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学习罗马军团,为何只莫里斯军改成功,开创欧洲近代陆军之路

 冷兵器研究所 2023-08-28 发布于浙江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5200,阅读时间:约14分钟

编者按:莫里斯军事改革是16世纪尼德兰莫里斯亲王推动的一次军事改革。从1589年开始,莫里斯同他的堂兄——那骚伯爵威廉·路易一同,对尼德兰军队的行政管理、战术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人评价莫里斯军改“重新在欧洲复活了职业军队”,他因此被认为是近代欧洲职业化军队的鼻祖。本文就来说说莫里斯亲王是如何进行军改并开启欧洲军事制霸全球之路的。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欧洲步兵战术的文艺复兴:两本古罗马兵书,让荷兰莫里斯横队淘汰西班牙方阵》中说的那样,莫里斯和他的堂兄都是古罗马的忠实拥趸,对《战术》《军事论》等论述古罗马军制的书籍推崇备至,因此莫里斯军改在建军思想上屡屡效仿罗马军团,这也是他能成功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在当时,莫里斯并非第一个意识到古罗马军制对步兵复兴的重要意义。早在莫里斯出生前的一个多世纪,另一名改革者马基雅维利就已经在意大利地区尝试复兴古罗马军制,准确的说,是复活古罗马的公民兵制度。
1506年,这位后来因为《君主论》而毁誉参半的政治家,终于说服佛罗伦萨共和国组建一支由民兵组建的部队,这支被他寄予厚望的部队曾一度膨胀至近2万人,用于替代在他眼中不值得依靠的雇佣军们。
1512年曾遭共和国当局驱逐的美第奇家族(就是后来在文艺复兴期间曾资助无数艺术家的美第奇家族),在西班牙人的帮助下重新归来,为防御普拉托城外的西班牙军队,共和国政府派遣了1.2万民兵驻防该城,当时的西班牙军队人数在8千左右,又处于补给不足的虚弱时刻
但即使是这样,当西班牙人用仅有的一门攻城炮在普拉托城墙上轰开了一个宽度不足4米的小口后,城内的民兵士气就旋即崩溃,士兵们四散逃亡,西班牙军队几乎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不到半个小时,普拉托城就失守了。这场虎头蛇尾的围城战也宣告着马基雅维利推行的民兵军制的彻底失败,曾遭驱逐的美第奇家族也随即复辟。

马基雅维利在此后被下狱,出狱后开始著书,《君主论》就是在其下野后编著的。但即使遭遇如此重大的打击,他依旧态度鲜明的支持民兵军制或者说公民兵军制。
在《君主论》第十二章“军队的种类和雇佣军”中,马基雅维利态度极为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对于雇佣军的不屑一顾,他认为正是因为意大利诸城几乎全部依靠雇佣兵来保护自己,这才导致整个半岛“被查理所侵扰,被路易所劫掠,被裴迪南德所蹂厢,被瑞士人所侮辱,人们不可能期待有更好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查理”指法王查理八世,于1494—1496年侵入意大利;“路易”指法王路易十二,曾占领米兰;“费迪南德”指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二世;“瑞士人”曾帮助法国人进攻米兰。
在他看来,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与雇佣兵的不确定性有关。雇佣兵的首鼠两端导致其不可能成为可靠的战力,在面对强敌的威胁和利益的诱惑下,雇佣兵极有可能会背叛雇主。这是他一再强调和和重视公民兵的原因。

然而,客观的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军队体制在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职业属性的日渐增加,在这趋势中,“雇佣兵”性质的部队并非是所有政权避之不及的毒药。事实上,在《君主论》刊发之时,意大利地区已经有了遵从政府文官监督和契约制约的雇佣兵团。
另外,马基雅维利将军队简单分为公民兵和雇佣兵,但一些国家的军制并不能简单的划分,如查理七世统治时期,法兰西王室创立的敕令骑士就是一支兼具公民兵和雇佣兵性质的常备军部队。
莫里斯军改时,尼德兰的外部环境同样恶劣,军事强国西班牙将尼德兰视为禁脔,彼时低地地区南部已被西班牙所占领,尼德兰只能困守少数坚城,耗到西班牙撤军。在这种局面下,莫里斯依旧坚持使用雇佣兵充当陆军主力,而本国的人力资源则以维持其海上贸易和补充海军为主。
根据《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说法,莫里斯的军队由是19个法国连队、6个德国连队、16个沃伦连队、8个弗里斯兰连队、35个英国连队和29个苏格兰连队组成。

