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漫谈一一关于花鸟、山水画

 涤砚堂 2023-08-28 发布于江西

关于人物画、

山水画 

图片

以下为文字整理。

●关于人物画山水画》

讲座之一《中国画漫谈

就好”十八个群所作的

画家葛涛老师对“高兴

肯定,特邀著名学者书

经过曾翔先生的同意和 

图片

这是海派大家程十发的鱼。为什么它的线如此的有味道,就是因为它安置在位置上,实的一定要碰虚的,强的要碰弱的,你看这个鱼鳍,这个鱼鳃周围的鱼鳍是淡的,后背上的鳍是重的、以此类推,这个肚子是一笔重墨画的,但是后背完全是些淡墨点。实际上就是造虚,这鱼是一条强横线。几条小鱼造成几个短促的竖线,实际上和落款十发也形成的一条斜线去破这条横线,画面构成非常的美。
为什么齐白石的画毕加索能看懂?实际上对中国画的认识不仅仅是要从画面的笔墨玩味,还要有对构成认识。构成是绘画中很重要的一环。但当下的无数的评论家最蔑视的就是构成。我们看问题要站在美术史的高度去看,凡是历代有突破的人,他往往不是在笔墨突破,为什么?古人的笔墨没有不好的。就跟我们现代人的笔墨很少有特别好的,因为时代不一样,人家天天拿着毛笔玩,我们在玩什么?我们在玩电脑,玩手机!怎么能和古人去比笔墨?但是,你懂了笔墨的安置关系之后,你是可以和古人探讨的,为什么?因为你就有了入门的钥匙。所以说,历代中国画有突破的人,尤其是在近现代有突破的人,无一不是在构成上突破,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构图,或者说六法中讲的经营位置。

图片

八大山人的鱼。八大山人可以说是一个会构成的高手中的高手。在中国美术史上,如果说能站立在世界美术之林上的构成大师,除了八大,应该不会说第二个。八大山人天纵奇才,为什么?他是一个标准的中国人的思维。八大山人不会造型?他画的东西形象非常准确,但是你说他会造型,他对相外的相理解的特别深刻。你看这条鱼像鱼吗?其实叫我看,就是画了一个茄子。叫你一看就想笑,为什么他像个茄子,或者像个黄瓜蔫黄瓜,为什么?这就叫迁想妙得。我们每天都在读六法,其实六法包含了中国画所有的对我们的要求,但是我们不懂。这条鱼张着嘴是二,尾巴就变成了一。这个尾巴,这个头一出来,刚才说了,人生十指长短不一,必影射宇宙万物,它影射了什么?他就影射到了八大山人画这几个字,叫你看我告诉你是哪个伟大的人画的,就是我八大山人。你看他后背上有一个尖尖的鱼鳍,但是在底下画了两个小小的鳍。你看上面那根儿线很光滑,你再看肚子上的线断断断。你看到了尾巴那附近的线实了,但是,上面儿那部分尾巴的线是用淡墨画。无比的精准,什么是大师?为什么学八大的都出来了?谁学过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全部都出来了,因为他的画品味立意太高了,是近现代的花鸟画的最高峰。现在大家都在说自己懂黄宾虹,或者说自己懂八大山人,结果一问,他根本就没画过画,或者说我就是个搞文字的,那怎么可能懂他?你只能从亡国、愤怒,甚至是翻白眼儿。是,绘画是要有情绪,但是那些东西,在他的画上很少看到,八大山人在画这条鱼之前,他一定是很高兴,很悠然自得的。是在这个状态下画的这条鱼。他绝对没有想到,这该死的清兵,可气死我了,绝对没有,为什么?你看这条鱼,他就是他内心的写照,就像这一条鱼一样自由自在的游戏在人间,这就叫人间清醒,但是我们都不清醒。

图片

潘天寿先生的构成关系,就象一条大汉,长枪大戟,直来直去。他的画横竖线的构成比较多。学八大山人、把八大山人的圆弧给改成了横竖线,所以我说近现代的学八大山人的人都学出来了。

图片

图片

吴冠中先生的画里头,是充满了对自然中美的探寻。他的对比方法,观察自然的方式很特别,很多人说他画的不是中国画,那你用中国画的笔墨去学习它不行吗?可以学一些他的思维,把他用中国话的语言表现成我自己的东西不就行了吗

图片

潘天寿画的竹叶是大家画的东西,他画的狠,拙,朴!当然这幅是指头画,特有一种金石的气息在里面,为了区分每个竹叶,他用了各种方法。有用淡墨,再在里面勒一下。有用枯笔再找一下,有用墨在竹子尖上再画一点。它是根据各种关系去画,所以他的竹子就又高级了一点。

