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源来花开401 2023-08-27 发布于辽宁

#古籍里的历史#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说实话,在这个时间点上炒作5年前的一碗冷饭,其动机本身就值得怀疑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原贴的内容,荒谬得连驳斥的兴趣都提不起来。不过我们要是“抛开事实不谈”而专门讨论一下木兰的族裔问题,倒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以现有证据基本可以确定木兰是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史书未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传唱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辞》中,然后被南陈僧人智匠收录在《古今乐录》里。不过这本书早已亡佚,虽然《乐府诗集》等著述引录其文颇多,但关于木兰的资料保留下来的却没多少。更何况连人家智匠都老老实实的承认过“木兰不知名”。

自隋唐以来,历代文人不断给《木兰辞》加以润色,“木兰从军”的故事逐渐成型。直到明代大才子徐渭(即徐文长)将《木兰辞》改编成戏剧作品《雌木兰替父从军》后,关于花木兰的故事才彻底成熟并广泛传播开来。

但关于木兰的争议,远不止她是哪族人这么简单。

比如花木兰到底姓啥……难道花木兰不姓花?事实上木兰姓花主要靠徐渭大肆宣扬,而且很可能是这个从来都不怎么靠谱的家伙信嘴胡咧咧出来的。在这货之前,关于木兰的姓氏就有很多种说法,有说姓朱的,有说姓魏的,有说姓韩的,还有说她复姓木兰。当然也有说她姓花的(述异记》、《异志》等神怪小说),但基本没人搭理,直到徐渭非得说她姓花。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作为“首席木兰问题专家”,因一生坎坷而愤世嫉俗的徐渭并不怎么靠谱

再如籍贯争议,接受度较高的有湖北(黄州)说和河南说两种。在河南内部又主要是商丘各辖区之争,比如到底木兰是谯郡人(今商丘梁园区)还是宋州人(商丘睢阳区),或者是虞城(今商丘虞城区)人?

又如生平争议。在《商丘县志》中,木兰从军的故事变成了个悲剧结局——说木兰荣归故里后暴露了本是女儿身的事实,这就引起了当朝皇帝的兴趣,想把她纳入宫中为妃。结果木兰誓死不从,强逼之下自尽身亡,这下才“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商丘县志·卷十一·列女传》)。

还有年代争议,比如北魏说、隋末说、初唐说等等。但这个争议就不大了,绝大多数的主流观点都接受木兰是北魏人,具体时间点大概在魏孝文帝至宣武帝之间(471-515年)。

其实有时候我还挺纳闷的。既然木兰是虚构出来的人物,这些玩意还不都是人编出来的?再说那年头也没版权,你能编,他能编,那么我也能编,还有啥可争的?只要能编得好听好看、能为大众所接受,就是个好故事。否则,就当垃圾丢掉呗,反正甭管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哪儿不是遍地垃圾?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梁园三剑客”换个地方聚会就能教坏小朋友?我们的小朋友若脆弱如斯,那才真是没救了

就像今年暑期另一部热门影片引起的那些历史改编争议——除了那些瞎跟风的,剩下的哪个不是嘴里说着大义,心中惦记着生意?


01

相对于上述那些比较无聊的争议,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还是值得讨论的,而且能涉及到一些非常严肃也非常有趣的历史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堪称史上最权威的“木兰问题专家”、徐渭徐大才(hū)子(yòu)是怎么说的:

“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四声猿·卷三·雌木兰替父从军第一出》)

又是“六郡良家子”又是“世住河北魏郡”,那木兰岂不就是妥妥的汉家闺女了?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传统戏剧中的花木兰均改编于徐渭之手,所以她的族裔问题从未引起过争议

这个答案肯定让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很满意。只可惜就像徐渭这个家伙干啥都很不靠谱一样,给木兰的户口本上扣上个“汉族”的戳儿这码事,基本上是经不起细品的。

从最早出现的《木兰辞》中所描述的时代背景、地名、语言习惯等细节处,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出这个故事发生在北魏。而诗中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又显而易见的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木兰家是军户。

