可不想把权力和土地再分出去了,给自己添堵了。于是就在秦国实行了郡县制。 秦始皇把当时的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有郡守、郡尉和郡监,郡的下面是县,县里也有类似的人员配置,不管是郡里的还是县里的官员,拿的都是国家的工资,土地还都是国家的,这些当官的只有管理的权力。 统一度量衡。 在之前七国并存的时代,因为彼此没那么相通嘛,各国有各国的规矩。比如文字,同样一个字,大家写的就不一样;比如花钱,大家的货币也不一样,比如买卖东西,大家的称东西的标准还不一样;就连大家出门坐的车,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都不一样,那道路的宽窄就更不一样了。 当时大家都是诸侯国,自己日子过得习惯就行了,现在不一样了,天下是一家了,东方的人会赶车去西方,南边的人会带着钱去北方去买东西,要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可就太不方便了。 李斯很敏锐的发现了这些问题,主动向秦始皇请示,为了日后大家的生活方便,这些关系到民生的东西都要统一才好。秦始皇那是多有大局观的人啊,他一下子就听懂了李斯的意思,下令让李斯负责统一这些。 从此以后,秦国人的生活就方便多了。东方人写的字,西方人一打眼就能看懂;南方人带着货物,在家里称多少斤,到了北方还是多少斤;特别是货币这一块,李斯发明创造了一种外圆内方的大钱,因为设计合理、携带方便,流行的不得了,一直到了清朝,还在使用。 修长城建驰道。 关于修长城这个事,我们上面讲过了,虽然那是万里长城,从中国的东边一直连到西边,非常的壮观。具体壮观到什么程度,曾经有一个说法,说宇航员在外太空肉眼能看到地球的标志不多,其中一个就是长城。 那长城虽然壮观,可大部分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就已经有了,在秦始皇的手中,只是把原有的长城给连接了起来,壮观是壮观,但不管是功还是过,不能全算在秦始皇的头上。 接下去的这件事,才是秦始皇操办的大工程,那就是那个时代的高速公路,驰道。 前面讲了,秦朝统一后,把天下分成三十六个郡,为了方便管理这些郡,就需要首都跟地方能及时的传递信息,皇帝的旨意能快速到达郡里,郡里的重要事情,也要不耽误功夫的让皇帝知道,在那个通信完全靠跑的年代,有一条宽阔畅通的大道,就显的极为重要了。 秦始皇下令干的这个事,就是修建驰道。驰道,从名字上来看,那就是让马高速疾驰的大道,听起来就快。驰道具体有多少条,已经没法考证了,反正从咸阳出发,通往每个郡的重要地方,都有那么一条。 那驰道究竟能好到什么程度哪?据史料记载,再加上现代的换算,在地势平坦的地方,驰道足足有69米宽,每隔7米就栽上一棵树,简直就豪华的不像样子。 焚书坑儒。 上面说的这些事情,都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八年内干的,秦始皇对自己十分满意,可有些人并不是这么看的,民间颇有些微词。针对这个情况,已经做了丞相的李斯,上了一封奏章。 以前六国还在的时候,都招揽了一些读书人,让他们出谋划策。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天下一统国泰民安,定制度是国家的事情,其他人遵纪守法,好好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 有些读书人不这么想,有事没事的,就拿古代的言论来反对现代的制度。这些人自以为很高明,到处挑拨是非,如果不加以禁止的话,会对国家的统治造成负面影响,应该加以禁止。 我提议,从书籍开始下手。凡不是秦国官方记载的史书,一律销毁,除了国家专职研究学问的人员,一律不许私藏《诗经》《书经》这些著作,除了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民间藏书一律焚烧销毁。 李斯奏章里的这些话,那完全是站在秦始皇的角度说的,秦始皇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大笔一挥批准了。从此以后,大秦国处处闪起火光,数百年积攒起来的书籍,就这么一把又一把的火,给烧掉了。哎,可惜啊! 秦始皇焚书,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可他心里也清楚,自己再牛也是个人,是人就有死的那一天,为了能活得长久,他开始求神问道,想求得不死神药。 对于求不死药这个事情,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那就是闹着玩,可秦始皇不知道啊。皇帝一心想长生不死,马上就有些聪明人看到了机会,一些会点法术的方士就谎称自己看过神仙,可以帮秦始皇求不死药,这里面有个人叫卢生。 卢生啊,可能会点小戏法,刚开始把秦始皇骗的一愣一愣的,可后来他发现,秦始皇是个狠人,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卢生有点害怕了,就跟另一个侯生商量,“咱们这位皇帝可不是好惹的主,这脾气说上来就上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哪天要是不小心把他得罪了,脑袋可就没了,咱们干脆还是跑了吧!” 卢生跟侯生这一跑,秦始皇的脸可挂不住劲了,这已经不是不尊重我的问题,这说明你们从一开始就在耍我,我还一直都不知道,这让天下人怎么看啊?。 恼羞成怒的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一方面追查卢生跟侯生的下落,一方面在咸阳城打探消息,看看有哪些读书人在背后议论我。这一查不要紧,很多读书人为了保命,又胡乱供出了其他人,最后一共有四百六十多人获罪。这些人都被活活的埋掉了。 评价秦始皇这样的大人物,是一件很难的事儿。 大人物干大事,需要的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特别是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造就大一统帝国的皇帝,也就是说,他要干的事儿,是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他能干的,只能是模糊参考前代故事,集合手下人的智慧,再自己做出判断,下达命定实施。 就拿实行郡县制为例,早在天下未统一之前,在秦国就有郡县制的雏形,可那只是在一个小国内实施,并不怎么完善。关于分封制,它的受益者就多了,被分封的人有了独立王国,还会给更多人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秦始皇是凭借自己手中强大的权利乾坤独断,才废除了分封制。 但是,在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里实行郡县制,那绝对是一个创举。你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那是因为它已经实施数百年了。你觉得郡县制好,可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优劣好坏是一眼看不透的,甚至需要几百年的运行来进行验证。 秦始皇干的大事儿不少,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有好有坏,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