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齐白石(1864-1957)是20世纪中国文人画坛上最有名气、最有创意、最有影响的一位画家。 ![]() 他在将近百年的生命中,特别是在“衰年变法”以后,留下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诗文,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九二二年,齐白石的画经由陈师曾传到日本,并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对其画的收藏风。 文章试图透过一幅从日本返港的齐白石油画,来探究他独特的绘画意境表达方式与其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并对其绘画样式所蕴含的独特含义及其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传承脉络进行分析。 一、图画内容和创作时间这幅画使用了齐氏绘画中经常使用的纵向结构,画面很简单,一片芦苇从右边倾斜出来,下面有两只站在河岸边的两只水鸟,在画的左边,还有一首由上往下的诗句,很好地保持了这幅画的中心。 ![]() 在用笔方面,卢炜采用了草书的笔法,行云流水,笔法老练,气势雄浑。以线上的飞白和墨上的浓与暗,来表现阴阳的向背和前后虚实之间的空间关系。 在河岸边上,有两只水鸟,它们分别是用工整的字体和线条,其中一只是伸长了脖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的景象。用湿笔画出了它们的头部、颈部、背部及尾羽,用淡色的墨汁将它们的肚子涂成了一片,在颜色的变化中,它们呈现出了羽毛的质地和体积。 他用纤细的笔触勾勒出了利爪的锋芒。而另外一头,却是伸长了脖子,身上的黑色,比第一头要浅一些,将它和第一头区别开来。两只鸟喙均以浓墨点染,虽然笔法简单,但能将物体的特点刻画出来,使其栩栩如生。 图的左上角有一位画师的题词,落款为“三百石大富豪”。齐白石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收集了三百多块好的石头,所以被称为“三百石头大富豪”,这是他最喜欢使用的绰号。只可惜,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八年,湘潭战事爆发,那些珍贵的印石,都被军士们抢走了。 ![]() 另外,画作上还有“白石翁”、“木居士”、“萍翁”三个印章,这些印章都是他的作品,齐白石是从《祀三公山碑》中得到灵感的,他的书法风格以刚健为主,力图方正刚健,线条流畅,印章的线条和线条都是干净利落的。 而这三个小印,也和齐氏一生中的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齐白石门下的门规,他的门下叫做“纯芝”,他的家族一般都叫他“阿芝”。之后,齐白石被胡沁园和陈少蕃分别收为弟子,并被两位大师命名为“璜”。在齐老爷府外一公里处,有一处叫做白石店的客栈,因此也被冠以“白石山人”的称号。 “他们称呼我的时候,都省略了'大师’两个字,只称呼我为'齐白石’,而不是'大师’。齐白石在学习绘画以前,是以木匠的身份出生的,之所以被称为“木居士”,是因为他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历。 ![]() 一九○○年,齐白石三十六岁,以320两银子的价格,为一名江西盐商作画《南岳全图》,并在白石店附近盖了一间梅氏祠堂。 在此之前,他一直与妻子儿女、父母、哥哥们生活在一块,直到现在,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一九○六年,梅公祠的租约到期,他在余霞峰下购买了一座简陋的宅院,并购买了二十亩稻田,重新修建,从承典到购地,齐白石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从“借山”到“买山”的过程。 他的新房被称为“寄萍堂”,而他的书斋则被称为“八砚楼”。寄萍堂依山傍海,四周有梅花,芙蓉,果木环绕,风景秀丽。 迁入新居不到一月,就有了长孙秉灵的降生,白石取名“移孙”。街坊们看到他的新房子和孙子,都在恭喜他的“人丁兴旺”,他的心情也变好了,变得安详而满足,这就是“萍翁”之名的由来。 ![]() 二、黑夜,芦荻和流浪尽管寄平堂的日子过得很平静,但是一九一七年,齐白石五十五岁,为了逃避老家的土匪,他还是离开了家人,离开了北方。 他们一开始在郭葆生家里呆了不到十日,就遇上了暴动,一夜之间就吓得魂飞魄散。其后,他跟随郭家人逃至天津,一月后,他回到北京,并在西砖里的法源寺定居下来。 十月,他听到家里的动静已经平息,回到家里,但他的房子已经被洗劫一空。后来战事愈演愈烈,还有人威胁要将他掳走。因此,1919年,齐白石再次返回北京,并且计划在这里安家。 一九一○年到一九二○年,开始是在法元寺,后来是龙泉寺,然后是石镫庵,观音寺,二道栅栏,可以说是居无定所,生活十分艰难。一到晚上,他就会想起父母、妻子和亲友,他们都在遥远的地方,无法相见,他就会彻夜难眠。 ![]() 这时,他的画走的是八大山人的冷逸道,不受北京人喜欢,他的水墨价格只有普通画家的一半,却很少有人去买。 齐白石曾经五次离开故乡,在开阔眼界的时候,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背井离乡的痛苦,因此,他在返回“寄萍堂”之后,曾经下定决心“终老家乡,再也不去远方了”。 可是现在,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四海飘萍,在北京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在这种情况下,《月映芦荻图》上的篆刻和碑刻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矛盾,恰恰反映了当时艺术家们的真实心态。 