从夏商周直到秦和西汉,我国的主流兵制一直是兵役制,即我们熟知的“全民皆兵,兵农合一”。简单说就是平时大家都种地去,仅保留少量的常备军护卫国都等要地。一到战时、尤其是倾国之战时,全国上下所有的青壮男子都是可以随时征调的兵源。有时候急眼了,连老头、小孩甚至“健妇”都不放过。因此秦国以区区600万的总人口,却动不动就吓唬邻居要出兵百万,而且还真能吓唬住,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大一统的西汉,全民皆兵这种兵役制度的不适应性就体现得越来越严重了。为啥?秦国可以把全国的劳动力都拉到前线去打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仗,却从不用担心秦国人都饿死,是因为他们除了储备,还可以向楚、齐等国家买粮(所以战国时商人的地位高得吓人)。就算买不到,秦国人也可以到赵、魏、韩等国去抢。可西汉呢?巅峰时人口规模超过了6000万,按照秦国的征兵法岂不是能弄出来千万大军?且不论有没有这种必要,就问刘彻们拿什么填饱这上千万张嘴?全国的地都荒了又去哪儿弄粮食?难道找匈奴人买?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只有在战国这样的乱世,秦国才敢把全国的壮劳力都送上战场,而无须担心饥荒

西汉跟匈奴打了上百年的仗,其实一直是以全国的钱粮供养关中,然后再征召关中子弟为兵去作战,这在事实上就已经是世兵制的雏形了。到了东汉,统治中心从关中换到了中原,土地又遭到大规模的兼并,全民兵役制度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只好拿募兵制代替。

汉末三国那阵儿天天打乱仗,兵不但难募而且募到了也经常跑。于是曹魏发明了个“质任制”,就是将士兵的家属集中在一起居住,有当人 质的意思,跑了和尚跑不了寺嘛。后来这种做法普及开来,就成了世兵制。在世兵制下,将人口分为军户和民户两个类型——民户承担赋税和徭役,但不用当兵;军户(当时称“士家”或“兵家”)的男丁则强制终生服兵役,而且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除非男丁死绝,否则但凡有个能喘气的就得拉到军中充数。

这就是在木兰的父亲老迈又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照样“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原因。最后逼得木兰不得不女扮男 装,代父出征。

诗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就是那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揭示了除兵役外军户的另一个沉重负担,那就是除了甲胄和枪矛等重型装备由军中统一配发外,包括弓刀、粮食以及一切征战所需物资,都需军户自筹。

说白了,就是军户得花自己的钱替朝廷打仗。

这可不是笔小钱,足够让一个清贫的家庭卖儿鬻女、倾家荡产。像在初唐时就规定府兵(府兵制是由世兵制发展而来的一种兵役制度)到军 队报到时,必须自费携带粮食、火具、乌布幕以及“随身七事”(即衣服、被盖、资财、用物、弓箭、鞍辔、器仗)。还有人检查——如果忘了买或买不齐,就犯了“不忧军事”罪,每少一样屁股就要挨100杖。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唐军为啥那么猛?不打大胜仗获取缴获和赏赐的话,他们当兵就是个亏本买卖

还有一个可能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事实,那就是无论世兵还是府兵,统统都——

没有军饷!没有军饷!!没有军饷!!!

按惯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也就是说甭管在北魏还是隋唐,能当上兵的至少家里也得是个中产。要是个穷鬼去当兵(先别管他能不能当上),没进军营就得被活活打死。

而在北魏时,能当上军户的基本都是鲜卑人。因为北魏本身就是个鲜卑政 权嘛,本族人不但地位高,而且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你让那些被搜刮得穷嗖嗖的汉 人去当兵,人家也当不起啊!再说了,要是军营里塞满了汉 人,姓拓跋的皇帝能放心?

这种情况甚至到了从北魏分化出来的北齐(这可是个由鲜卑化汉 人建立起的王朝)时,情况也没有任何的变化:

“(高)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属代郡张华原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梁纪第十三》)

所以生在北魏军户家庭的木兰,最大的概率是个鲜卑人。


02

既然木兰是鲜卑人,那又跟蒙古人有什么关系?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就连好莱坞拍木兰时,也没在她的族裔问题上做文章

