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哲学

 新用户86028838 2023-08-26 发布于内蒙古

1.阴阳五行与八卦

(1)阴阳五行学说。人们在对宇宙形成的原理进行探索中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是“无”,称“无极”;由无极产生地球的雏形,即圆形的“太极”;太极中包括“两仪”(阴气和阳气),用黑白的阴阳鱼图表示。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天下万物的基础,叫“无极变提阿吉,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象,四象变八卦”,最终形成五行和八卦,构成纷繁复杂的世界,道家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五行思想早在西周已经出现。《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都具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和谐,事物是稳定的;若阴盛阳衰或阴衰阳盛,事物会发生转变。《尚书·洪范》把世界本源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即五行,认为自然界是五行相互演变(相生)或相互替代(相克)的结果。战国时期阴阳学家邹衍甚至用“五行相胜”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黄帝五行属土,尚黄,夏朝五行属木,尚青。木克土,所以夏朝得以建立...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中国古代哲学

(2)八卦学说。最早记载于《周易》一书。八卦指自然界的8种物质: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它们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记忆口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中国古代哲学

2.诸子百家

剧烈的社会演变触及每个阶层的利益,于是各阶层都出现了自己的代言人,这就形成诸子百家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归纳的哲学流派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十家,各家著书立说的代表人物合起来上百人,所以称为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名丘)、孟子(名轲),主张恢复西周旧制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著作叫《老子》)、庄子(名周,著作叫《庄子》),主张摈弃现代文明,回归原始生活,有消极遁世思想;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名翟,著作叫《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著作被后人分别辑录为《商君书》和《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战国中后期一度受到秦国的重用。

此外,《汉书·艺文志》还提到了兵家,但未列入十家流派之中。兵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大则关系国运,小则涉及性命,两军对垒,克敌制胜,最讲求实效和辩证法,因此兵家关心的是“知已与知彼”“强与弱”“多与寡”“攻与守”的辩证关系,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和战国时期齐国将军孙膑。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中国古代哲学

3.儒学

(1)先秦儒学。先秦时儒学创立时期,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

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曾周游列国但不被重用,毕生主要精力是教授学说并整理古代文献,经他整理的古代文献《诗》《书》《礼》《易》和他撰写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被后世奉为经典,称为“五经”。孔子死后,其生前的言论被弟子辑录成书,叫《论语》。

孔子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和“礼”。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唐玄宗封之为“文宣王”。文庙就是祭祀“文宣王”的寝庙,宋以后多由“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四大弟子)陪祭。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人性善”,但认为后天环境会让一些人丧失善性,因此很强调成长教育,“孟母三迁”就体现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孟子具有较强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君主“与民同乐”;孟子还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仁政”,通过恢复井田制的方式让人民获得土地,叫“制民恒产”。孟子的著作叫《孟子》,“四书”之一,在宋代理学兴起后受到重视,孟子也被封为“亚圣”。

(2)汉代儒学。汉初开始恢复儒学,因为距离秦朝时间很近,伏生等老儒生尚在,于是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把儒经默写下来,称为最早恢复的一批儒家经典,叫今文经。汉武帝之后,民间先后找到了一批秦焚书前隐匿的经书,由于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被称为古文经。今文经主张“微言大义”,用经书来治国平天下,而古文经派重点研究古文字的形、音、义,把经书当作研究古代历史学,文字学的资料。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是今文经学代表人物,他研究《春秋公羊传》,主张“大一统”,加强皇权;他吸收道家思想,主要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吸收法家思想,主张德法兼用、恩威并济;吸收阴阳五行家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经他改革后的儒学顺应了汉武帝希望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立五经博士,并打破常规用儒生公孙弘为宰相,儒学从此称为中国正统思想,实现了从低谷向辉煌的跨越。

东汉时期,统一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东汉由此产生了郑玄、许慎、蔡邕等一批经学大师。郑玄所注经书代表了汉代经学研究的最高成就,被称为“郑学”;许慎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蔡邕主持刻写熹平石经,置于洛阳太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定的儒经经文。

(3)宋代儒学。从汉至唐,儒学均重视“五经”。北宋以后,一方面儒学界出现超越“五经”、还原圣人思想的风气,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和从《札记》中抽出的《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另一方面儒学收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终形成新的流派,即理学,又称“道学”,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程颢和程颐,南宋朱熹,史称“程朱理学”。朱熹著有《朱子语类》《四书集注》等书,是著名的理学著作,尤其《四书集注》后来称为科举考试标准的范本,答案不能背离朱子的注解。

理学将世界本体归结为“道”或“理”所产生(来源于道家),认为“人性善”,因为有肉体而产生私欲,从而丧失了善性,恢复善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来源于佛教)。理学使中国人思想更僵化,社会风气更保守,但也能树立部分中国人的浩然之气,使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移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得到发扬。

(4)清代儒学。清代受文字狱的影响,儒学脱离政治,重视考证经书的音韵、文字、训诂并延伸到古籍的校勘、辑佚、辩伪,形成考据学派。清代考据学派肇始于顾炎武,后来形成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考据学派从“疑古”开始,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证实了很多儒学经典为前人伪作,在文化上的贡献极大,而且也在学术界形成了“严谨治学”的文化氛围。

汉代以来以儒学为独尊,客观上扼制了各种新思想的萌芽,中国社会再难产生超过前人的伟大思想家。正如明代李贽所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中国古代哲学

孔子画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