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衍道人医案 ![]() 笔者小时候有过两次劫难,以至于在头上留下了两个伤疤。一次是从高台上摔下来,头先着地,当时两眼一黑就晕过去了,农村有烧柴火灶,老人直接用锅底黑刮下来一抹,就止血了,可惜在额头留下了伤疤。 另一次真是难以启齿,是被一匹马踢的,当时还小,笔者抱着马尾巴摇啊摇,当时没事,退后的时候,马一后蹄踢过来,又是额头留一个疤痕。读书时,还觉得不好意思,留着长刘海盖住,后来开悟了,就不管了。 当时,要是有这个方子,就能很快的止血生肌,淡疤了。 这是什么方呢? 就是张锡纯老先生的生肌散。 组成:生黄耆30、天花粉30,乳香9、没药9、银花9、甘草9 此方来自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他在讲解此方时附了个医案: 奉天张某某,年三十余。因受时气之毒,医者不善为之清解,转引毒下行,自脐下皆肿,继又溃烂,睪丸露出,少腹出孔五处,小便时五孔皆出尿。 为疏方︰生黄耆、花粉各一两,乳香、没药、银花、甘草各三钱,煎汤连服二十余剂。溃烂之处,皆生肌排脓出外,结疤而愈,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这个医案是说张某某感受瘟疫之后,用药不对,导致热毒转到下焦,造成肚脐下面红肿,应该是出现了膀胱炎症、继而溃烂,导致小腹这一区域漏了五个洞,小便的时候尿都漏出来了。溃烂继续往下,睾丸炎症,也露出来了。 张老先生就给他用了生肌散这个处方,吃了20多付以后,伤口就结疤长好了,一直都没有用过外用的药。 这个方还可以把药打成细粉,稍微调整如下: 生黄耆120,甘草60,生明乳香45,生明没药45,生杭芍60,天花粉90,丹参45 (若想淡疤可再加沉香30)。 上七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三钱(约10克),日三次。 生肌散在实际使用中还可以配合一些引经药使用,这样组合能将药性发挥到更需要它的地方,比如: 1、伤到腰部,可以加杜仲; 2、背部,加藁本或葛根; 3、肩膀,加威灵仙、桑枝; 4、手臂或手,加桂枝(发炎用姜黄); 5、腿或脚,加牛膝。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张方: 1、黄芪:黄芪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在这个方子中,黄芪的主要作用就是补太阴,因为脾主肌肉,太阴之气充足,就能够快速的生肌长肉,无论是刚刚受伤或者是很久都没长好的伤口、糖尿病足、坏疽、脱疽、皮肤溃烂等等都可以用这个药,根据情况调整剂量,可用30--250克不等。 2、天花粉:这个药在《伤寒论》中又叫瓜蒌根,作用非常广泛,《本经》记载:“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所以在有伤口这一方面,天花粉本身就是伤科用药,它有一种凉润的特性,可以消炎,可以帮助疏通血管。 有一个内伤用药叫复元活血汤,里面也是用天花粉,因为人受伤后经络淤堵,身体里总会有淤热产生,这时用天花粉又疏通又消炎,正为合适。 3、金银花:这个药后代称其为“疮家圣药”,凡是有疔疮疖肿,成脓化脓的,都可以用。还没有成脓的,可以直接消散,已经成脓的可以促进其破溃排出。最关键的是,寒凉消炎的药那么多,只有金银花可以大剂量应用,而不伤正气。临床上根据情况可以用到120-150克。 要是炎症没有那么重,就去掉金银花,换成炒白芍,将黄芪的补性收住,这时治疗的重点就不在消炎,在长肉了。 4、乳香、没药:乳香辛温香窜,行气活血兼能舒筋,通经舒络而止痛;没药是散瘀而活血,消肿定痛。一偏于调气,一偏于活血,两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敛疮生肌之效。 《医方集解》曰:“乳香活血,能去风伸筋,没药能散瘀血,生新血,二药并能消肿止痛,故每相须而行。” 《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曰:“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 5、沉香:《药品化义》曰:“沉香,纯阳而升,体重而沉,味辛走散,气雄横行,故有通天彻地之功,治胸背四肢诸痈及皮肤作痒。……若跌扑损伤,以此佐和血药,能散瘀定痛;……总之,疏通经络,血随气行,痰随气转,凡属痛痒,无不悉愈。” 所以受伤后想要淡疤,就在方中加入沉香。 笔者在临床中遇到此类患者,也是用这张处方,还记得2022年有一个右手溃烂的老妇人,整条手臂都是水泡长脓,当时就用了这个方剂,一副药黄芪用到180克,大约吃了一个月,炎症几乎消净,新肉就长出来了。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