这个关系吧,说有也行,没有也很对。

为啥?因为从匈奴到满洲,数千年来游牧民族的族裔关系实在是太混乱了。

举一个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娘、太穆皇后窦氏,因为其祖上曾挂过一个名为“纥豆陵”的姓氏,因此被很多人指认为鲜卑人。但按照《周书》的说法,窦氏的先祖是汉末雁门太守窦统,妥妥的汉 人。而窦统又是大将军窦武的侄子,后来窦武密谋诛宦事败,被满门抄斩,窦统也在必须挨一刀之列。

窦统不想死,就拖着全家跑路了。反正他在边关当官,索性就投了匈奴,被分派到了意辛山(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一带游牧。既然成了匈奴人就得入乡随俗,于是老窦一家人就自成了一个小部落,取名叫没鹿回部,随之窦氏也就成了没鹿回氏。

后来匈奴人完蛋了、鲜卑人崛起了,弱小的没鹿回部赶紧火线起义,摇身一变就从匈奴人变成了鲜卑人,并从没鹿回氏改叫了纥突邻氏,当然也有叫纥豆陵氏的。

皇始二年(公元397年)的时候,纥豆陵氏还跟着别的部落屁 股后头起哄架秧子、造了回北魏的反,结果惨遭镇 压。因为害怕被报复,一部分纥豆陵部的族人逃亡柔然,然后又理所当然的成了柔然人。

再后来魏孝文帝搞汉化改 革,要求鲜卑人必须改汉姓。纥豆陵氏一听就乐了——这活儿我熟啊,而且汉姓都是现成的。于是“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十九》),转了一大圈又转回了老窦家。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李世民他娘从血缘上是汉鲜混血,从祖源上应是汉人

所以你说窦氏到底是汉 人、匈奴人、鲜卑人还是柔然人?

有汉 人往塞外大漠草原跑的,从大漠草原跑到中原的胡人就更多了,而且还不一定是人家乐意来的。

从汉末到三国连续百年间,中原大地几乎无日、无处不战。战争的结果就是导致人口规模从桓灵二帝时的近6000万(汉桓帝时人口峰值为5648万人)骤降到不足千万,简直比五胡之乱那会儿还惨。这样的人口规模根本不足以维持社会的基本运转,简单说就是招了兵就没人种地,让人种地就没人当兵。可魏蜀吴还在成天把人脑袋打成狗脑子,这可咋整?

那就只好引进“外籍劳工”了。所以为啥孙权总盯着山越人猛揍?为啥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为啥曹操成天跑到高 句丽、乌桓、鲜卑、南匈奴、氐羌等族地盘上去拆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抢人去了。

因此实事求是的说,所谓的五胡内迁,在某种角度上就是一部持续达百年以上的民族迁徙血泪史。甚至直到西晋时,北方地区的官府整部族整部族的强掳胡人发卖至内陆并大发其财的现象仍非常普遍,比如著名的“奴隶皇帝”、后赵高祖石勒就曾被司马家的王 爷贩卖过好几回。这就导致胡人遍布整个中原大地,连江淮地区的高门大户一家拥有几百个胡人奴隶都不是啥稀罕事,否则五胡之乱哪能闹得起来?

随后近300年的战乱和南北对峙,更使得无数胡人跨过长江进入南方大地。而汉胡之间除了打仗,更多的是在融 合,几百、上千年过去,谁还分得清哪个是汉、哪个是胡?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要是非得揪住血缘问题不放、沾边就赖,那汉族也得成为少数

就拿我本人来说,纯东北人,身 份证上写着民族汉。几年前一时兴起测了下基因,结果一看祖源报告,上边写着我的血统(这个词不知道用得对不对)成分是北方汉族65.05%、蒙古语族群18.87%、南方汉族9.79%、纳西/彝族4.25%、傣族1.56%,还有个莫名其妙的雅库特人0.39%……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的祖先到底都经历过什么?

按照这个逻辑,我说徐渭是个大忽悠这个论点也站不住脚。没准木兰的祖先真是西汉的六郡良家子,在远征匈奴时因某种理由留在了当地,然后为了生存像李世民他老娘那样先当匈奴人,再当鲜卑人,虽然骨子里还是个汉 人——毕竟木兰是会织布绣花的嘛。

当然也可能木兰的祖上就是匈奴人、鲜卑人或别的什么族人,然后汉末到西晋期间被掳到中原,跟当地人学会了织布绣花。等五胡之乱后,木兰的祖先又恢复了或宣布自己是鲜卑人的身份,才光荣的当上了军户。

谁能否定这些可能性呢?


