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常识——教你看懂凝血五项

 板桥胡同37号 2023-08-28 发布于天津

健康体检·主任医师 杜 哲

凝血功能五项包括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

下图为凝血的主要途径👇

图片

通过凝血五项的检查,能够对人体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做出明确诊断。凝血功能检查在临床上经常应用于有出血疾病的鉴别诊断,如皮肤黏膜大片瘀斑的病人,一般就需要做凝血五项的检查,看是否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皮肤瘀斑。

手术的病人手术之前一般都需要做凝血五项检查,目的就是了解病人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如果凝血功能不正常,在手术时或者术后,就容易发生出血不止的情况,必须纠正凝血功能以后才能给予手术,才能保证手术的安全。

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活性的敏感筛选试验,对于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及相关抑制物的检测和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的筛检、肝素治疗的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术前检查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一般为 26~36 s(仪器法),32~43 s(手工法),与对照血浆比较大于 10 s 以上有意义,使用不同 APTT 试剂的参考区间可有显著差异。

🔥延长:

可见于血友病A、血友病B、肝脏疾病、肠道灭菌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轻型血友病;FXI、FXII缺乏症;血中抗凝物质(凝血因子抑制物、狼疮抗凝物质、华法林或肝素)增多;大量输注库存血等。

🔥缩短:
1)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02、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是在体外通过人工模拟外源性凝血机制检测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常见于凝血试验,该指标反映了血液外源性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主要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性疾病,也可用于肝脏疾病预后及手术前出血风险评估、香豆素类抗凝药的风险评估及维生素K治疗的疗效评估。

正常指标:

一般为11~13秒,超过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延长
先天性凝血因子 Ⅱ、Ⅴ、Ⅶ、Ⅹ 缺乏症;纤维蛋白原(Fg)缺乏(< 0.5 g/L)、无纤维蛋白原(Fg)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Fg)血症;DIC;原发性纤溶亢进;严重的急慢性肝病;阻塞性黄疸;Vit-K 缺乏;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等。
🔥缩短
先天性凝血因子 Ⅴ 增多症、血栓性疾病、DIC 高凝期、口服避孕药等。

【小贴士】

👉因 APTT 对肝素的敏感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疗监测中,但对于低分子肝素的检测,APTT 不敏感;

👉APTT 和 PT 的同时检测是凝血因子缺陷的主要筛查试验。

03、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检查是血液凝血功能的几种检查之一,指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是血浆中的一种酶,它可通过激活共同凝血途径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以形成凝块,若此过程出现问题,会阻止血液正常凝结并导致出血过多。

🔥延长
TT 反映的是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定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所以在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 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时(如肝素治疗,SLE 和肝脏疾病等)可出现延长。
🔥缩短

无临床意义。

04、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FG)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大分子蛋白质,其具有凝血功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由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直接参与凝血过程,故又称为凝血因子Ⅰ。


🔥FIB 增高

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 减少

主要见于 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05、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常用于凝血功能检查。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经过一系列反应交联成网状,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聚合体,是血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机体进行自我调节,启动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纤维蛋白聚合体不断降解,降解过程中形成D-二聚体,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血液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常用于帮助医生排查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血浆 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但需注意,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 D-二聚体升高。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INR 可有效监测使用抗凝药物的效果,例如华法林。INR 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当 INR 值高于 4.0 时,提示血液凝固需要很长时间,这可能引起无法控制的出血,甚至死亡。而 INR 低于 2.0 不能提供有效的抗凝。

健康成年人,INR 值大约 1.0;有静脉血栓的患者 INR 值一般应保持在 2.0~2.5 之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 INR 值一般应保持在 2.0~3.0 之间。

凝血时间CT与出血时间BT

CT 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它与 BT 不同,主要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质增多;

BT 为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其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液凝血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


🔥CT 延长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

2)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 K 缺乏等;

3)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4)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 Ⅷ 或因子 Ⅸ 抗体、DIC 早期肝素治疗时等。

🔥CT 缩短

1)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