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宁海】章麒 | 青年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文化宁海 2023-08-26 发布于浙江

102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应运而生,承载着人民的福祉,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旧社会,成立了新中国!

《青春破晓》作为宁海人编导的主旋律电影隆重上映。影片从“时代横截面”的视角,聚焦中国1915年前后的社会现状,全景式再现了百年前宁海这一个县城,诞生出潘天寿、柔石(赵平复)、范金镳等杰出青年的历史性时刻。

首先,影片开篇快速地介绍了时代背景,自晚清以后中国在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北洋军阀的统治下,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无尽的屈辱中跨过世纪之交,进入20世纪。生死存亡之际,辛亥革命的发生给处于至暗时刻的中国送来了民主主义,袁世凯虎视眈眈,窃取了革命果实,意图复辟称帝。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学堂统一改称学校。为纪念乡贤方孝孺,宁海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更名为“宁海县正学高等小学”,首任校长龚志清。由于学校历史悠久,校舍已破旧不堪,龚志清筚路蓝缕,到处“化缘”,造起校舍20余间,培养了一批社会精英,龚志清为人敦厚诚恳,生活节俭,但对贫困学子和地方善举,却慷慨解囊。

对于几位杰出的宁海前辈,影片并采用分篇幅的描述手法,生活化叙事方式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以龚志清为线索人物,贯穿整部影片,分篇章讲述了潘天寿、柔石(赵平复)、范金镳三位在正学高等小学求学时期的事件,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高度还原了那段青春岁月!

潘天寿,1910年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学习,任教的徐抚九是他书画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剧中也展现了这段师生情,并虚构了一段书画店老板与潘天寿的忘年交,临死之前将《芥子园画谱》交给了潘天寿,潘天寿一生从事绘画研究并终成大师。

柔石少时就读于正学高等小学,1918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接触了进步思想,并开始文学创作。影片中柔石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里的情节跟柔石本人生活经历进行了虚实结合,柔石对穷苦人的遭遇愤愤不平,面对残酷的社会现状埋下了追逐理想的火种。

范金镳,出生于溪南范家村。他是宁海最早参与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一位先锋,也是中共宁海地方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17年7月,范金镳与柔石同期毕业于宁海西门正学高等小学,并以宁海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台州省立第六中学,入学时改名为“范文惠”,表达了欲以文韬武略惠及百姓的志向。1920年春,范金镳与方韵仙结婚。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范金镳认为妇女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解放思想融入社会,实施男女平等,将妻子改名为“方惠文”,表示他夫妻同体、男女平等的思想。夫妻俩一起上学,一同参加各项革命活动,琴瑟和鸣。影片中也表现了他追求妻子的过程,他进步思想影响了妻子放弃了缠足等陋习,夫妻共同追求思想的解放。

从银幕上这群年轻人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20世纪初革命先烈们的使命担当,“青年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他们对解放思想的热情、拯救中国脱离苦难的豪情和解救劳苦大众的深情深深打动着观众。

同时,我们也看到,与电影《青春破晓》一样,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亦有更多新时代宁海青年砥砺前行,奋勇向前,用青春之我书写自己的未来,新时代青年不论何时何地在什么位置,牢记不懈奋斗,勇于青春作为。不论遭遇怎样的危险,面临怎样的挑战,新时代青年发扬斗争精神,展现青春风貌。在接续奋斗中谱写壮丽篇章,传承着百年前青年们的爱情情怀,续写出独属于新时代的青年新故事。

作者:章麒

左手文字、右手美术的斜杠青年。

曾入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宁波市文联等单位主办的美术大展;也曾获得浙江省年度好故事奖、宁波市年度最佳故事奖、宁海县优秀文艺作品奖及潘天寿艺术大奖等。

图片 | 来自友人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