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寒药集解

 庆萌堂 2023-08-26 发布于安徽

先说《仲景全书》中的苦寒药。

我们说《伤寒论》原为张仲景对于《伊尹汤液经》的“论广”,方证之方剂药味源于巜神农本草经》。

考《神农本草经》药味按周天数计360味,分上中下三品,列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诸部;“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查《神农本草经》,计苦寒药65味,具体如下:

①玉石部有朴消、消石(芒硝)、代赭石、卤咸。

②草部有地肤子、石龙芻、蓝实〈青黛)、黄连、漏芦、茜根、沙参、茵陈、知母、黄芩、瓜蒌、丹参、玄参、苦参、瞿麦、紫草、白藓、地榆、蜀羊泉、积雪草、海藻、蛇全、紫参、王瓜、大黄、甘遂、泽漆、大戟、荛华、贯众、莨荡子、恒山(常山)、青葙、狼牙、草蒿、羊桃、羊蹄、牛扁、陆英、夏枯草、蚤休、翘根。

③木部有蔓荆实、蘖木(黄柏)、槐子、枸杞、木兰、枳实、栀子、卫矛、黄环、栾华、雷丸、练实(川楝子)、柳华、桐叶。

④虫兽部有鲤鱼胆、犀角、蜚虻(虻虫)。

⑤果菜部苦菜、苦瓠。

另外,有《神农本草经》虽已录但性味却非苦寒而今人却取其苦寒之品,如牛黄、贝母、侧柏叶、龙葵、白薇、败酱草、秦皮、白头翁等。

见于《仲景全书》方剂药味有:芒硝、代赭石、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茵陈、知母、瓜蒌、枳实、甘遂、大戟、荛华、泽漆、恒山、狼牙、苦参等。

同为苦寒,自金元时期张元素首倡“脏腑辨证”后,药物有“归经”之说。该说究竟是否为真伪,暂不考证。敝人根据应用,试解读诸药作用如下:

凡苦寒药,无论缓者之清热还是峻者之逐积,均有伤胃之嫌,不可过量久服,特别是有毒之品,如大戟、甘遂、荛华、泽漆、木通、马钱子、马兜铃等。

人们常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好像黄连是苦味最甚。其实不然,敝人口尝,最苦的是苦参及鸦胆子〈呑服须以龙眼肉裹服),其次是吴茱萸(但吴茱萸性温)及诸动物胆汁(兼具强壮性)可与一比,再其次是香五加皮。

诸“苦”之于伯仲之间,实难描述,各有千秋,相较之下,芩、连、大黄等为“苦”不甚矣。

仲景方中常用的黄芩、黄连、黄柏、苦参、茵陈、白头翁、秦皮、瞿麦、大黄等除能清热外,还有燥湿兼利尿之功。其中,芩、连、茵陈偏于中上二焦,白头翁、秦皮、黄柏、苦参、大黄、瞿麦偏于下焦。服用黄连、黄柏、苦参后之使尿液变黄,要与内热尿黄鉴别。

瓜蒌(含瓜蒌皮、全瓜蒌、天花粉)清上焦痰热最猛,其次葶苈子,再其次黄连,再其次栀子、黄芩、青黛、沙参、麦冬、百合。

清中焦之热,首选甘凉之葛根、石斛,其次选知母、西洋参,然后是酸寒之白芍和苦寒之茵陈、川楝子。知母,本经讲是苦寒,其实应调整为甘寒药。

攻下致利药物,最轻的是有和营行瘀作用的白芍药和行气下滞的枳实,然后是有“小大黄”之称的代赭石,再就是芒硝、大黄,最重的是芫华(古人以之造“伪伤”)、大戟(戟人咽喉,因而得名)、甘遂(有“下马仙“之称)。

今人习用的枸杞(含地骨皮),应是甘平而非苦寒;瞿麦为利尿剂,与猪苓、泽泻堪比;其它如蓝实(含青黛或大青叶、板兰根)、雷丸、贯众、常山、川棟子、紫草、夏枯草、靑葙、海藻、蚤休(七叶一枝花)、地肤子、漏芦、沙参、丹参、玄参、槐子、茜根、地榆、积雪草、白藓、蔓荆子等为今人所习用。

为备应用征选,玆浅录今人除《伤寒论》所录用药外的常用的苦寒(或凉)药如下:牛蒡子、益母草、槐花、木通、络石藤、靑蒿、郁金、芦荟、马兜铃、马钱子、番泻叶、稀莶草、蒲公英、鬼箭羽、龙胆草、白花蛇舌草等。

实际应用中远不止这些,不及赘述。

苦寒药,在一定程度上,配伍得当,特别是与甘寒(或凉)、辛寒(或凉)配伍,有明显降血糖作用。

真正用于治疗高血糖,还应在整体学术体系指导下应用,断章取义虽取效一时,但不足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