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神》里那些人物的真实身份

 九把叉 2023-08-27 发布于上海
大火的《封神》持续票房走高,也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故事中那些人物的记忆。我对《封神演义》的唯一认知,来自于小时候零零星星翻过的基本小人书,里面的故事已经基本忘光了。不过,商纣王、苏妲己、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等等这些人物,由于早就化身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语码,所以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和言谈中,对他们自然是非常的熟悉。
不过,我们所熟悉的,是他们在演义、在各种艺术创作中的形象。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八卦”一下。
姬昌会“算卦”吗?
既然说到了“八卦”,那就先从这个词开始说起吧。我们知道,八卦这个概念,来源于一本著名的古籍——《易经》,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周文王——姬昌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易经》是周文王姬昌所做的一本关于占卜的书,里面记录的是每一个卦象,以及所对应的卦辞。但是根据越来越多考古证据表明,姬昌在《易经》中所记录的,并不是简单的卦辞,而是真实的有关周族的发展史,以及他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
例如,在易经的“需”卦中,卦辞和爻辞是这么写的: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看不懂没关系,总之这里面记录的就是周人捕猎俘虏的场景,比如在郊野设伏,在沙地里设伏,假意用酒宴招待对方以便捕猎,等等。

而姬昌记录这些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各种事物背后的因果联系,最终建立一套推翻商王朝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推翻商王朝做准备。
那么,姬昌为什么铁了心要推翻商王朝呢?
商纣王很暴虐吗?
在《封神》电影中,姬昌所带领的周族,是东西南北四大诸侯之一。但其实,根据考古证据,周族在当时只不过是商王朝下面的一个小部族,被分配给一个商朝中更大的部族——崇国来管辖。也就是说,电影里的一直跟武王姬发作对的那个崇国,是当时正儿八经的大诸侯。周族只是人家的一个小弟。
周族地处当时的西北边陲,主要的任务是抵御更加北方的羌人,同时为商王朝捕猎用于祭奠天神的人。
对,你没看错,当时的商王朝,在祭奠天神的仪式上,会使用活人进行献祭,大量的活人。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商朝历代时期的很多祭奠,都会用人来做祭品。少则几个十几人,多的时候会有几十上百人,被杀死并献祭。也就是说,商纣王的残暴,是其历朝历代的传统。只不过在周灭商之后,为了突出自己的正当性,刻意突出了纣王的滥杀,将其描写为一个“遭到天谴”的暴君。
顺便说一句,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商纣王,的确武力过人,这一点与演义和电影中所表现的,倒是一致的。然而,可能正因为自己能力超强,纣王过于自信,认为世人能力皆不如己,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就导致了商王朝的最后灭亡。

伯邑考是怎么死的?
根据《易经》里面的记录,姬昌的周族可能因为表现不错,得到了到都城面见纣王的机会。正是这次旅程,让姬昌亲眼目睹了商王朝人祭的暴虐惨状。然而,让姬昌下定决心要铲除商王朝的,是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这次觐见纣王,对于姬昌这个小诸侯来说,是一次得到嘉奖的机会,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姬昌得罪了纣王,被关进了地牢。姬昌也正是那段时间,开始动笔撰写《易经》的。
得知姬昌被囚,他的长子伯邑考带上大批的金银财宝等物,从周地赶到都城,来求纣王放过姬昌。在电影中,只提到了姬昌的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邑考,二儿子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其实,根据史书记载,姬昌至少还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周公旦,也就是那个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做梦都想见到的周公。周朝八百年基业,实际上是基于周公所确立的制度基础,华夏民族所崇尚的“天命”思想,也是源于周公的挖掘和宣扬。还有一个儿子,叫姬鲜,后来在周朝建立之初,被册封为管王,因此又被称之为管叔周鲜。
实际上,伯邑考这个名字,并非姬昌长子的本名。他的本名,跟其他兄弟一样,是一个单字,为“邑”。前面这个“伯”,是长子的意思。后面这个“考”,是父亲的意思。但是伯邑考并没有子嗣,这其实是后世周王室祭祀的时候对他的一个尊称。

