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现代视角,改编百年前的澳洲华人“宅斗”剧:百年间,澳洲华人女性的地位之变 | 歪脑 WHYNOT

 吕杨鹏 2023-08-28 发布于上海

对话的内容,还要先从《多妻毒》这本小说讲起。麦考瑞大学的华人历史学者郭美芬(mei-fen kuo)在翻阅20世纪华人创办的报纸之一《警东新报》(The Chinese Times)时,意外发现了这部在报纸专栏连载的小说。

该小说的作者黄树屏是《警东新报》的编辑,小说在1909年到1910年间连载,讲的是在19世纪50年代,来自广东的黄尚康因沉迷鸦片而家徒四壁,妻子马氏的表亲刚从澳大利亚的“淘金热”中发财,回家省亲,马氏便鼓励黄尚康也到澳大利亚淘金,夫妻二人至此分隔两国,而黄尚康也在“淘金热”中,逐渐功成利就,却忘记了在家乡苦等自己的结发妻子,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娶了更为年轻的昭喜。与晚清时期的传统女性不同,昭喜在澳大利亚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后,决心摆脱夫权家庭传统,而黄尚康一家在一夫多妻制的桎梏与纷争中,逐渐埋下悲剧的种子。

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历史学者眼中,这部小说是无价之宝:无论是对晚清时期来澳大利亚淘金的华人移民的路线记录,还是对他们的生活与社交方式的描写,都与华人历史研究中显示的证据一致,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他们一探百年前华人社会的一面镜子;他们甚至惊喜地发现,这部小说还提到了在上世纪灭绝的塔斯曼尼亚老虎,而这一细节为这部小说的历史价值增添了一笔。

小说的作者黄树屏 ( 维基百科 / Unknown photography studio )

除了小说,小说的作者黄树屏的来历也让历史学家们兴奋不已:经西悉尼大学华人历史学者迈克尔·威廉姆斯教授追溯,黄树屏不仅是《警东新报》的编辑,他还是中国国民党悉尼分部的重要成员,曾在1924年返回中国,代表大洋洲分部参加中国国民党会议,并随后担任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多项要职。黄树屏在上世纪30年代时销声匿迹,但根据威廉姆斯教授的考究,他曾与毛泽东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上。

而《多妻毒》便是黄树屏在收到西方民主与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下,对晚清封建社会追捧的“一夫多妻制”的谴责。2019年,位于墨尔本的翻译家林雍坣(Ely Finch)将这部文言文小说翻译成英文,又与历史学家一同为这部小说添加历史解释备注后,小说向大众问世。在小说发布会上,黄树屏在悉尼与墨尔本的后代也来到了现场,见证曾祖父的作品在现代澳大利亚社会重新面世的一刻。

在今年五月到七月,这部小说又被两位年轻亚裔女性导演与编剧改编成舞台剧,先后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与悉尼巡演。舞台剧的华裔导演Courtney Stewart今年34岁,是布里斯班历史悠久的 La Boite剧场的新任艺术总监;编剧Anchuli Felicia King是活跃于纽约和澳洲舞台剧的泰裔作家,她早前的两部作品《白珍珠(White Pearl)》与《金盾工程(goldenshield)》均以描写“大女主”式主角而闻名,以她也凭借的女性与亚裔视角,与Courtney一同成为澳大利亚戏剧圈的新世代领军人物。两位亚裔女性作者,是如何改编这部百年前谴责一夫多妻制、鼓励女性独立的小说?弹指百年间,澳大利亚华人女性的地位,有着剧烈的的变与不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