客观的来讲,这样一种多民族混合的部队,又没有一支强有力本族军队震慑,的确很难保证其忠诚。但就是这样一支在常识上难以控制的军队,却构成了尼德兰陆军。这是因为,尼德兰政府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和杜绝了同时期欧洲国家最容易犯也最习以为常的错误:欠饷。
当时的欧洲国家最惯常的做法是沿用法兰西人和意大利人的兵员体制,即保持一支小规模常备正规军,战时则通过军事承包商——如拥有250到300名士兵的上尉连长或拥有10到12个连队的上校团长——来扩充兵力,后者往往也会在接到订单后开始联系麾下的连队拥有者们,其运行方式有点像如今的外包。
由于当时的各国普遍没有成熟的行政体系来储备资金,因此军事承包商们往往会只要求雇主提供一笔定金用于维持部队的基本所需,这就给了当时各国操作的机会。
在一些将领看来,雇佣士兵既可以扩充军队,又能节约本国人力资源,同时又减少了对手潜在的兵源。就如法国人说的:“一个德意志人到我们军队参军,相当于三个士兵的作用,首先他省去了我们一个法兰西人的名额,同时他还相当于从敌人部队争取了一个人,最后他还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一名士兵”。
出于类似的考虑,各国在当时都有意无意的扩大自己雇佣兵的人数,以至于到最后其规模往往超过了其财政所能支持的上限,最善于此道的便是西班牙人。1572年的例子就相当典型,1572年4月1日,西班牙为击败尼德兰开始大规模招募雇佣军,彼时西班牙只有1.3万常备军服役,而到了8月31日,这支部队就吹气球似的膨胀至6.7万。
这种快速提升军力的诱惑让当时的欧洲各国都走上了这条扩军之路,他们的算盘打得很清楚,由于前期只需要支付军事承包商们一定的预付款,如果战争失败了,那么无论佣兵们是战死还是被俘,抑或逃亡,他们都不需要再支付军饷,而如果自己是胜利方,就只需要将成本转嫁给败者。
但佣兵们也并不是傻子,经历或者听说过几次这种缺德买卖后,佣兵们也开始懂得如何面对这些想要白嫖自己卖命钱的政客。大多数时候,他们会选出代表与执政者谈判,如果政府拒不发薪就不再执行军事任务。
更有甚者则会直接诉诸武力。像前面的西班牙,就深受其害。最严重的一次士兵暴动导致安特卫普城遭到洗劫,这是当时西欧地区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除此以外,还有近六千平民丧生于此次兵祸之中。
佣兵与雇主的博弈并未停止,许多时候,政府会习惯性的拖欠部分军饷,以防佣兵们在战斗开始前开小差逃跑,有人甚至认为“不时的让士兵们缺钱花是件好事,这可以让他们更听话,更有盼头”。
到后来,这种欠饷行为几乎成了常态,就连一些军营的作战条例都会有理所当然的要求士兵们在军饷拖欠时要坚持服役。官方的套路还不止于此,在当时,为了节约资金,各国习惯于在秋季战事结束后迅速解散雇佣兵军队,第二年春天再继续招募。客观来讲,这些“妙招”虽然有利于减少佣金消耗,但这也导致佣兵们没有办法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不仅个人的技战术水平得不到提高,军队也很难由此形成凝聚力。
与西班牙等国家不同,莫里斯军改后,对于士兵们的军饷发放一直极为重视,客观来讲,这并非莫里斯本人有什么道德洁癖,而是因为在他的构想中,他所要建立的部队,要有着较高的凝聚力和训练度,如此一来才能执行他所创设的荷兰方阵战术——莫里斯横队。

当时步兵已经成为西欧各国军队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军事力量。如瑞士长枪兵、德意志国土佣仆(朗斯科纳长枪兵)以及后来居上的西班牙长枪兵,都是其中翘楚。但他们“之所以在激战中势不可挡,既是因为长期养成的维持阵型的习惯,也是因为在胜利中铸就的相互信任”。
相比之下,甫一建立就要面对西班牙这种强敌的尼德兰军队显然就没有这些可以依靠的优势。不过,十六世纪末开始,各国军队作战时火枪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长矛兵也由原先的主角转为辅助和保护火枪兵的配角。
西班牙大方阵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早期的西班牙大方阵更加注重发挥长矛兵的威力,为了抵抗重骑兵,也为了面对可能的方阵对戳,其长矛步兵的数量大概能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三(实际配置时大多为三分之二)。

