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迟子建,33岁偶遇青年才俊一见钟情,婚后第4

 古稀老人赵 2023-08-26 发布于北京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迟子建,33岁偶遇青年才俊一见钟情,婚后第4年,却因一场意外悲痛欲绝,写下旷世巨作!

迟子建在文学界可谓是一股清流,她的文字如清泉般清新脱俗,却又不脱离现实世俗。她用朴实的笔触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相,经过三十多年的写作,她已经创作了超过6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80多部单行本,几乎将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文学创作。

而迟子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她的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更是荣获茅盾文学奖,彻底确立了她在文坛的地位。这部作品是迟子建经过深刻的领悟后用心血创作的杰作,“七年心血,一字一句用心打磨”,这正是迟子建,也足以见证她对这部作品的投入。

《额尔古纳河右岸》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在这部作品中,迟子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五代人的传承和更迭,道尽了生活的真相,让无数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深受感动。

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与迟子建本人的婚姻经历息息相关,而这一切要从她结婚的那一刻开始,完整地讲述下去,足以令人动容。

当时33岁的迟子建正值青春年华,同时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她之所以一直未嫁,是因为她在等待生命中的那个特别的他,然后在恰好这一年,她遇到了才华横溢的黄世君。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的婚姻起初充满了甜蜜,两人相互尊重,感情甜蜜,成为了周围人羡慕的榜样。然而好景不长,婚后的第四年,黄世君作为黑龙江塔河县县委书记,因大兴安岭发生火灾,急需前往处理,却在途中遭遇了车祸意外,不幸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迟子建痛苦不堪。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迟子建很难从这个巨大的打击中走出来,她甚至逃离一切,前往大兴安岭深处疗愈内心的伤痛。在那里,她结识了鄂温克族的长者,他们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与他们交流,目睹了这群与世隔绝的长者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生活艰辛,重复而单调,但他们脸上始终挂着希望的微笑,这让迟子建渐渐走出内心的阴影。

自从结识了这些长者后,迟子建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伟大,她开始以一种更加豁达的心态看待事物,她决心要珍惜生活。于是,她开始动笔,把过去的所思所感写下,一部伟大的著作应运而生,那就是《额尔古纳河右岸》。

通过《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以一个家族五代人的故事,讲述了生命中的苦难、绝境、爱与希望。她将那些长者们的故事铭刻在文字中。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长者们,他们信仰“驯鹿”,将白色的驯鹿视为漂浮在大地上的云朵;他们崇尚“火神”,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相信光明和温暖;他们虔诚地信仰“山神”,在深山里打猎时会适可而止……

他们的生活虽然平静,但却充满了各种艰难,瘟疫、暴雨、严寒、野兽的袭击等都是他们生存的考验,甚至在某个特定的年代,他们面临家园的分崩离析,还要应对森林砍伐导致家园消失的威胁……

然而,他们勇敢地面对一切,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家园,坚韧地、乐观地生活着。书中塑造的角色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线都感人至深,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的口吻,记录了鄂温克族的生存、发展与衰落。这个故事从一个强大的鄂温克氏族起始,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一代代的人们走过了起伏的岁月,老一辈逐渐离世,新一代走向城市。

这部作品如同一部史诗,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特定地域的地理特点,融合成一个恢弘的故事,将纯真的人性与壮美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永恒的画卷。

迟子建的文字温润而朴实,简约却充满深意,仿佛流淌的泉水,润物无声。她的笔下蕴含着浓郁的情感,传达着深沉的悲鸣,这种静默的哀伤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最终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阅读这本书,就如同倾听一曲深沉的命运交响曲,时而轻柔缓慢,时而激情澎湃。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老酋长以自己的一生经历,阐述了什么是坚韧不拔的生命。正如书中所言:“我守着这团火,无论遇到狂风、大雪、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未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要在生活的起伏中,经历无数的挫折和欢乐,面对生死离别,还能坚守一颗坚韧而强大的心,需要怎样的毅力和信念?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或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抽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