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身(纹身):“五花八门”的合并症!

 板桥胡同37号 2023-08-28 发布于天津
图片
(文唇所致)
文唇/文眉对于很多爱美的女生而言并不陌生,其相对于传统意义的躯干或四肢部位的文身而言甚至更为常见,但文唇/文眉后却会继发很多皮肤问题。为了加深对其了解,现就文身所致各类合并症进行简要汇总。
文身即指将色素颗粒或墨汁(包含多种可溶性成分)沉积至真皮层,粗大的色素颗粒永久性停留于皮肤,进而改变皮肤颜色。
图片
(纹眉所致)
色素颗粒进入皮肤后随时间逐渐消减并缓慢释放微量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进而诱发过敏等损害。不同与直接的化学降解,此类化学物质释放由酶或细胞性过程介导进而释放出化学裂解物。色素颗粒进入皮肤后,部分经淋巴引流脱失并沉积于区域淋巴结,部分纳米级色素颗粒可进入血流而诱发病变。
文身色素成分
颜色
 
黑色
氧化铁、碳、苏木染料
棕色
赭石(三氧化二铁)
红色
朱砂/硫化汞、镉红、氧化铁/普通铁锈、Naphthol-AS色素
黄色
镉黄、赭石、姜黄黄色、铬黄(PbCrO4,常与PbS混合)
绿色
氧化铬(Casalis 绿色或Anadomis绿色) 、铬酸铅、酞菁染料 、铁氰化物和铁氰化物
蓝色
天蓝色、钴蓝色的、铜酞菁、铝酸钴
紫色
锰铵、焦磷酸、各种铝盐、二恶嗪/咔唑
白色
碳酸铅、二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锌
红褐色
指甲花染料、对苯二胺
部分文身墨汁含有致癌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物质。但有关文身诱发皮肤癌(包括恶性黑素瘤)的担忧尚存争议。
图片
(右下肢上部隆起性斑块)
1 非感染性合并症
文身过敏反应常见。诊断临床标准:
(1)皮损单形性,如表现为某种统一色调;
(2)自文身后至初次致敏有数周、月、年的潜伏期;
(3)一旦诱发、暴发后,即呈持续性、慢性且对外用激素治疗抵抗;
(4)在其他解剖部位,对迄今耐受的相同色调文身亦可诱发类似反应,即交叉过敏;
研究发现,过敏反应并非由文身墨汁直接诱发,而是其在皮肤内经历数月至数年后形成半抗原进而致病。
皮肤过敏标准检测技术无助于对可疑过敏反应的诊断性评估。
图片
(新生肿物样)
1.1 局部反应模式
丘疹-结节型:非常常见,尤其是黑色文身;隆起可呈圆形、长条状,可部分融合,常见于色素密度高处;常呈慢性,但或可于数月内缓解;丘疹抓破后,色素颗粒脱出,皮损愈合后可遗留点状白点;其不属于过敏反应。
图片
斑块样:主要见于红色文身,绿色、蓝色文身亦可见;扁平增厚、隆起,可伴或不伴大粘着性鳞屑;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可蔓延至周边非文身区;组织病理可见界面皮炎等;属于过敏反应。
图片
角化过度型:见于红色文身;皮损呈炎症性、肥厚性、隆起性;表皮可见显著角化过度,呈砂纸样外观;偶尔可见表皮褶皱、凹坑、瘘管等;
图片
溃疡坏死型:尤其多见于红色文身;溃疡可累及真皮全层,甚至皮下脂肪层;随诊致病色素的扩散,坏死可播散至浅层肌肉、筋膜、局部淋巴结等;
图片
淋巴病型:多余的色素颗粒引流入淋巴管、区域淋巴结,可引起远隔淋巴管的损伤或阻滞,进而导致显著淋巴水肿、象皮肿等;
感觉神经型: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可见严重瘙痒、疼痛;组织病理可正常或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推测文身墨汁所含色素颗粒或化学成分可直接刺激感觉神经C纤维;感觉异常可累及皮节或身体部位;
瘢痕型:正常文身时常可见因文身针损伤皮肤所致轻度纤维化;但,大量针刺所累积损伤可致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的形成;胸部、肩部及上肢易形成瘢痕;
肉芽肿性:最多见于红文身(汞)),亦可见于含铝颗粒紫色文身及永久性眼线文身;可见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巨细胞浸润,可呈结核样肉芽肿、结节病样肉芽肿、渐进坏死性肉芽肿样;
图片
苔藓样:反应由T细胞介导,可见GVHD样T淋巴细胞浸润;临床常见角化过度性扁平苔藓呈疣状或斑块样,亦有泛发性扁平苔藓样反应报道。
图片
皮肤假性淋巴瘤样:浸润局限于红色文身处;特征性皮损呈红色至紫罗兰色、质韧结节或斑块;