03

扯了半天,还没说到木兰到底跟蒙古人有没有关系,那就赶紧说回正题。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蒙古和鲜卑都源于东胡,但未必就是同一民族

按现有资料,主流观点认为蒙古源于东胡。而东胡这个族群的构成就非常复杂了,简单说就是各种民族的大杂烩,包括聚居在东北地区、说不同方言、彼此间未必有认同感的中小型部族的总称东胡最早于商朝时就出现了,与东北汉族、濊貊(huìmò,高 句丽就源于濊貊)、肃慎(古代靺鞨、女真以及今天的满族、赫哲族、鄂温克等族就源于肃慎或与其有密切的渊源)并称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

这么论起来,蒙古人还算是我的东北老乡。

因为松散且混乱,所以东胡在塞外一直混得灰头土脸,以至于汉 人给他们取名时态度都极其敷衍:“在匈奴东,故曰东胡。”(《三家注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直到汉末三国,东胡终于混出了点牌面,因为东胡的头号打 手鲜卑崛起了嘛。

就在鲜卑人主体跑到中原称王称霸时,留守老家的分支也没闲着——聚居在潢水(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一带的鲜卑部族,自号“契丹”;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游牧在兴安岭以西(今内蒙呼伦贝尔)的一支鲜卑人,也把族名改成了“室韦”(《魏书》中称“失韦”)。

我们都知道室韦后来改叫了蒙古(始见于《旧唐书》,时称“蒙兀室韦”),而室韦又源于鲜卑,那么作为鲜卑人的木兰被说成是蒙古人,岂不是顺理成章?

哪来的顺理成章,八竿子打不着倒是很容易说得通。

为啥?如果在现实中有人物原型,那么在今天的呼伦贝尔跑 马的那支鲜卑人改叫自己室韦人的时候(4世纪中叶),木兰还得等100多年才出生(5世纪中到6世纪初)。这意味着啥?你都不叫鲜卑叫室韦了,说明你起码已经不算是北魏王朝的一员了,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唯一的交流方式恐怕就剩下干架了吧?姓拓跋的皇帝还能让一个室韦人跑到自己的地盘上当军户?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早在南北朝时,蒙古的前身室韦就出现了,不过存在感很低

在室韦人搞“鲜独”之前,鲜卑人的主体已经全面进入中原的花花世界过好日子去了,为啥就把像室韦或契丹这样的部落扔在了老家吃沙喝雪?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些被抛弃的部落,虽然也打着鲜卑人的旗号,但实际上跟真正的鲜卑人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

这种事情,在游牧民族里边简直是太常见了。

就像李世民亲娘的祖宗,跑到塞外说我要当匈奴人,然后就当上了。为啥“入籍”匈奴就这么容易?因为对于快穷疯了的匈奴人来说,只要你能带来人口、财货以及牲畜,管你是啥玩意,哪怕不是人,都可以捏着鼻子照收不误。

匈奴人如此,鲜卑人如此,后来的也是一个德性——就像突 厥人给柔然人打铁的时候可不敢公然说自己叫突 厥,必须是柔然人,否则会挨揍。当然等到突 厥人翻身做主人时,哪怕再血脉纯正的柔然人,也得说自己是突 厥人。

从古至今,塞外的草原大漠上最缺的,永远是人。所以对这种最宝贵的资源,游牧民族从来都不浪费,什么破烂都愿意收。

从匈奴到满洲,但凡他们闯进中原的花花世界最愿意往老家里抢的,永远是人口。

反正游牧民族家里那点事儿从来都是这么乱,中原人从来都搞不清,他们自己又不爱学文化,所以基本啥记载都没有。但是在某些史料的犄角旮旯里,难免还能让我们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这几个洋妞直接拉到片场去演鲜卑人,蒙混过关问题不大

比如说匈奴人。在他们与汉朝的交往中,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后汉书》都没有对他们的外貌特征做出过特别的描述,可见匈奴人的长相与中原人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还不足以令“友邦惊诧”。可在西域康居人的眼中,匈奴人却是一副“人皆深目、高鼻、多髯”(《魏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九十》)的模样,好像跟他们的东方同族完全不是一个种——现代 考古学也证明,匈奴人的基因构成非常复杂且多元,起码有5%的个体出自白种人母系。比如从匈奴中分化出来并在五胡之乱中化身杀人恶魔的羯人,就普遍有着很显著的白种人特征。

