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用药法论

 崇善堂羅啟旭 2023-08-28 发布于广东

用药之难,非顺用之难,逆用之难也;非逆用之难,逆用而与病情恰当之难也。今之医师,知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通治塞,以塞治通;热者热之无遗,寒者寒之无遗而已矣。

独不闻诸经曰: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热用,热因寒用,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则又何以说也?盖塞因塞用者,若脾虚作胀,治以参术,脾得补而胀自消也。

通因通用者,若伤寒夹热下利,或中有燥屎,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乃安;滞下不休,用芍药汤通之而愈也。

寒因热用者,药本寒也,而反佐之以热;热因寒用者,药本热也,而反佐之以寒。俾无拒格之患,所谓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者,如寒病宜投热药,热病宜投寒药,仅使中病而已,勿过用焉,过用则反为药伤矣。  

如前诸法,非通达者,乌足以语此?故曰: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此长桑、卢扁能斡旋造化之偏,而嘘其枯萎;仲景、东垣诸君子之方,所向神奇,为世司命,岂偶然也者?彼庸夫俗子,心不存救济之思,目不阅轩岐之典,规尺寸之利以自肥,因而伤残于世比比也。嗟乎!安得读万卷夹灵奇者,与之商医事哉! 

尝论学者,不极天人之奥,不窥性命之元,辄开口言医,何怪乎其以人为试乎?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始犹疗病,继则疗药,疗药之不能,而病尚可问哉?请以四时之气为喻。

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

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夫元气不足者,须以甘温之剂补之,如阳春一至,生机勃勃也。元气不足而至于过极者,所谓大虚必夹寒,须以辛热之剂补之,如时际炎蒸,生气畅遂也。

热气有余者,须以甘凉之剂清之,如凉秋一至,溽燔如失也。邪气盛满而至于过极者,所谓高者抑之,须以苦寒之剂泻之,如时值隆冬,阳气潜藏也。

故凡温热之剂,均为补虚;凉寒之剂,均为泻实。大抵元气既虚,但有秋冬肃杀之气,独少春夏生长之机,然虚则不免于热,医者但见有热,便以凉寒之剂投之,是病方肃杀,而医复肃杀之矣!其能久乎?此无他,未察于虚实之故耳。

独不闻丹溪有云:实火可泻,芩连之属;虚火可补,参芪之属。但知有火而不分虚实,投治一差,何异于入井之人,而又下之石乎?丹溪主于补阴者也,而犹以参芪补虚人之火,人亦可以断然无疑矣。  

今天下喜用寒凉,畏投温热,其故有二:一者守丹溪阳常有余之说,河间有热无寒之论耳。致《求正录》云:刘、朱之言不息,则轩、岐之泽不彰,诚斯道之大魔,亦生民之厄运也。其言未免过激,然补偏救弊,为后学顶门下针,良有深心也。一者以寒凉之剂,即有差误,人多未觉,如阴柔小人,在朝廷之上,国祚已移,犹善弥缝。温热之剂,稍有不当,其非易见,如阳明君子,苟有过,则人皆见之。致近代有激之言曰:吾为俗医计,与其用寒凉而误,彼此不知,杀人必多;不如用温热而误,彼此具见,尚可改图。斯言虽近于谩骂,实则照妖之明鉴也。  

余考之《内经》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言阳密则阴亦固,而所重在阳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言天之运,人之命,俱以阳为本也。《仙经》云:阴气一分不尽则不仙,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岂非阳主生,阴主死欤?伏羲作《易》,首制一画,此元气之祖也。文王衍《易》六十四卦,皆以阳喻君子,阴喻小人,此言阳之德也。乾之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此言阳为发育之首也。坤之初六曰:履霜坚冰至。此言阴长宜忧也。自古圣人,莫不喜阳而恶阴,今天下用药者反是,是欲使秋冬作生长之令,春夏为肃杀之时乎?则亦不思夫天人之故也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