湿疹样、银屑病样、接触性荨麻疹、角化棘皮瘤、光敏性、假上皮瘤样增生性、基底细胞癌、硬斑病样等亦可见。
图片
1.2 系统反应模式
纹身激发疾病:荨麻疹、银屑病、扁平苔藓、结节病等;
图片
(结节病样肉芽肿)
现有皮肤病与文身反应:人工荨麻疹、特应性皮肤病变、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同形反应(银屑病)等;
图片
(水疱-大疱性反应)
心理-社会残疾:文身爱好者与反对者间的冲突;部分文身者经历侮辱、壁垒,尤其是文身位于面部、颈部及手部者;
图片
(银屑病样)
2 感染性合并症
文身针所致皮肤屏障受损,使得多种微生物可进入皮肤,尤其是当文身针未消毒或与他人共用时。诸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梭菌属、非典型菌(共生分支杆菌、龟分支杆菌、结核分支杆菌、麻风分支杆菌、嗜血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免疫原支原体、真菌、寄生虫、梅毒螺旋体、病毒(HBV、HCV、HIV、HSV、HPV、传染性软疣病毒等)等感染均有报道。
图片
参考文献
[1] van der Bent, SAS, RW de Winter, A Wolkerstorfer, et al., Red tattoo reactions, a prospective cohort on clinical aspects[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 33(10): e384-e386.DOI: 10.1111/jdv.15677.
[2] Shinohara, MM, Complications of decorative tattoo[J]. Clin Dermatol, 2016. 34(2): 287-92.DOI: 10.1016/j.clindermatol.2015.07.003.
[3] Kluger, N, [Tattoo skin reactions: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algorithm][J]. Ann Dermatol Venereol, 2016. 143(6-7): 436-45.DOI: 10.1016/j.annder.2016.03.023.
[4] Islam, PS, C Chang, C Selmi, et al., Medical Complications of Tattoos: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16. 50(2): 273-86.DOI: 10.1007/s12016-016-8532-0.
[5] Serup, J, KH Carlsen, and M Sepehri, Tattoo complaints and complications: diagnosis and clinical spectrum[J]. Curr Probl Dermatol, 2015. 48: 48-60.DOI: 10.1159/000369645.
[6] Martín-Callizo, C, J Marcoval, and RM Penín, Granulomatous Reactions to Red Tattoo Pigments: A Description of 5 Cases[J]. Actas Dermosifiliogr, 2015. 106(7): 588-90.DOI: 10.1016/j.ad.2014.12.010.
[7] Kaur, RR, W Kirby, and H Maibach, Cutaneous allergic reactions to tattoo ink[J]. J Cosmet Dermatol, 2009. 8(4): 295-300.DOI: 10.1111/j.1473-2165.2009.00469.x.
[8] Mortimer, NJ, TA Chave, and GA Johnston, Red tattoo reactions[J]. Clin Exp Dermatol, 2003. 28(5): 508-10.DOI: 10.1046/j.1365-2230.2003.01358.x.
(本文仅作为科普与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引起重视,有相关临床症状者,建议及时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