这种现象在鲜卑人身上体现得更加显著。尤其是慕容鲜卑,白肤、黄须几乎是标配。比如因为貌美如花而跟姐姐一起,被前秦世祖苻坚打包收进后宫的西燕威帝慕容冲,后来叛出长安时,深恨爱人变敌人的苻坚在痛斥这厮时,就称其为“白虏”。而晋明帝司马绍更是被造了反的王敦直指为“黄须鲜卑奴”,对此史书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晋书·卷六·帝纪第六》)

所谓燕代人,其实就是指鲜卑人,毕竟“鲜卑之众星布燕代”嘛(《晋书·卷一百二·载记第二》)。此处不书鲜卑而以燕代指代,是种为尊者讳的写法,毕竟当时汉胡不两立,司马绍有个鲜卑老娘可不是啥光荣的事。

甚至到了唐朝,唐人对鲜卑人的最深刻的印象仍然是白皮肤、黄 色须发。比如诗人张籍的那首《永嘉行》: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 羊。”

所以神仙姐姐在出演花木兰的真人电影时,就算把长发染黄也可以让人无话可说,因为这样的长相在鲜卑人中实在是太正常了。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要是哪天银幕上的木兰姐姐变成这个发色,也不用大惊小怪

当然作为北魏以及各种魏皇族的拓跋鲜卑,在相貌上倒与中原人没有明显的区别。要是一个汉 人、一个拓跋鲜卑人和一个慕容鲜卑人站在一起,让人很难相信后两者才属同一族裔,而非前两者。

关系相对密切的鲜卑部族间差异尚且如此巨大,被抛弃在塞外的契丹、室韦就更不用提了。

而且进入中原的鲜卑人,绝大多数在隋唐之后与汉 人融 合,直至融得失去了踪迹。少部分拓跋鲜卑西迁融入了当地的羌族,在两宋时期发展成为党项人的中坚力量,立国西夏。还有一部分拓跋鲜卑回了东北老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锡伯族。而慕容鲜卑的一支立国吐谷浑,后为吐蕃吞并,其中一部分成为青海—甘肃藏族的先祖,另一部分成为今天土族的主体。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鲜卑人被室韦或蒙古人所招揽,其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元初时官至河东、陕西等处万户府达鲁花赤(相当于当地军政第一把手)的速哥。不过这些蒙古化的鲜卑人不但数量少,而且非常不合群,还很“自大”,动辄以“李唐外臣”自居(《元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搞得大家都不爱跟他们玩耍,自然也很难混出头。

所以说,在木兰还未现人世时,鲜卑就已经跟蒙古分了家。就算没分家,她跟蒙古其实也很难有多少血缘关系,甚至有一定概率不属同一人种。即便到了蒙元时期,哪怕木兰有后人,更大的可能性也是早就成了汉 人,化身蒙古人的可能性极低。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蒙元中的鲜卑人,数量稀少到趋于濒危

当然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虚构人物,人家想怎么“再创作”,我们好像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要不咱们也创作个木兰代父从军打室韦的故事?


04

木兰的事大致上说完了,但有关游牧民族混乱的族群结构这个话题还可以再聊聊。

我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从匈奴到满洲,如果我们不将其视为族名,而是单纯的作为一个国号,似乎就更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

比如今天的中国有56个民族,但大家都是中国人。而从匈奴到满洲,其内部的各种民族数量没准更多,但对外一般都自称匈奴人或满洲人。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在我们眼里的匈奴人,没准人家的真实身份是鲜卑人或女真人

比如在匈奴人最强盛的时候,像什么鲜卑、柔然、突 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在其后两千多年里陆续登场的塞外霸主们,他们的先祖其实大都在卑微的当着“匈奴别种”。甭管他们关上门在家里的自称是什么,出了门都得打起匈奴的旗号并心甘情愿的甘当单于的奴仆,倾家荡产的向其贡献,亦步亦趋的为其征战。谁敢不服,信不信真正的匈奴人就能让你的部族分分钟在草原上除名?

