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观点!(36)翻译文学的课文导读

 大学语文研究 2023-08-26 发布于浙江

这些年研究大学语文,遵循“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我”的原则,笔者形成一些独家观点,现陆续撮要出来,有待同行们证明(确为独家观点,或认同此观点)或证伪(并非独家观点,或观点不能成立)。

观点来源将依次为笔者的四种专著和教材:一、《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二、《现代大学国文教育》;三、《大学语文教材》;四、《大学语文课程论》。

观点36. 翻译文学的课文导读
《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第207-209页

有了好的课文,并非就万事大吉,要将“翻译文学”的意识贯穿下去,还要经营好课文导读。笔者所见一些教材的翻译意识常止于命名,如把“外国文学”改成“西文汉译”之类,再就没有后续动作了。能将母语翻译意识坚持到导读的只有很少几种,如张新颖教材两个外国文学单元的导读,其中一个的单元导读是这样写的:

“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从翻译文学汲取营养;现代汉语的生成和变化,也一直和翻译文体息息相关。胡适1918年写《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十个字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说:'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如何来实践这个主张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翻译西洋文学名著,胡适还特意拟了几条翻译西洋名著的方法。”

“翻译文学不仅为我们的文学提供参照和启示,也参与了我们的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为我们的思想和精神输送粮食,也渗透进我们的人生,微妙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翻译文学通常被等同于外国文学,这不仅忽略了翻译文本和原来的文本在语言上的差异,也忽略了几代优秀的翻译家艰苦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优秀的翻译家对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文学的贡献,在考量外国文学的作用的时候,应该同时被意识到。”

王尚文、王建华、西渡主编的《大学语文》(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外国文学单元导读也提示了外国文学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现实发生巨大变革的世纪,也是汉语发生巨大变革的世纪。在现代汉语丰富和成熟的过程中,翻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的作用,众多翻译家功不可没。通过翻译,新的词汇、句法、修辞手段以至文体不断被引进到汉语中,使汉语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语言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本质地看,它也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变革既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同时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成果。各种外国语言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被翻译成汉语,给汉语注入鲜活丰富的生命力。……应该感谢无数翻译家,是他们以艰辛的劳动在汉语和众多外国语言之间修筑了对话的不朽桥梁。”

再进一步,能把这种母语翻译意识贯穿到具体课文导读中去的,则更是凤毛麟角了,笔者看到的,大概只有朱志荣主编的《实用大学语文》,其“外国文学”部分(第八讲)采用课文赏析的方法,赏析文字甚至超过了作品文字,仍意犹未尽,又补充了一个“翻译中的汉语表达”部分(第十一讲),母语翻译意识被强调得淋漓尽致,略为不足的是让人感到专业味道太重,大学语文是公共基础课,和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课或者翻译专业的课终究要有区别,当然这个分寸很难拿捏,笔者设想,最高的境界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的,不是讲很多的理论,而是培养一种阅读意识。这方面笔者自己也做得不是很好,仍以《苦闷的象征》为例,笔者这一课的导读是这样写的:

“假如鲁迅的翻译仅仅是给我们介绍一些异域故事,或者文艺理论,那么我们有可能在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上,或者在文学理论课上读到这些作品,而不是在语文课上读到这些作品。鲁迅的译介,于语文建设也是有深远的意义的。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的形成,除了采用百姓日用口语和古代白话文学作资源,还有一个重要资源,就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对此鲁迅是清醒的,他说:翻译'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提出直译甚至是'硬译’的翻译理论,主张'宁信而不顺’,也就是说,宁可不太顺口一点,也务必要忠实于原作。比如,他宁可采用'上了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的路’这样冗长而且费解的译法,而不用'上了艰难的路,这路是走向大而黑暗的都市去的,而这都市是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这样的几个短句,他说:'因为倘一解散,精神和力量就很不同’。(见《〈小约翰〉引言》)为了学习欧化文法的精密,他对于译文中的结构助词用'的’还是'底’都逐字进行推敲。他在《苦闷的象征·引言》中说:文句大概是直译的,也极愿意一并保存原文的口吻。……其中尤须声明的,是几处不用'的’字,而特用'底’字的缘故。即凡形容词与名词相连成一名词者,其间用'底’字,……形容词之由别种品词转来,语尾有-tive,-tic之类者,于下也用'底’字……。这种做法开始未免让读者感觉别扭、不顺,甚至还发生过针对鲁迅'硬译’的批评和争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汉语规范的逐渐建立,'欧化文法’已经成为我们母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观点:翻译文学的课文导读,不应该只是导向域外故事的欣赏(这个学生自己会去看),而应该导向语言的特点,指出翻译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母语,以及我们母语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吸收来自域外的语言养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