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清华第一天,我学到了什么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8-27 发布于北京

说来惭愧,在十八年的青少年生涯中,我从来没有学会过骑自行车,为数不多的几次尝试都以摔的七零八碎告终。但自寒假来过清华之后,眼见这么大的校园,不骑自行车肯定是不行的。

没办法,报道完了就在紫操北边,咬咬牙买了一辆自行车。老妈说,别买那种大杠的,先买个好上车的,于是花了一百多买了一辆清华牌银色自行车。后来才知道是俗称坤车的女式车。

买了还得学,但我根本不会,只知道上车就得蹬,但是平衡掌握不了。但是开学期间非常繁忙,也没时间学。第一天,工业工程系的新生家长会在一教召开,我就抓紧时间在外面的路上练车。从二校门通向大草坪的道路其实是个小下坡,顺着骑很好掌握平衡,但只要回来上坡,我就拿捏不住。练了一晚上自行车,只学废一半还不到。

军训结束之后,我又开始重新练习。这次选择了一个更长的下坡:紫操东边的道路。我一遍一遍地从紫荆十二号楼下把车趟出来,骑到紫操东南角的路口,在顺着下坡的道路慢慢骑回去。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忽然有一次我无视自通的体会到了手足联动的感觉:只要在你发力蹬轮的同时手上使劲握住车把,就能掌握好平衡的节奏。那一刻,夕阳穿透云层,照着我一路骑到了图书馆。

我在清华学到的第一件事是骑自行车,这听起来很清华。把事做成,对于清华人总有致命的吸引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介意使用和学习更多的工具,并且他们也善于学习和使用各种不同工具。还记得当时去我们中学招生的北大老师跟我聊天说,如果你这个人就喜欢思考和探究问题,那么北大很适合你。如果你平常更喜欢动手做些小制作或者是解决问题,那么清华更适合你。听到这话的当时,我对它的感受并不深刻,如今却是觉得历久弥新。

当然,对工具的热爱乃至迷信,也使得它常常被批评为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或许这一点也不能完全责怪这个学校的教育,因为今日的基础教育中早已充斥着工具化的算计与功利心,而有机会来到清华的学生又大多是这一竞争赛道上的佼佼者。这种异化的极端便是人的工具化,不仅可能视他人为工具,也可能视自己为工具。前者常常彰明,而后者更加隐蔽。

事实上,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主体并未真正消失——否则也就无所谓“工具”一词了。人的本体只是掩蔽在工具的过程和伟力背后,习以惯之而无知无觉。然而只要静心加以反思,它就立刻会从海面中浮现出来,正如我在学自行车过程中感受到的手足联动。这些鲜活的主体经验恰是工具带给我们的真正好处:获得对自身从未有能力实践之物的体验,并倚之拓展主体的边界。

因此,那些批评工具理性的声音,未尝没有可能是未能真实体察工具实践的结果,由此对清华的理解也难免片面。在她看似机械而物化的外表下,依然有不为人知的灵魂,这也是她能从众多工科院校中脱颖而出的基石之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清华之风,苍苍茫茫。

这个学期,我将新开设一门“清华之风”主题的写作课,期待与你一同体验和探索。选课信息请关注信息门户和“THU写作课”公众号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