现代学者估算,匈奴最盛时领土面积超过了600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只有200万左右。不过游牧民族那才是真正的全民皆兵,理论上人家的单于一次性征发百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动员效率能把穷兵黩武到极致的秦国都甩出八条街去。可问题是,这样的所谓百万大军就是群乌合之众,打顺风仗还能凑合凑合,一旦形势不妙分分钟能溃不成军就问你信不信?

为啥?因为这200万所谓的匈奴人,很可能是由几十甚至上百个部族祖成的。他们彼此之间不光是族裔不同,连语言(匈奴人没文字)、风俗、信仰甚至人种都可能不一样,基本都是顺风倒的墙头草。单于真正能信任、能依靠的力量,只有血脉纯正的本族人口。

而纯种的匈奴人有多少?汇总各种资料的数据,答案大概是50万左右。其中能征召成兵且战斗力强悍的,也就在20万左右。

相对应的,两汉的国土面积跟匈奴差不多,但巅峰时人口规模超过了6000万,其中超过90%以上的都是本族人口。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匈奴和汉朝的领土面积差不多,但人口差了30倍,这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所以匈奴强大时,就算一次性击败了十几甚至几十万汉军,对于刘彻们来说也就是一时之痛。给他个三两年的功夫,他就又能凑出同样甚至更多数量的军 队气势汹汹的去找匈奴人复仇。可匈奴呢?当卫霍盯着单于的核心力量穷追猛打,并在河西、漠北两战把这20万人中的大多数吃干抹净后,匈奴就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此后眼睁睁看着汉军成天跑到塞外拆家,却只能唱着“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哀歌,或走或降,直至彻底衰落。

然后就给了鲜卑、柔然等曾依附于其羽翼下苟活的民族崛起的机会。

匈奴如此,后来的鲜卑直至满洲其实也一样——因为人口基数的限制,史上所有的游牧民族赖以崛起、强盛直至吞并中原的核心的本族力量,极少有超过20万的。

哪怕把他们放进富庶的中原,拿无数汉 人的血汗供养,人口数量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增长。

比如在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完颜雍搞了次人口普查,最终统计上来的数据是全国总人口为4470万。话说此时的金国虽然军 队战斗力不行了,但国力却处于最强盛的时期,人口规模也达到了峰值。那么此时女真人的本族人口增长到了多少?

官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大约480万,占总人口的一成出头。请注意——这个一成多,还是完颜雍在玩了文字游戏、灌了水之后的结果。为啥?因为在这个“本族人口”里边,尽是完颜雍拿来凑数的契丹、奚、渤海等族,才凑出来个480万。按后世学者估算,其中的正牌女真人,不会超过150万。

150万女真人再去掉女子及老弱病残,真正能成军的不会超过30万人。而且此时的女真人已经彻底堕 落,安于享受而不愿征战,经常拿汉 人奴隶冒充女真人从军。所以就这个30万人,水分也大得很。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如果宋明有本事把死敌的这20万人搞掉,又何至于亡得那样狼狈?

所以说从秦汉到明清,只要有本事吃掉这20万人,中原王朝就不用操心什么“北患”。这件事,汉唐(其实清也算,吃掉了准噶尔)做到了,所以武德充沛,光耀千古。宋明等朝要是也能歼灭(请注意是歼灭,而非击败、击溃,甚至俘虏都不太行)这20万人,还能成天被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满洲们欺负得死去活来?

只可惜,他们做不到。

又跑题,赶紧扯回来。

反正草原上的那点事儿就是这么乱。还是打个比方做总结——比如草原上一共住着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孙七、周八、吴九、郑十这么8家人,突然有一天张三大发神威把所有的邻居都打服了,于是剩下那7家人就心安理得的认张三当爸爸,从此出门都说自己是张三家的。改天李四又雄起了,打服了张三,于是草原就改朝换代,从此大家都姓李了,跟人打招呼也以李家人自居。

当然除了倒霉被打跑或杀绝种的外,不管这片草原是姓张还是姓李,大家还照旧过着各家的日子,只不过换了一副招牌而已。

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是非说满洲人就是匈奴人的远亲,也不是说不通。那么同理,别说木兰是蒙古人了,说她是匈奴人、契丹人、女真人什么的都行。

反正这种事,谁也说不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