伯邑考带着金银珠宝来到都城营救父亲姬昌,根据《易经》里面的记载,很可能先去拜会了纣王当时的宠妃,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苏妲己。在苏妲己的帮助下,加上金银珠宝的力量,纣王就释放了姬昌。也就是说,苏妲己不但不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种狐狸精,反倒是对周族的有恩之人。
根据《易经》的描述,纣王不但放了姬昌,而且非常赏识伯邑考,留他在都城做质子,并且为自己驾车。要知道,为王驾车的人,地位是很高的,因为这个位置的人非常重要,在对敌作战的时候,是可以决定王之生死的。直到秦末汉初,具备高超驾驭之术的人,仍然非常重要。比如刘邦集团中有一个叫夏侯婴的人,就是因为驾车技术好,几次在刘邦兵败的时候,帮助刘邦死里逃生,后来也成了刘邦功臣集团中排名很靠前的人物。
所以,电影中,伯邑考训练了两匹千里马,后来在姬昌父子逃亡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伯邑考的这个技能设定,还是挺符合真实情况的
姬昌获释,伯邑考成为纣王身边的重臣,周族似乎因祸得福。然而,祸起萧墙,惨剧突然发生。不知道什么原因,在一次祭奠仪式中,伯邑考被纣王作为人牲给献祭了。
不仅如此,根据考古学家分析,很有可能,纣王真的如电影所演的那样,把伯邑考的肉,做成肉糜,给姬昌吃了。不仅仅是给姬昌,还分给了伯邑考的几个兄弟,包括姬发、周公旦他们。这件事,成了周家父子一生的噩梦。
从此,周族坚定的走上了推翻商王朝的道路。
姜太公是什么来历?
然而,弱小的周族,如何能与强大的商王朝对抗呢?
姬昌所选择的策略就是与周边部落建立联盟,从而壮大自己的实力。于是,姜太公出场了。
说起姜太公,很多人知道他的本名叫“姜尚”,也有人说他其实姓吕,叫吕尚。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其实,姜是族姓,代表广义的族群,说明他是羌人。不过,按当时西土的习惯,族姓只能用于称呼女子,不能用于男子。而同一个族,又会有很多氏,姜太公所属的就是吕氏。因此,严格来说,他应该叫吕尚。不过族姓和氏族的区分,到了战国之后就没人讲究了,所以,姜尚也好,吕尚也罢,都没错。
真实的姜太公,当然不可能是什么“修仙之人”。根据历史学家分析,姜太公有可能是羌人部族的一个王子,在战乱中被商人俘获之后,辗转做了一名屠夫。他和文王周昌的初次见面,似乎发生在殷都的屠宰场。而且姜太公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武王姬发,成为了后来周朝的开国皇后。
周族本来是负责为商王朝对付羌人的,与姜太公结盟之后,相当于与羌人结盟,转身开始一起对付商王朝。而姜太公,主要是为文王提供用兵的权谋和从内部颠覆商朝的分化瓦解之策,是周族推翻商王朝的一个重要人物。
后来,文王病逝,大业便落到了武王姬发的身上。姬发继承父亲遗志,先是联络周边的一些小部落,逐步壮大自身力量。然后打败了管辖自己的崇国,再后来就是在牧野之战中击败纣王,结束了商王的暴政。
真实历史有可能是怎样的?
以上这些分析和判断,主要依据考古学家在殷商遗址、文王旧居中挖掘出的大量甲骨碎片,还有《易经》、《左传》、《史记》、《诗经》多个文献古籍的交叉印证,加上合理的推测,对历史的一种还原。虽然,这并不能保证肯定是事实,但是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接近事实的。
所以,如果抛开演义和电影,还原历史上那个真实的故事,大体上应该是这样的:
  • 周族本是商王朝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部落。因为业绩较好,周族首领姬昌得以进京觐见商王。

  • 不料,姬昌获罪,被纣王囚禁。姬昌在狱中开始撰写《易经》。

  • 姬昌长子伯邑考,进京营救姬昌。在纣王宠妃苏妲己的帮助下,姬昌获释。伯邑考受到纣王赏识,升任纣王身边侍卫,为纣王驾车。

  • 然而,纣王喜怒无常,伯邑考惨死。周族父子从此与商王朝势不两立。

  • 姬昌与吕尚结姻,并返回周地,同北方羌族建立联盟。开始翦商大业。

  •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姬昌的儿子姬发,终于打败纣王,为父、兄报仇,并且推翻了残暴的商王朝。

  • 在周公旦的设计下,周朝以“德”立国,以“天命”为最高价值规范,从此绵延800年国运,并奠定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

欲知详情,请看《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一书,作者李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