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市规划史研究重大成果《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正式出版

 北京的骑士 2023-08-2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书名: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

作者:李浩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ISBN:987-7-5228-2242-6


“梁陈方案”是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也是关系首都北京的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命题,多年来社会各方面和学术界对此有热烈的争论。近日,立足于城市规划专业视角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历史考察的一份重大研究成果《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与以往关于“梁陈方案”的研究较多依据一些间接资料及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的个人材料显著不同,《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一书基于在政府机构广泛查阅的一大批官方档案而展开。作者在对一些重要基本史实进行耙梳的基础上,借助一则最新发现的重要史料(梁思成、林徽因和陈占祥合撰的一篇评论文章)揭示出梁思成等与苏联专家争论的真正分歧所在,通过对梁思成“新北京”规划思想的渊源和现实根据、陈占祥规划思想的来源和工作经历以及苏联专家规划思想的主要来源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梳理,厘清双方规划争鸣的关键要义,进而梳理了当时首都规划形势的重大变化、政府部门规划研究和决策的过程,以及“梁陈方案”事件的后续发展和结局。研究中对北京规划系统的一批老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访谈,同时也加强了对苏联专家技术援助活动、政府规划决策及影响要素与机制等问题的关注及讨论,有助于从多个视角来了解、理解和认识“梁陈方案”的全貌及前因后果。全书共12章,42.4万字,包含近200份图表。

《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一书提供了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市规划及“梁陈方案”事件的一种全新视角。作者作为城市规划史专家根据一手资料从学术角度所做的梳理,冷静、严谨、理性的考察和论证,保证了论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该书作者李浩,系城市规划博士(师从邹德慈院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主攻中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史,已出版《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城·事·人——城市规划前辈访谈录》(共9辑,第九辑为北京专辑)《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中国规划机构70年演变——兼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张友良日记选编——1956年城市规划工作实录》和译著《明日之城市》《进化中的城市》《城市和区域规划》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和东南大学教授李百浩等知名专家为该书作序和推荐,对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专家推荐语

作者花了如此多的时间搜集整理与此有关的文献(其中有些是很难找到的),是学术界一件很好的、难得的事,为此耐心、细致的工作感到钦佩,这项工作对中国城市文化是有贡献的。书后的四点结论性评价我完全赞同。

——董鉴泓  同济大学教授

《城市规划学刊》原主编

正因本书采取严肃、认真的历史研究方法,追根溯源、探赜索隐、阐幽抉微,才使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许多疑惑、谜团被一一解除,使我们得以真正置身于共和国成立初期首都规划的历史场景中,获得更加贴近事实和真相的透彻理解与感悟。

——杨保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本研究针对多年来“梁陈方案”评论中一种简单用现在的认识和观念套裁历史事件的倾向,力求把研究对象置于当时特定历史环境和复杂背景中进行考察,努力发掘“梁陈方案”产生、变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机制,从而显示出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独到见解。

——陈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

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利于城市规划界和社会公众比较客观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特殊时期首都北京城市规划工作的有关情况,有利于澄清与纠正多年来业界和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误解和误传,对“梁陈方案”的认识将起到以正视听的重要作用。

——柯焕章  原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本书在带给我们新知识和新思考的同时,也基于规划学与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规划史研究新范式,即“学术回顾—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历史分析—规划解读”,读来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李百浩  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

部分插图

图片

香港《大公报》1949年9月15日刊发的关于北平西郊新市区计画进展的消息,“北平市都市计画委员会第一次委员大会昨天上午九时半在北海举行。到建设局长兼该会副主任委员曹言行及委员和顾问华南圭、梁思成、费孝通、钟森、王明之、冯法禩、裘祖源、周炜、陈达、李颂琛等三十余人”,“梁思成教授报告西郊新市区计画称:两个多月来,已完成的计画有:㈠大北平道路系统,㈡新市区道路计画,㈢天安门广场,㈣东单广场,㈤西直门道路系统,㈥新市区邻里单位设计,㈦西郊大礼堂,㈧西郊将来行政中枢设计,㈨西郊区行政中心计画,㈩西郊广场,㈩㈠西郊托儿所,㈩㈡邻里单位中卫生站设计等十余幅,并把这些草图悬挂在会场上,供大家参考和提出意见”。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77页)

图片 图片

梁思成和陈占祥联名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建议》)封面(右)和正文首页(1950年2月)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37页)