齐白石每天都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被困在了草丛里的虫子。在诗歌中,芦荻与乡愁联系在一起:芦苇声凄凄,京华曾经盼到书生来。一日看家来,手执合刀怕断。 ![]() 芦苇摇曳,让他在这四年里过得提心吊胆,提心吊胆。对着月光,看着那凄凉的北风,看着那漫天飞舞的飞禽,看着自己的故乡,自己又不能回家,只好“劳兹日月,苦奔”,四海为家。画面中的黑夜,更加忧伤的心情,似乎是他那不眠之夜的重现。 至于上面的“白石翁”、“木居士”、“萍翁”等印章,则与他早期的故乡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游荡半生,终得一处安宁之地”这四个字,对他来说,更是有着特别的含义。回想起过去的农庄岁月,让疲惫的心情变得更苦。 三、文风的转变和对他的赏识然而,在北京期间,与陈师曾的邂逅,却成了齐白石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对《月映芦荻图》的艺术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师曾(一八七七年-一九二三年)以其工于工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而闻名于北京。他在琉璃厂以南的一家纸店里看到了齐白石的印迹,于是去了齐白石所住的法元庙,与他交谈之后,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齐白石把他画的《借山图》拿给陈师曾看。 ![]() 齐白石前期的绘画风格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追求“形似”,这一特征在许多前期的人物绘画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这一特征上,也表现出了花鸟的特征。 例如,现在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一幅《梅花天竺白头翁》,就是一八九三年齐白石所写,这幅画表现了他早期的创作状态,与他的《月映芦荻图》截然不同。 二是从石涛(1642年-1707)和八大山人那里学到的那种清高淡雅的画风,虽然在湘潭这个以传统美学文化为主的地方还有一些观众,但是在北京画界已经没有了那种清高淡雅的画风。正因为如此,哪怕他刚刚来到北京,依旧没人搭理他。 齐白石曾说:“我五十年后作,清丽若雪,避乡入京,少有人知。”一位朋友,陈师,曾经劝勉他改,他相信了,便放弃了。从那以后,他又向吴昌硕等名家的大写意画学习,开创了自己的“红花墨叶”流派,一扫而光,独树一帜。 ![]() 从1919到1928年,齐白石进行了长达10年的“衰年变法”。《月映芦荻图》是1925年创作的,它正好是这个时代的转折,因此在画风上也就具备了这个时代的代表性。在变革以前,齐白石走的是八大山人一脉的花鸟画,形体朴实,笔力豪迈。 比如他的《芙蓉八哥》,创作于一九一七年,八哥的风格和八大很像,但他的用字和颜色都很简单,一目了然。 这一副《月映芦荻图》,用的是一种简洁的笔触,一片片纤细的树叶,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墨汁的浓淡变化,让这副画看起来充满了活力。到了80高龄,《芦塘鸭戏图》已是一幅较为成熟的作品,它的墨迹充满了动态,充满了力量,显示了作者对墨趣的追寻。 这一幅《月映芦荻图》就体现了,他从模仿前人到创造自己的创作方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变化。 ![]() 可是,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又怎么会被主流绘画界所接受呢?齐白石在绘画发展史上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呢?这些都有待于对齐氏与主流绘画的联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与当时北京绘画界的领军人物陈师的褒扬是分不开的。 齐白石受陈师曾之邀,参与过许多文人和艺术家的聚会,例如1922年在罗园举办的“庚寅洛苑聚会”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期间,许多著名画家齐聚一堂,共同创作了许多作品。齐白石还和金城,孙诵昭一起创作了许多作品,形成了一个极为壮观的景象。 除了这次的聚会,陈师曾还和齐白石有过多次的合作,齐白石的画也经常被发表在《湖社月刊》上。而能发表在这份杂志上的,除了古代文人和极少数的日本朋友外,大部分都是湖社画会的成员,而齐白石能得到这样的荣誉,说明他已经逐渐进入了主流画界。 ![]() 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认识陈师曾。这幅画卷外面的贴纸上,有轻微破损的文字,依稀可以看出是一幅“支那印富所书”,说明这幅画卷曾经被日本一位藏家所珍藏。 可是,齐白石一辈子都没有到过日本,他的作品怎么会流传到日本去呢?有什么可能的方法?那么,为什么日本有人会把齐白石的作品作为收藏品?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呢? 四、远传至日本:一幅画的流传过程尽管齐白石从1919年就已经着手改革,但是直到1922年,他的艺术才真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九二二年,陈师受日本著名艺术家荒木十野(1872-1944)、渡边晨亩(渡边晨亩)的邀请,同湖社会画会主席金城一起,带著他的画作,在东京举行的「中日美术联展」上展出了九幅齐白石的山水画。 在这次展览中,齐白石的画作被一抢而光,这件事在日本闹得沸沸扬扬。