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琅园丨汪为新书法

 私享艺术 2023-08-27 发布于河北

杂 感 /汪为新

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案头之文章。尝见古人多以法帖、名轴、端歙、文玩诸类陈其余,或仅有四士相依;余皆闭藏于内而不用,偶有另换,宣示友人,也赠如我之贫士。后书房扩充,先有容拙之所,得能多摆布,置灯彼屋而光射书房,案头凡有废笺弃纸、垢砚秃尾, 书室倚墙之旁置有花几,几上添北齐小佛数尊,茶盏杯托,退数寸余,时取古人手迹,无不苍古肃穆,纡回如烟云绕笔,或以丝悬,或以钩挂,以备笔墨借鉴之用。室中央有清晚隔扇,悬联匾之制,镌刻王瑗仲先生“忘机”二字,前排四椅,杂物杂陈,红尘掺物,或有插屏一二,另一枯花一灵璧,工拙雅俗不论,贵贱甚是颠倒。主人每日神清气爽,偶尔还有琴瑟之音。某日闻窗户外二人窃语:此处据称有一画家,每日闭门,唯不知画得哪门子画?

琅园临习残纸

琅园行草书杂记

琅园之王安石诗

琅园杂记手稿

琅园杂记手稿

琅园杂记手稿

关于书法之 琅园问答

问:都知道您在绘画外一直强调书法的重要,在今天我知道很多画家并不是这样去思考问题的。

答:首先我没有把中国绘画与书法分开,它是一个整体,我个人觉得当代绘画之所以文心丧失是因为大家对书法识见的浅陋。我们知道书画到了一定境界认识是高度一致的,甚至为人的方式也会随这些而变化,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谈的是诗,实际适合许多领域。

问:您怎么去看我们今天的整体书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答: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谈到书法的时代特征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当下许多人聪明,学什么东西,捕捉很快,但内在的或深层的东西够不着,所以,总感觉在表面停留。

尤其书法以商业为追寻目标,以展览机制为中心,从而导致形式至上的创作倾向。这种非文人化,以展览为中心机制的创作模式,导致当代大众化书法泛滥与个性化风格的弱化与消失尤其现在为这个那个全国展,集中训练,千人一面,等于葬送了书法。尤其现在打着全国书协或地方书协的名义搞的速成班、展览提高和快速成长班,都在为书法或艺术掘坟墓。

问:看您最近一直在写大作品,大都是八尺长条的,而观您最近的绘画作品却都是小作品,甚至数寸见方的微小作品。

答:是的,我是在体验尺寸的大小对自己的情绪或状态调整,小的作品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几年前的个人展上我曾经展示过几张丈二匹同时在一面墙上,我感觉是一种取地,可惜内在的力量未必强大。最近的心态有些调整:偌大的画室,哪怕是白天,在聚光灯下,调动你身上所有的神经在一个小纸片上,你脑子里的储存已经不起作用了,以前消化过的东西,你对视觉的认识,你对绘画背后的那些思考,统统搁置里头,尽管小,自己觉得它不小,只是恨自己的努力还不能在这数寸之间表达清晰。而最近书法创作从案上移到地面,站在地上,环顾四周时,就是想放纵一下情绪,把原先在案上未完成的一些想法作一些补充,其实我有时也喜欢有一些张力的作品,但绝不是浮声燥气。

问:东坡居士在论书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所指出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请问您理解的“意”是什么?苏轼所说之“意”,是否是宋人和后人所认为的意?

答: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可见“意”最初为人之心志。右军曾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评价钟繇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我觉得心志心意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审美的内质在里面的。记得祝允明有关艺术之“意”的一段妙论: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中国写意绘画也是尚意的,就是指意向和情趣。

问:刚才谈到最近写大作品时,您也讲到放纵性情,蔡邕在《笔论》中提出“先散怀抱,任情态性,然后书之”的主张就充分说明性情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

答:是的。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大自然有机体之一。而人的感情、气质、性格是大自然中最具灵性的。性情是与人的精神相通的,人的性情直接影响着书法艺术的风格。不同的性情,规定着字的不同状态。书法家性情的变化,推动着字体的流动,字体的流动又显示书法家性情的变化,这种人与字的相互辉映、相互补充。

问:您好像更强调书法创作的个人化?或者人格化?

答:从书法家个人人格来说,每个人所处的背景与自我打造的终极趋向没有一样的,所以作品的最终走向绝对不同。如北宋尚意思潮中的苏、黄、米、蔡;明代表现主义思潮中的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清人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康有为、蒲华、吴昌硕,到近现代的黄宾虹、齐白石、马一浮、谢无量等等,无不风华毕呈,彪炳千秋。他们并没有因处于一个时代,有着完全一致的艺术主张或审美趣味而表里因袭,相互模仿。恰恰他们以此为耻辱!!这也是自我人格的一种张扬。

问:您怎么看当代书法批评?

答:我一直强调批评家必须独立读懂作品,面对任何形式作品的个人阅读能力,否则如瞎子摸象,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误导便是欺世。理论是对创作的总结,也是对创作的指导,批评家不负责任的语言不仅使书家本人受到伤害,也使书法批评界陷入了一个误区。尤其现在,一个批评家如果不能面对作品表明自己立场,表达自我观点,明确自己的文化立场,就不如改行去做点别的。

八尺条幅《王摩诘诗》

琅园题砚拓手稿

琅园杂记手稿

琅园自题册页签

琅园册页之一

琅园册页之二

琅园杂记手稿

琅园日课

琅园册页局部

琅园临习残纸

琅园山水跋

琅园读书笔记手稿

汪为新

又名止亭,江西永新人,长居北京。职业艺术家,独立撰稿人。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文章8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集20余册。

—— END ——

艺术总监:刘大石

出品人·主编:王成业

特邀编辑:杨公拓 责编:刘慧

书画家投稿:sixiangart@126.com

展览策划丨图书出版丨媒体传播丨书画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