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声赋丨刘峰:秋来蒲棒红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3-08-27 发布于山东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秋天,阅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受戒》,其中一段关于蒲棒的描写,一下子将我的思绪带回了儿时。

蒲棒,又称“水烛”,因生于野,像极了一枝枝红蜡烛,因此民间给它取了这样的一个形象又好听的名字!

夏时,随着季节走深,从蒲草丛间抽出一枝枝花茎,起初,它是乳黄色的,一两寸长,伴随时间推移,次第变为棕黄、绛黄、水红,到了秋天,定格为通红,约摸半尺。

它与芦苇、荻花、野菰、水蓼同为水生植物,但比之前者更醒目,别具风情。

故乡是水乡,出门见河流!

清晨,走出青雾渺渺的村巷,沿着一条青幽幽的石板路,来到供人们洗米、浣衣的水埠头,可以看见水边一丛丛绿油油、碧苍苍的蒲草,从中挑出一枝枝圆柱状的蒲棒,倒映在河里,红得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亢奋、那么的喜庆——

令人叫绝的是:此时,朝霞铺在河面,呈现出绚丽的樱桃红、石榴红、杏子红、杨梅红,仿佛是水烛点燃了它们,让人拥有一天的好心情!

更令人兴奋的是,蒲棒弥散着淡淡的芬芳,有一种天然的中药香气,沁人肺腑,提神醒脑。

人们在洗浣过后,会忍不住微微探下身子,“咯嚓,咯嚓——”折取几枝蒲棒,低头闭上眼睛嗅一嗅,沉醉在秋日的清芬里,美美享受一下幸福的时光。然后带回家,供养起来。

当日头直直照射河面,蒲棒的香气更浓了。

时值正午,蒲棒的香气沿着青石板路,一直飘进巷子深处。

敏感的孩子们,纷纷耸起鼻子,贪婪地呼吸。趁着大人们不注意,我和小伙伴们偷偷溜向水埠头,从柳荫下解开一尾船,撑起船篙,开始沿河而采。

“看,这一枝好大哟!”“那一枝更好看!”大家有说有笑,兴奋极了。

不知不觉,采了好多,船舱一片通红。折一枝熟透的棒儿,掰开,捧在手中,用嘴儿轻轻一吹,只见白绒花漫天飞舞,如雪花般美丽,简直好玩极了。

《民间草药》云:“蒲棒整枝未飞散的花,投入小便缸内浸一星期,取出晒干候用。用时取花一撮,罨包伤口,过四、五回即自行结痂。”

水乡长大的孩子,自小就懂得蒲棒是一味中药。归来,将棒芯揉搓下来,晒干,除了将一部分售给当地药材收购站,余下的贮藏起来。

日常生活中,当不小心受伤,只要将它按在伤口,就能止血消炎、减轻疼痛。更妙的是,将它们做成枕头,可治失眠、防蚊虫。

夕阳不觉西下,桔红的晚霞涂在一枝枝蒲棒上,弥散着神圣而温情的光芒,令人联想起它们诗经般的古老,感怀它们隐士般的高洁,独爱它们仕女般的风情。

此时,偶尔有水泥船路过,会激起金色的浪花,一排排涌向岸边,只见一枝枝蒲棒随波摇曳,像一根根指挥棒摇晃着,忽隐忽现,乍明乍灭,宛如风中的红烛,仿佛水上的渔火,引人无限遐思。

当村巷灯火渐稀,夜色走深。推窗而望,只见天上一轮月亮,河中一轮月亮,隐隐约约可见蒲草丛里星星点点的微芒,那是一枝枝水烛,静静照在水边,守着一个村庄的似水流年,让一方方梦境清暖、芳香、安宁!

眼下秋天又至,一想到故乡的蒲棒红红,一缕乡愁不禁泛起——多希望,这一枝枝水烛照我回家路,用这一根根小棒儿指引着我,寻找远逝的旧时光……

(已载8月28日《德州晚报》)



■作者:刘峰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