图片

花鸟画出现两只鸟怎么办?出现两只鸟就和两个人物等同。这两只鸟,一个低着头呈横线,一个昂着头呈竖线。鸟嘴鸟眼处理方法儿都是相反相成,包括那个鸟尾巴,黑尾巴是重墨是一个单纯的,另一个鸟尾巴就是淡墨并且分开。每个鸟腿它有什么不同,每一个大师他看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就是贯穿在我们中华文化脉络中的,我们中国的本土哲学,就是道家思想。实际上到后来,形成了儒释道合一的这个思想,那么我觉得在画画之前,我们是儒家,中正平和。在画画的过程中,变成道家,就是矛盾中求统一。我们在境界上可以追求佛家,就是像外的像、形外的形,这个不是相互抵触,它其实是统一的。

图片

吃饭睡觉,为什么要写吃饭睡觉?就是平常人做的事。朱新建画了一个碗,这边画了一把菜,不管是油菜还是青菜,它的意图很明显,这个碗,是用很多线条画成的,有的线条聚集,有的线条分离,都形成对比融合关系。然后,就这把菜也是,它上边有分离的地方,它下边就聚合,你看它这线玩的非常好。那么为什么这么画?这个碗呈横线,这个菜呈竖线,这个碗上有的语言符号,这个菜上都有。这就是我们讲的形象和形象之间一定要发生关系,这个关系,都是高级绘画的关系。(以上是花鸟部分)

图片

图片

这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那《溪山行旅图》我们究竟要学习什么东西?《溪山行旅图》它是宋人范宽的一张可以说是代表作,也可以说是唯一鉴定为范宽真迹的一张画。有很多范宽留下来的画,有各种存疑、争议,但这张画好像没有存疑争议。这张画它创造了一种构成方法,现在很多人大骂构成,其实人家宋人的构成就很完备了,这种构成方法叫众星捧月式,或者叫里程碑式的构成。就是周围的山都极矮,为了表现山之大,周围的山都仰望着这个大山。大山就跟一块丰碑一样耸立在那里。我的老师贾又福先生,画的《太行丰碑》,实际上就是这种众星捧月式构成,丰碑式的构成。

图片

就像李可染先生很多的画,包括陆俨少先生的画,包括黄宾虹先生的画,实际上他们都恢复了宋元时代的构成方法。画完整的大山大壑其实就是恢复了这个宋元的这种气象的画。范宽画的山体的边缘线,线条的虚实转换,是极尽的虚实转换,就是一波三折,因为他们往往画在绢本上。所以毛笔,提按顿挫,留住笔的形状特别明显,它不顺滑。所以在用笔上,这个笔一会提起来,一会儿压下去,画的很苍茫,很古朴,是画宋人山水的重要的方法。那我们把溪山行旅图放大(图三),在电脑上看的话,你会发现,这是两层山。这两层山线条都是虚实转换着。就是说第一层山的石头儿和第二层山的石头,它都是有对应关系的。放大之后你会发现,甚至对面都有缺口的。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宋人对理法的认识是无比精准的。

图片

郭熙《早春图》。我们在临摹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大师是在干什么?想表达什么?要怎么样的去研究他,精准的临摹它。比如说松树,郭熙强化的是竖线树干而弱化横线的枝叶。

图片

比如说这个局部,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关系、悬崖之间的关系、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坡道之间的关系、人和后面石头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很复杂。假如说我们在临摹的时候,对这些关系视而不见,就等于看着古人的画,画了一张自己的画,也就是失去了临摹学习的意义。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关系,那你不是在临摹,你是在修改,我们确实没有能力去给郭熙、范宽去修改。

图片

元王蒙代表作《青卞隐居图》,王蒙为什么要这样去皴?皴法是干什么的?我们说:皴法是一种塑造的方法,是一种塑造岩石结构的方法。我们每天在谈书写性,实际上中国画还有另外的方法,就是塑造。你像皴、擦都是塑造的方法,在写意画中它也要见笔。但是在古人的三日一山、五日一水的画里头,有的东西是要叫它往后走的,是要虚的,就要利用积墨法把它给皴虚了、最后笔痕基本都不见了。但是皴法两根线中间必然会留出白来,所以皴实际上就是在皴这些白。那么我们看这个《青卞隐居图》,这几个山头白的关系是什么?你就知道你皴法对不对了。这个白的关系就是碎整碎的关系,那么远处那座山它为什么往远处伸展了?就是因为他把远山皴成一个整体了,所以后退了,中国画的空间是用虚实关系体现的。