图片

《梁陈建议》图解之”行政区内各单位大体部署草图(附与旧城区之关系)”(照片版)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273页)

图片

《梁陈建议》图解之“各基本工作区及其住区与旧城之关系”(照片版)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273页)

图片

《梁陈建议》图解之“北京市干路系统计划草图”(照片版)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274页)

图片

《梁陈建议》附件1:梁思成、林徽因和陈占祥合著《对于巴兰尼克夫先生所建议的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几个问题》手抄件首页(左)及根据查档记忆复原版式(右)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37页)

图片

梁思成(中)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生正在谈心(1959年夏)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46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梁思成起草、经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薛子正转呈张友渔和吴晗两位副市长的一份关于邀聘华揽洪等专家的请示报告(1951年10月30日),接到这份请示后,薛子正圈阅:“因该会工作繁重,同意增加,请张副市长批示”,张友渔副市长批示:“华[揽洪]、周[文正]可任用,打字员增添问题,俟编制会议后决定(现正开会)”。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67页)

图片 图片

京市建设局局长兼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言行和北京市建设局副局长赵鹏飞关于北京市建设局企划处成立及拟聘陈占祥为处长向北京市领导的请示报告(1949年11月11日)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64页)

图片

陈占祥(右)和华揽洪(左)正在讨论规划工作(1954年3月)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67页)

图片

陈占祥致梁思成的书信(约1949年12月)

梁先生:

       这是白斌南编的预算,经常费少了交际费及委员车马费的津贴、旅费三项,前二项可否请您补入?我想我们每月可能需要二千斤小米的旅费,这是仅为每月往上海跑两次所需旅费,当然我们有跑上海的必要,然而明年我们可能由上海请来的同仁需要有这笔费用的准备。除车费外,还得准备照料他们一时,所以我想二千斤一月或许不多。

      预算里没有考虑到汽车,我想这亦是必需的,明年我们得好好的到各处去跑,我这希望有二辆车子,最好都是吉普,或许这希望太高些!

占祥即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65页)

图片

1945年北平市工务局局长谭炳训向陈占祥发出关于回国主持“大北平计划”的邀请后,陈占祥于12月10日以航空邮件发出的回信(信封)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80页)

图片 图片

陈占祥致谭炳训的回信(1945年12月10日)

炳训先生钧鉴:

       叩读手谕,敬悉尊驾已安抵北平就职为慰,承蒙勿弃,邀晚来平并赐重任,令持平市设计事宜, 拜受后感激莫铭。生负笈来英虽研习建筑及城市设计几年,犹苦少造就,今后当竭力追随左右,以致不负重望为励。

       数日前,晚曾由大使馆上电,呈请先生向国家银行依官债按发美金二千元,以为路费及采办参考书籍之用,此数系使馆拟定。初晚本愿出卖私物以补旅费,卒以其数过大,力薄难负,乃不得已修电叩请接济。

      目前中英间船务尚未恢复,晚拟转道美国搭船,一便带回生之所有书籍,一便稍作参观,以藉增加见闻。

      晚现已停止学业,静候来电,即日起程。

      专复,顺颂

公安

晚生:陈占祥谨上

十二月十日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80页)

图片

陈占祥与娄道信等合作完成南京首都政治区计划图集的封面(1947年1月)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86页)

图片

陈占祥与娄道信等合作完成南京首都政治区计划总图(陈占祥设计,1947年1月)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87页)

图片

陈占祥和娄道信等合作的南京首都政治区计划之“鸟瞰图”(陈明宽绘,1947年1月)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86页)

图片 图片

北京市人民政府编印的单行本《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封面(右)和目录(左)。报告封面上的手写体文字系薛子正(时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笔迹,其中“赤兵同志”应为钟赤兵。钟赤兵(1914~1975.12.20),原名钟志禄,湖南平江人,抗日战争初期曾赴苏联学习,1946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军委民航局局长、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130页)

图片

《梁陈建议》提出后北京市规划部门针对首都行政区规划问题组织的专题研究的成果《政治中心区计划说明》(首页,约1950年)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315页)

图片

北京市都市计划草图(1950年)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314页)

图片 图片

梁思成在北京市第三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代表北京都委会所作题为《关于首都建设计划的初步意见》的报告(首尾页,1951年12月28日),以此报告为主要标志,梁思成关于在西郊建设首都行政区的规划学术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梁陈方案”的争论趋于结束。

