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复记忆的碎片

 悠悠我思想 2023-08-26 发布于浙江

       卸任后,我首要的事撰写父母的故事,写家史。原以为,把父母讲了很多遍的故事变成文字,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原以为,听了N遍的故事,是可以清楚复述记录的。然而,当我提笔撰写时,才发现自己写不出来,我记得的是轮廓,时间、地点、来龙去脉模糊、不确定的、不齐全,留在我记忆里不过是些碎片残片。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完成自己多年来的愿望?熟悉父母年青时候的亲朋好友在世的不多了。 我尝试着查阅父亲的干部档案,收获远远超出意料。

      当我打开父亲的干部档案时,残留的记忆如魔术师手中的道具,魔幻般地活了起来,碎片一块一块的飘移归位,故事一个一个的有序排列开来,故事的来龙去脉一点一点地显露出来,档案中信息如股股电流,击活了我的记忆,叫醒了我不曾留意的细节,许多已被淡忘的人和事渐渐的重现脑海中,帮我恢复和丰富了对家的记忆。母亲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个人档案,所幸的是母亲是随军家属,在父亲的档案中能看到母亲的经历。可以说,父亲的经历是我们家庭历史的主线,母亲日常絮叨的家常,是历史主线的补充和情景呈现。档案让父母和家的发展脉络一段一段地通顺下来了。

      查阅档案让我理清父亲的工作经历,而最大的、最意外的收获是,档案材料中透射出来的这段历史的生命力、丰富性。

      父母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生人,其档案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有解放前的家庭、本人及配偶出身、工作经历的说明材料和调查材料,档案中个人情况全是手写体,所用纸张类型是五花八门,有信纸、白纸、仓库领料记录纸和标准档案纸,表述风格上相对同一,表述偏口语话,语言质朴。通过档案我认识了工作中的父亲,别人眼中的父亲,我更加理解父亲,懂得父亲与母亲艰难。特别幸运的事,我看到爷爷关于家庭出身的交代文章和笔迹、父亲不同时期的笔迹,了解到我爷爷的爷爷是哪里人、干什么的,我母亲家的情况,父亲是怎样从一个过称的小伙计,成长为一名革命军人。档案收集的材料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印刷,不同材料要求,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特别是自述材料,传递出的信息远远超出文章本身的含义。

       翻阅档案时,每看到父亲的笔迹,我都感到异常的亲切,见字如见人,好像我正坐在父亲的身边、如生前一样向我讲述他的故事、母亲的故事、家的故事,又好像站在我的身后,他的目光从我的耳旁穿过,与我的目光一起聚焦在文本上,我捧着不足百页的档案,犹如拥抱着温暖、厚实、有力的生命,我内心中充满着对父母的爱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