在齐白石的自我介绍中,他说:“一张图就能拍到100块钱,两英尺高的风景能拍到250块钱的白银。” ![]() 一九二五年,一般北京公民每个月的工资是15至20美元,有些名人甚至能拿到300至500美元。一九二二年,齐白石一幅画的价格是250美元,差不多是一个明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一年的工资。 这幅画的价格,当真是不菲。在这个展览上,法国人从东京挑选出陈师曾、齐白石两位画家的绘画。并将他们二人的绘画及人生经历,编成影片,送到东京美院展出,日本人也希望借此了解他们二人的创作。 从那以后,就有不少老外慕名来买齐白石的作品,还有琉璃厂的古玩商人,以及一些附庸风流的文人,也都慕名而来,想要得到他的作品。齐白石的卖画业也日渐繁荣,他感激陈师曾对他的赏识,说:“多亏了师曾对我的提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陈师是齐白石在日本早期创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位人物,但他在1923年去世。齐白石之后的画作在日本的流传与流传,是日本藏家、商人、官员等与他有联系的收藏家买藏,并在日本展出。 ![]() 一九二○年春天,佐藤泛爱曾随日本高官大西齐到石镫拜会齐白石,并得到两人的一副画,成为和齐白石有联系的第一位日本人。 自那以后,佐藤与齐常一直保持着联系。第二年,佐藤来求他作画,齐白石便在他的指导下,临摹了八位大师的作品——《高枝栖鸟图》。 佐藤记道:“不管是诗歌还是绘画,都充满了嘲弄和感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由于当时流落北京,生活困顿,齐白石内心的愤怒和悲伤,大部分都表现在了他的绘画上。 这一副《月映芦荻图》就是这样的画法。桥川时雄(一八九四年-1982年)经陈师曾引荐,与齐白石相识。他曾数次访问过齐白石,并于一九二五年在北京的《顺天时报》上刊登了《乙丑岁朝始书题菊画》的七个字,为齐白石的菊花作了颂扬。 ![]() 他和齐的感情很好,那一年,齐白石带着一根火腿肠,拜访了桥川和他的新夫人淑子。一九二七年的新年,由于牙疼,齐白石不能外出,他又写了《落齿》一诗寄桥川,以祝新年快乐。 须磨弥吉郎(1892-1970)是齐白石在日本的主要收藏者,1927年到北京工作,从1928年起,通过古玩行、文物中介和齐白石自己的渠道,购买和收藏了70多幅画作,主要是花鸟画。他极力推崇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并称其为“东方的塞山那”。 一九六○年三月一日到六日,他在日本桥白小屋举行了《须摩所藏齐白石画集》,并发行了有关画集,为齐白石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齐白石在与日本人士的交流中,其创作流传到日本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而且,展出是他艺术创作的一个主要渠道。一九二八年,《月映芦荻图》作成三年后,齐白石先生在北京的日本会馆举行个人画展,当时须磨弥吉郎先生也在场。一九二九年中日两国当代美术大展上,齐白石的画作亦被收录其中。 ![]() 新中国建立后,古玩公司组织了一次“中国艺术进口与进口博览会”。并于六十年代由日本雪江堂先生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许可,在日本进行了一次巡展,这是齐白石画在日本市场上最大、最有影响的一次。 本文对《月映芦荻图》在日本的传播途径进行了整理,从而为《月映芦荻图》在日本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大致的线索,并对齐白石在改革期间与日本的联系做了一个清晰的说明。齐白石是在北京推行“衰年变法”以后,由陈师曾引荐而进入日本画界的。 此后,他在这一阶段的笔法与文体上,成为日人最为赞赏的一位。“任何一个到北京来的日本画家,都会为能得到齐氏先生的一张字画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 齐白石的画,经由日本官员、学者和商人,以及各种画展,不断被引进日本,在二三十年代,也是日本收藏家们最喜欢的一幅画。 五、结论虽然这副画没有题写名字,但从画上的题写和齐白石的手写字迹来看,这副画被称为《月映芦荻图》,创作于1925年。 齐白石这时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还没有在北京站稳脚跟,他所作的那些鸟无栖,萧瑟之感,都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反映。 而盖有“萍翁”印章的印章,更令人联想起他曾经在湘潭那座已经被掠夺得一干二净的“安平殿”,这里曾经是他最向往的田园风光。诗,书,画,印相互融合,相互映射,勾勒了艺术家在北京的经历和心情。这幅作品是齐白石“衰年变革”时期的作品,其艺术形式已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 在此期间,齐白石在陈大师曾揄扬的指点下,开创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使他的《月映芦荻图》变得更加灵动,笔墨也更加浓郁,因此,他的作品,也就有了较高的美学价值。 陈师曾是齐白石的恩人,他不但把齐白石介绍到北京的主要画家,还把他介绍到日本。使他的作品更加畅销,甚至在日本也出现了一股“买”、“收藏”和“学”的风气,这是齐白石在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由于日本政商文人与画师之间的联系,加上中日两次画展的介绍,使得《月映芦荻图》等花鸟画有了进入日本的通道与方法。 ![]() 参考文献 1.《月映芦荻图》 2.《高枝栖鸟图》 3.《落齿》 4.《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