(李浩著《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第320页)

图片

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

目 录

序 一  (杨保军)

序 二  (柯焕章

序 三  (李百浩)

绪 论 001

第一篇  史实考辩

第一章  争论之始:若干基本史实

一、1949年来华的首批苏联市政专家团概况 015

二、1949年11月14日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的报告会 021

三、多个版本的巴兰尼克夫报告 025

四、《巴兰报告》、《巴兰建议》和《梁陈建议》031

第二章  真正分歧所在:以新发现的一篇由梁思成、林徽因和陈占祥合著的评论文章为中心

一、《梁林陈评论》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035

二、 “梁巴共识”:若干历史误会 040

三、 “梁巴之争”?044

四、真正分歧所在 052

第三章  1949年5月8日北平市都市计划座谈会:梁思成“新北京计划”构想的早期呈现

一、首都规划问题的出现 055

二、1949年5月8日召开的一次都市计划座谈会 059

三、梁思成“新北京计划”的早期设想 063

四、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成立及初期工作 070

第二篇   思想探源

第四章  梁思成“新北京计划”构想的起点:对日伪时期西郊新市区规划的批判与利用

一、北京“城外建城”之肇始 084

二、日伪时期制定的《北京都市计画大纲》(1938年)086

三、北平西郊新街市计划 093

四、北平光复后的西郊新市区规划 105

五、梁思成对北平市西郊原新市区规划的批判与利用 124

第五章  梁思成首都行政区规划思想的重要源头:1929年南京《首都计画》之中央政治区规划

一、梁思成早期的规划实践探索:《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130

二、1929年南京《首都计画》及其中央政治区规划 132

三、南京《首都计画》对梁思成规划思想的影响 142

四、南京中央政治区规划的修订及实施情况 150

第六章  志同道合:陈占祥对梁思成的支持及与其的合作

一、梁思成对陈占祥的器重 161

二、陈占祥师从阿伯克龙比的经历及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 168

三、陈占祥与娄道信等合作的南京“首都政治区计划”(1947年)181

四、南京“首都政治区计划”的后续发展 196

五、陈占祥对“梁陈方案”的贡献 204

第三篇   争论解析

第七章  1949年9月首都规划形势的重大变化

一、中共中央驻地从西郊迁至中南海 209

二、首都各行政机关在城区内的“见缝插针”驻扎 211

三、苏联市政专家来华并介入城市规划工作 216

四、1949年10月6日北京市委领导与苏联专家的座谈 221

第八章  中苏规划专家思想的首次交锋

一、1949年11月14日报告会中苏专家的讨论情况 224

二、梁思成等与苏联专家争论的两个主要问题:行政机关位置及房屋修建层  数  231

三、关于首都行政机关建设的政策考量 236

四、 “梁巴之争”的实质:是规划理想与现实之争吗?238

第九章  大城市内改扩建:首都规划建设的苏联经验

一、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理论指导下的首都莫斯科规划 244

二、新城建设或城内改建:莫斯科规划模式之争 247

三、莫斯科的道路广场规划及城市空间艺术设计 251

四、大城市内改扩建及新城建设:首都规划的两种不同模式 252

第四篇   决策审视

第十章  规划研究决策、《梁陈建议》的提出及进一步的争论

一、规划研究与决策 258

二、《梁陈建议》的提出及呈报 269

三、政府对梁陈的高度重视及梁思成的据理力争 274

四、进一步的争论 282

第十一章  “梁陈方案”未获完全采纳之原因

一、规划技术方面 294

二、财政经济方面 299

三、社会文化方面 301

四、政治和外交方面 302

五、规划决策影响要素的分层现象 306

六、进一步的追问:高度集中的建设方式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307

第十二章  争论的终结

一、首都行政区规划的专题研究 312

二、梁思成和陈占祥态度的转变 319

三、 “梁陈方案”的压缩式实现 336

结语  349

附录 A: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报告会记录(1949年11月14日)361

附录 B: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书面建议《北京市将来发展计画的问题》(1949年11月20日前后)371

附录 C:梁思成、林徽因和陈占祥合著《对于巴兰尼克夫先生所建议的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几个问题》(1950年2月)381

附录 D:北平市都市计划座谈会讨论题目及发言记录(1949年5月8日)393

附录 E:南京首都政治区设计原则及座谈会记录(1948年4月27日)414


便捷购书


京东

天猫

图片

当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