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赶考前的前瞻和后顾

 江平文字 2023-08-29 发布于黑龙江
​       今秋,我市一些农产品将实施可追溯机制。这对于农产品市场来说,是个好事。从前自然消费的模式将被打破,走向超市,走向大型商场,将为农产品的升级提档,提供有力支持。可追溯农产品,再不是农民热盼的期望,实实在在的脚步,拌着可追溯农产品的上市,将为我市农产品的未来打开明媚天空。

赶考前的前瞻和后顾


写在可追溯农产品上市之前


          文:江平


       掂量着黏糯玉米包装盒,东安区兴隆镇迎门山村支书张传银更多了一份责任。打上迎门山标签,就是打上了自己的信誉,不但增加了自己种植黏糯玉米的责任,也让自己有机会打出品牌,为村里农民兄弟挣更多的银子。
       这是7月20日,记者采访张传银看到的场面。而同一时间,中乜河村年轻的村委会主任助理侯宝建正在谋划兴隆镇保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这个毕业于专业农机学院的青年,正在向省农委申请中乜河大黄柿子的品牌,他想把这个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尽快推向市场,赶上可追溯农产品的头班车。
      “因为这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打出中乜河大黄柿子品牌,抑制仿造的出现。”
       有着学识和经营头脑的侯宝建,这一刻想的或许更远。
       相比两位忙于自己农产品种植以及推广的农民,市农委信息科科长丁国新更多的想的是可追溯农产品的制度,以及资金到位后监管平台的建立。“让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一直是我们的追求,可追溯,正好迎刃而解了许多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技术上问题。”
       三位忙于自己工作的农民和国家公务人员,这一刻,在某种意义上讲,都为了一个目标在努力。


       赶考前的准备


       资料显示,家乐福是国内最早引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大型超市,其于1999年引进该机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食品安全的压力有关。
  随后,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开始在中国萌芽。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这是迄今为止在政府层面上对农产品可追溯机制最早的描述。
  2004年爆发的“苏丹红事件”成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有力推手。
  农业部于2005年前后开始在农垦系统开展农产品可追溯试点,而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宁波、青岛、成都等城市最早从2001年起已经高调宣布实行农产品可追溯机制,以应对被曝光得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对于可追溯有着如下的陈述:“可追溯性是指通过记录的标识追溯某个实体的历史、用途或位置的能力。”
  农业部农产品安全监管局监管处专家张继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电话咨询时表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目前在农业部正处于探索阶段,农垦系统在2005年前后启动了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初期参与的企业有50家,后来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迄今为止,参与的企业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社会认可度也比较高,政府也比较容易监管。
       可追溯农产品体制,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认可。虽然现阶段可追溯农产品还处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试点过程中,但在全国铺开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我市政府高屋建瓴,在“润物细无声”之时,已悄然推进可追溯农产品推广,试点工作也将在秋季展开。


       赶考中的酝酿


      “三年的实验,就为了今年的推广。而赶上可追溯之初,进入市场,其实对我们黏糯玉米意义重大。”面对可追溯农产品将要面世广大市民,张传银从农民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迎门山因地处山顶,无霜期长,种植农作物,比兴隆镇其他一些村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发展黏糯玉米一直是村里农民创收的主要拳头项目。前年引进的京科孺2000玉米新品种,经历了三年摸索,今年已经在村子种植了400亩。推到外地,每穗只有0..4到0.6元不等的价格,而去年在我市推出竟达到了每穗0.8元左右的水平,这更坚定了张传银的信心。换上更精美的包装,把迎门山牌甜糯玉米品牌打造成为牡丹江人热盼的农产品,从而推向全国,其实是张传银“野心”的第一步。
       跟张传银想法接近,侯宝建这些日子想的也是品牌的建立,以及市场准入机制下的推广。因为这每一步,对于想挣大钱的侯宝建来说,是不可小觑的。“今年最高时,中乜河大黄柿子卖到了8元一斤,于是一些村屯冒充中乜河大黄柿子的现象开始出现。所以我们热盼可追溯的建立,一旦这样,我们的农产品就有保障了。”
       兴隆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丁慎刚现在工作更多的是给予农民必要的技术指导。“兴隆镇农田都经过了三品认证,无公害种植已经是他们把农产品推向市场的拳头产品,同时保障措施的建立,也成了现在许多农民的自觉行动。”
       农产品一旦出现问题,现在在兴隆镇都可查到根,这让农民诚信意识得到了提高。丁慎刚讲了外县的一个故事,出口俄罗斯圆葱,只因硝铵超标,几元钱的圆葱,瞬间成了不值一钱的垃圾。这个教训,其实是深刻的,在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后,想投机取巧那是万万行不通的。
       追溯到村到户,其实让哪个农民也不敢怠慢自己的农产品,他们从选种、种植到收获,不敢有一丝的大意和放松,毕竟没有人和钱过不去。
      品牌意识,现在在农民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知道任何大意和闪失,不仅仅是损失庄稼和品牌,往往是一个地方农业的衰退。
       兰岗西瓜响水大米都是我市有名的农产品,但随着热销,仿造也开始多了起来。而可追溯,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为品牌农产品的热卖提供了平台。年轻的侯宝建现在思考最多的就是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大黄柿子的品牌。“其实在进入市场之初,就应该把这个品牌打出去。当可追溯机制建立时,希望自己的农产品能成为农委首推的农产品之一。”


         制约和责任


       随着秋季的日益临近,丁国新的工作也开始日渐繁忙。
       技术规范,农产品的记录机制,可追溯农产品的条码等等前期准备工作,在信息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每个工作内容下包括哪些项目,看似小事的地方,其实哪个环节都忽略不了,也需要细化抓紧。比如技术规范里,就要对农产品的品种、播期以及用化肥等等问题,进行编制,哪一款不到位,都会出现问题。而对农产品种植全过程的记录,是可追溯非常重要的一环。丁国新举例说,比如有些农药用药时明确规定,用药10天后才可以对农作物进行采摘,如果你8天就采摘了,消费者就可以从记录中发现,可以利用可追溯体制,对你进行质询,严重甚至可以退货,要求赔偿。
       当农产品可追溯机制建立后,消费者就可以根据农产品上的条码,查看农产品的技术规范、土地情况、种植记录……什么时间播种,使用了什么农药,对农作物浇水等等情况,事无巨细都能查到。
       这样不但保护了农民种植利益,也对他们的责任心是个监控。农民在不是想种啥就种啥,他想的更多的是我种植的农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卖出去能得到什么效果。而对于那些想投机取巧的农民也是个制约,仿造的成本,不仅仅是被发现,而且会得到相应的处罚。因为消费者只要进入可追溯农产品平台,利用条码就能一目了然地查到自己关心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比如迎门山黏糯玉米,只能生产500万穗,它投到哪个超市商场,每个超市商场多少斤,全部信息一一在列,一旦哪个地方数量不符合,一下子就查到了。不但有效监控了市场,也保护了农民利益。
       有专家说,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有些人并不这么看,据一份资料统计:目前超市蔬菜有90%来源于批发市场,只有不到10%由基地直接供应;而蔬菜零售中,早市、农贸市场和社区便利店占了总量的70%,连锁超市仅占30%。从这些情况看来,要实现真正的“可追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