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抇”是什么字?提手旁一个日怎么读,右边是“日”还是“曰”?

 古韵今风 2023-08-29 发布于内蒙古

读者“柳振兴”私信留下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他说:请教一个字:抇。《吕氏春秋》里有一句话“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即我们知道的“智子疑邻”的故事。这个抇字,右边是日还是曰?细长像日,横不达到右侧的竖,又像曰。再者,抇有两个读音,一壶,二鼓,“抇其谷”该取哪个音?如下图:

我不认识这个字,就冲柳兄这严谨的求知态度,咱们必须给点个大大的赞

我感觉要把这几个问题搞明白,可能从《正字通》或者康熙字典里边找到答案。不过,先看看汉典当中怎么说,起码得认得这个字怎么读音。

“抇”字如读者柳所言,有两个读音,即【hú】和【gǔ】,各自含义如下:

①当“抇”字读【hú】音时,做动词,表示裂、牵动、发掘、挖掘、搅动之义,做发掘之义解时,抇字同“搰”。

《荀子·堯問》中写到: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这是《荀子》中的名句,出自《尧问篇》,意思是说:做一个谦卑而有才能的人,就像土地一样。土地虽然平凡,但是如果深挖它,就能挖出甘甜的泉水。这句话比喻了一个人如果能够不骄傲自满,而是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就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点。它也告诫我们要尊重和珍惜那些看似普通而实则有才华的人,因为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抇”字在此处,表示的就是“挖掘”之义。

唐·柳宗元在《愚溪對》中写到:秦有水,掎抇泥淖,撓混沙礫。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所写的散文《愚溪对》中的一句。意思是:秦有一条河,像搅拌了稀泥一样,混杂着沙石。这条河水看起来很浑浊,不清不净。这句话是柳宗元用来对比自己居住的愚溪的。他说愚溪虽然被他取了一个不好听的名字,但实际上是一条清澈美丽的溪流,有着浇灌田地和承载船只的功用。而秦的那条河,虽然名字叫泾河,但却是一条污秽的河流,没有什么用处,只能让人看不起。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对自己和社会的看法。他认为自己虽然因为愚直而被贬谪,但却有着济世之才和志向。而当时的朝廷和官场,虽然名声很好,但却是一片腐败和黑暗,没有什么真正的贤能和德行。他用这种讽刺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很明显,“抇”字在这里做“搅动”之义解。

《呂氏春秋·孟春紀·本生》中写到:未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时期的政治理论散文,由秦国相国吕不韦主持编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本来是清澈的,但是被泥土搅动了,所以就变得浑浊了。这里用水和土来比喻人的本性和外界的影响。人的本性是清明的,但是被外界的杂念和欲望所扰乱了,所以就失去了清明。这句话反映了《呂氏春秋》的一种政治思想,就是要求君主和臣民要保持清明的心性,不要被私欲和利益所迷惑,要顺应天道和自然法则,才能治理好国家和社会。很明显,该处的“抇”字用义为“搅动”。在原书当中,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而读者柳兄引用的“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一句,花了十几分钟时间从《列子·集释》中找到原文了,其前后文为: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这一段内容,实际上讲了两个寓言故事,即《列子·说符》的《枯梧树》和《亡鈇》,顺路也说说这两个故事。

《枯梧树》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种了一棵梧树,但是梧树枯死了,他的邻居老人说这棵枯梧树不吉利,让他赶快砍掉。他的邻居就马上把梧树砍了,然后邻居老人就请求给他当柴火。这个人很不高兴,说:“原来邻居老人只是想要柴火,才让我砍掉梧树。跟这样的人做邻居,太危险了,怎么可以呢?” 《枯梧树》的寓意是:有些人表面上关心你,实际上是有私心的,他们会用各种借口来利用你,你要小心分辨真假。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也不要随便听从别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亡鈇》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他邻居家的儿子偷了,看他走路的样子、面容神色、言谈话语、动作态度都像偷斧头的。后来他在挖地时找到了斧头,再看邻居家的儿子,就没有了偷斧头的样子。《亡鈇》的寓意是:有些人因为自己的主观想法而产生错觉,看事物和人物都带有偏见。当事实真相揭露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错误。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影响我们对事物和人物的正常认识,我们要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不要随意猜测和怀疑。

很明显,“抇”字在该处表示的是“发掘、挖掘”之义,应当读作【hú】。

②当“抇”字读【gǔ】音时,表示“搅乱”之义。

其次,在汉典中还发现了抇字实际上还有3个异体字,如下:

这三个异体字当中,第三个就是柳兄关心的,即“抇”字的右侧到底是“日”字还是“曰”,细长像日,横不达到右侧的竖,又像曰。

按照古代字书的记载,“抇”字的写法是正确的,即右侧为“曰”而非“日”,即中间的一横不连通。《正字通》当中对“抇”和“”都有解释:

对“抇”字的解释为:

丘月切 音缺與掘通 荀子夫古薄葬故不𢪏今厚葬故𢪏 註楊倞曰穿也 列子𢪏其谷而得鈇呂覽安𢀸篇淺聲則狐狸𢪏之 又與搰通 互見後掘搰二註。〇本作抇从手曰聲 篆作𢪏與从月作抈別 正韻五屑收𢪏譌作抇 諸家 引荀子呂覽 譌作〈扌曶〉篆作〈扌𡇉〉 並非 讀書通因抇字似拑 引荀子議兵篇溝池鉏 註古掘字又因掘或用鈯 譌作鉏引文子無鉏墳墓未詳拑鉗與抇掘音義各分沿譌強通 尤非

而对的解释为:

抇字之譌

如下图书影:

就是说,作者认为字是抇字的错误写法,本来右侧应该是曰字。《正字通》当中的这一段繁琐的训释可以这样去理解:“抇”这个字的本义是指用锄头挖地的动作,和“掘”字相通。荀子说,古代人葬礼简单,所以不用挖很深的坑,但现在人葬礼奢华,所以要挖很深的坑。这里的“抇”就是“挖”的意思。杨倞说,“抇”也可以写作“穿”,也是“挖”的意思。列子说,有人挖开了自己的粮仓,发现了一把斧头。呂覽说,如果土地太浅,狐狸就会挖开它。这里的“抇”也都是“挖”的意思。另外,“抇”还可以和“搰”字相通,都是“掘”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抇”和“搰”两个字都有注释。“抇”这个字的本形是从手旁加上一个声旁曰,声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月旁写成“抈”,一种是从月旁写成“抇”。篆书中,“”和“抇”都有出现。

实际上,《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也大体相同,如下:

那,暂且根据这些字书,咱们先认为“抇”字的正确写法为“扌+曰”。

关于这个字相关的内容就简单写到这里。这里让人误解的地方,目前暂时感觉应该是日和曰字在小篆中的写法相似误导后人写错的,而且正字通当中也提到了,荀子等人将这个字误写以后,被大量后人引用,导致有一段时间这个字被写成四不像。也就是读者柳兄认为右侧的“曰”字比较窄,看着像日,但是中间的横又不连通看起来像“曰”。

晚上码字、检索资料较为匆忙,还有很多古籍没来得及查阅,还有就是在看《正韵》当中关于抇字的内容时,发现作者又认为抇字的右侧应该为较宽的日字,就是外形像曰,但中间却连通了,作者认为抇字是被错写的那一个,看的着实头晕,理解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感谢私信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