然而,当远程火力的威胁变得愈发棘手后,这样厚重的长矛方阵就有些大而无当了,处于长矛方阵内部的长矛手们往往无需参与厮杀,只需要“在队列中斜抱着长矛紧紧地靠着前面的人”,这种无所事事无疑是对于兵力的极大浪费。
相比于动辄一两千的西班牙大方阵,莫里斯横队的编队更加袖珍,它的长矛兵排布为50乘5的小方阵,两翼则各配置3个40人编制的滑膛枪排,在小阵外部还有60人的滑膛枪散兵。整个横阵的人数约为五百人,而阵型的宽度则为二百五十米。
可以看出来,莫里斯横队的火枪兵比例明显上升,而由于采用西班牙式(也有人认为其灵感来源于史学家埃利安对罗马标枪手的描述)的反向行进射击术,横队火枪兵能够投射连绵不绝的火力网。不过,新阵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各横阵士兵在作战时往往会排列成棋盘式布局,彼此间可以提供支持,火枪兵在遭到骑兵威胁时也能依靠长矛手保护,而前排横阵受到攻击后,其身后两翼的横阵同样能用火枪支援自己。
但就像古罗马时期的棋盘式军阵一样,这需要各单元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各单元士兵本身有着较强的军纪和训练作为基础,这种军纪和训练让后排横阵理解自己必须对被攻击部队进行支援,同时这也让被支援者愿意相信后排的同僚会对自己进行支援。
无论是军纪还是训练,都是一支经常性被解散的队伍难以拥有的奢侈品,换言之,只有一支常备军部队,才能在长年累月的操练中获得这些优势。

如今互联网上经常有人调侃说宇宙的尽头是考编,而在当时,各国雇佣兵们同样期望自己能够被招入尼德兰军队,毕竟除了工资高以外,和将拖欠军饷当成基操的欧洲各国相比,从不拖欠工资的尼德兰实在是太过难得。
其升迁可能更是让佣兵们眼热,按照《骑兵战的艺术》的说法,一支德意志雇佣兵国土佣仆连队的士兵人数多在300到400之间,而尼德兰的连队编制人数往往不足一百,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支连队还拥有包括掌旗官、队长、副队长在内将近30名军官或基层指挥人员(如鼓手和传令兵)。
如此高密度的军官配置,既能激起士兵们对于立功升迁的渴望,同时,也让莫里斯横队这一军事单元的指挥系统变得更加灵敏。
较为靠谱的待遇优势还带来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处,当时的尼德兰军人可能是欧洲唯一一支愿意尽力修建野战工事的部队,据说在斯滕韦克围城战期间,前文提到的威廉·路易指挥尼德兰军队就是采用挖掘堑壕、地道的方式,一点点瓦解了守军的防御。
和莫里斯的军队相比,佛罗伦萨的公民兵或者说民兵部队就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但这也不应该太过苛责马基雅维利。
和身份煊赫的莫里斯不同,马基雅维利即使是在主导公民兵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他的职位也仅仅“十人委员会”秘书,和古罗马共和制时期威权足以匹敌执政官和独裁官的十人委员会不同,这个所谓的“十人委员会”是当时佛罗伦萨共和国用于负责外交、军事的部门。它的上面还有一个名叫执政团(Signoria)的行政机关。

如此一来,马基雅维利所能做的革新其实相当有限,事实上,即使是当时的共和国首脑——终身旗手索代里尼,其权利也被诸如80人委员会、9人委员会、8人委员会以及10人委员会所分割,更奇葩的是,这些委员会本身又是由不同利益团体所组成,互相之间的利益倾轧更导致委员会的人员构成极不稳定。而马基雅维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启动的改革。
这些先天不足导致公民兵制改革举步维艰。和佣兵们一样,共和国的公民兵同样以连队为基本单位,但其指挥官几乎没有处置士兵的权利,由于权威丧失,士兵们甚至直接不参加操练
更为吊轨的是,这样一支人数足有两万的军事力量,竟然没有人为其配备足够的基层军官。或者说,并非没有基层军官,但由于连长不受重视,其属官如掌旗官、军士都是由当地直接指派,甚至并不负责军务。

一群缺乏或者说几乎没有经受过军事训练的民兵来到充斥着硝烟和炮火的战场上会怎样?普拉托城围城战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就因初临战场而畏惧的民兵们,只敢藏在射垛之后生怕被冷枪夺去性命,而原本就没有什么威望的军官们虽然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但却因为平素就缺乏威望,更笨指挥不动这些瑟缩的鼹鼠
而等到一枚足够幸运的炮弹将城墙打出一个口子后,恐惧和惊叫开始蔓延开来,许多根本没见到前线情况的士兵在本能的驱动下逃离了战场,将普拉托城留给了已经在围城消耗中饥饿了许久的侵略者……
莫里斯军事改革为当时的欧洲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这也成了当时人们质疑公民兵的依据,就像《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说的那样:“在所有不利于义务兵军队的证据中,最重要的是荷兰的经验:拿骚的莫里斯进行的伟大改革,在贯彻时依靠的是(当时的人们相信这些改革只能依靠)一支定期发饷的雇佣军”。
参考文献:
1、吴鑫《莫里斯军事改革述论》
2、《战争艺术史》
3、《君主论》
4、《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