图片

比如说这几棵树,这是著名的几棵树,为什么?就这几棵树的虚实转换,它并不是以透视来转换。你会发现这个树有光感、有距离感,它是因为虚实来转换的距离感。比如说前面这棵树是下实上虚,而中间这棵树是下虚上实,后面儿那颗树是整个虚。这幅画的关系实在是太多,我们临摹的时候解决一个局部,然后举一反三的去解决整体的关系,就很了不起了。

图片

图片

其实山水花鸟人物都一样,不管是溪山行旅图上两根线条的对比关系,还是这幅人物画,我们看画上这几条腿,其实是和溪山行旅图上线条的对比关系一模一样的。如果你懂了传统的这些技法,你是不是就能画的很现代了呢?

图片

这是李可染先生的《放鹤亭》图,我们首先看这个亭子,这个亭子,从左边看是一二两根线,中间儿亭子上有个尖,到了右边又是一二两根。我们看这几根线的状态是什么?第一根线是实的,第二根线是实的。这是李可染又加了一笔。还成了虚头,我们就想起了梁楷的那一笔。李可染用的非常的好。然后到了亭子顶上,又点了个虚点,又变虚。这个虚点,又和右边的那个湿的山又成一个对比关系。然后里面两根线又是一虚一实。四根线柱子又是一个虚实转换关系,这个左边的那根线呢加了一笔续笔,那根儿线呢去指向了天上的那个鹤。而且它指向的正是鹤翅膀留的白。使我们想到了宋人的辉煌。李可染先生在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对传统的古法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他才说出了那句话,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跳出来。但是有很多人看到他的山水画的面目,都说,他说了上面这句话,其实他没做到。说这些话的人其实不懂中国画。李可染的画里面其实能看到各种各样他学习过的历代大师的东西。但是那些业余的喷子他不懂,所以,居然说,李可染不懂传统,他们认为的传统就是这个画上必须有个字,有介字,有折带有披麻,有什么点、什么胡椒点那种,其实那不叫传统。那叫什么?那叫笔墨符号。只是传统的一部分,现在还有很多人就在坚持画这些古人画剩下的东西,其实这些人都不叫画家。

所有的笔墨都是在不加修饰的极尽讲究下画出来的。如果你是个懂画的人,你看到李可染的这张画,你心里头就剩佩服了,而且画的又浊又生又辣又到位。这就是大写意山水的典范。
画家,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你别看每个人都画两笔,他不叫画家。画家要干净,内心要像孩子一样的纯真。才能发现美,才能流露出这个美。而这种人实际上,又不太容易融入到社会中。这种人很容易孤独,那么为什么孤独?因为艺术做到一定时候儿,因为他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他是一个非常自我的,所以,越做到高处的艺术家,他就越不被别人理解。所以他必须接受孤独,但是,画家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良心去谈心。画家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人性。繁华和热闹,终究会远去,只有孤独才能延长艺术家的生命。
(根据葛老师讲课语音整理,精简版)

以下是课后学员反馈

昨天有事,今天听完老师的课,深受启发。葛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我自己也在讲台上讲了20多年的课,也听过好些大家的课,我觉得葛老师是目前我听过的课当中讲得最仔细最明白的老师!    
每每听完葛老师的课,我都会在心中暗自庆幸一番,“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终于遇到了等到了葛老师!

其实很多年前就想学画,可是辗转往复,始终没遇到合适的老师,画册倒是也买了一些就当作是欣赏,时不时翻一翻,那时买了荣宝斋的几本,幸好基本上都是老师说的大家,还有黄宾虹和齐白石的各一套,所以审美眼光就是那时开始培养了吧。

去年通过孙峻老师介绍,我与葛老师结缘,我和老师相隔两千多公里路程,平时我都在老师的点评群里“潜水”,听着听着默默认定了这就是我寻觅了很多年的真明师!去年暑假终于有机会拜访老师,见面之后我就决定要拜在葛老师门下了。这个时代虽然信息发达了,但是真明师却不容易遇到。老师的课在作业点评中理论知识讲解与示范相结合,从每位同学的作业当中发现问题,引导大家观察再解决问题,非常直观且有针对性,真是一听就能明白,分段视频示范步骤清晰,让我们有法可依。老师在课上讲得最多的就是“理法”,就是“阴阳相对应的关系”,这对于书法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启发,我现在终于明白“书画相通”不是说会写字就会画画了,而是线条的处理、字的结体、章法布局和墨色变化和老师讲的这些理法是相通的。接下来就靠我自己去大量实践了,有那么好的老师引导,群里又有那么多同学可以互相交流,我相信自己能学会的!感谢老师的给力付出!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