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经”到底讲些什么?几部名著为我们全面解读

 shineboy1 2023-03-29 发布于加拿大

十三经”,顾名思义,是指十三部经典,但又是特指的,全是儒家经典。


“十三经”发展变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儒家思想发展史,大体可分为汉学、宋学、朴学和当代,几个大的历史阶段。


汉 学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成为“独尊”,统治了中国思想两千年。


秦汉之前,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置博士,建太学,学习宣扬儒家经典,想当官要先从太学毕业,儒学与政治、社会紧紧捆绑在一起,全社会掀起了学习儒家经典的浪潮,大批经学家应运而生,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从西汉到东汉,这一时期的经学,又称“汉学”。


汉朝最初置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所谓“六经”,还包括《乐》经,汉朝己佚失了。汉初经学,成为官学,后人称为“今文”经学,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又发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没烧掉的经书,用的文字是秦统一文字之前的古文字,这些学问称为“古文”经学,从此“今文”、“古文”之争,延续两千年,可参看《跨越千年的论战: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图一)。


汉代经学很发达,学派众多,五经分别有多个研究学派,如《春秋》经分为《左传》、《公羊》、《谷梁》三家,《礼》经分为《仪礼》、《周礼》、《礼记》三家,其它经典也有很多学派,只不过大多失传了。


到了唐代,官方再次大规模修订儒家经典,由孔子后人孔颖达牵头,修订出《五经正义》,其它学者又编修了《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这些统一编修的经典合在一起,称为“九经”。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不能没有一部经典,于是《论语》成为经典。


唐玄宗重视《孝经》,亲自作注,也成了经典。


学经,入门课很重要,于是《尔雅》这部语言文字著作也成了经典。


“九经”加上这“三经”,称为”十二经”,还差一部,就是《孟子》。


孟子的学说能否列为经典,争议极大,从唐代到五代,再到宋代,《孟子》的地位跌荡起伏,直到宋代大儒朱熹去世后,才正式定为官方经典,至此,“十三经”的体系完全确立。


《孟子》地位的起伏,并不单单是一部经典的地位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一场儒学革命,儒学体系,由“汉学”转为“宋学”。


宋 学


南北时期,印度传入的佛学兴盛,和道家一起,挑战儒家统治地位。唐代开始巩固儒家统治地位,佛家传承有序,儒家也应有传承体系,于是,韩愈提出“道统”问题,他认为,孟子应作为孔子的合法继承者和传承人。当然,不同声音也很多。


到了北宋,孟子的地位争议更大,最终,尊孟一派,程颐、程颢倡导的“道学”胜出,南宋时,二程的传人朱熹又建立了更为全面的理论系统,后人称为“理学”。“理学”尊孟同时,将《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大学》和《中庸》拿出来,与《论语》和《孟子》一起,合称《四书》,《四书》的地位实际超越了《五经》,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


宋学以朱熹的理学为代表,建立了完备的哲学体系,是一场儒学革命。但宋学过于阐发经典新义,对经典改动较大,为后人诟病。


有一本小书,研究理学史,贾丰臻著《中国理学史》(图二),值得一看,还有《从经学到理学》(图三)。


朴 学


理学兴盛于宋元明三朝,明代王阳明又发展出“新学”,但到了清代,理学体系己经完全僵化,人们开始反思“宋学”,想从经典本义中寻找答案,掀起了重新解释经典的潮流,探求经典本义的学问,后人又称为“朴学”,重视训沽、考证,全面详细解读十三经,有了全新的研究成果“十三经新疏”,梁启超先生对清人的“新疏”十分推荐,认为纠正了“汉学”、“宋学”之失,几近完美,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图四)一书,有详细论述。


最早系统介绍经学发展历史的,是清末学者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图五),周予同先生的《中国经学史讲义》(图六),很值得一看,全面、清浙、简洁,当代人的著作,当属吴雁南等人的《中国经学史》(图七)。


当 代


儒家经典为“经”,诸子学问就成了次一级的“子”学。为纠正偏失,袁行霈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把儒家之外的诸子纳入“十三经”,替换六种,增加道家《老子》、《庄子》(图八)、兵家《孙子》(图九)、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