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谱追祖先,究竟要追多远才靠谱?

 zzm1008图书馆 2023-08-29 发布于上海

  修家谱或续家谱,是这些年较为常见的事情,一般都简称为修谱。由于修谱的主要目的在于明世系,辨昭穆,也就是要把家族的来源和自己在家谱中的位置说清楚,谱中的内容因此也十之七八与此有关。而仅就其中的明世系而言,亦即把不同时期的祖先世系列得清楚明白,这些祖先可以是自己高祖以来的五代人祖先,也可以是最早迁居当地的祖先,或得姓前后、传说时代的祖先等,与他们相关的世系都在明世系之列,基本都要一代一代地列清楚,这也是据以辨昭穆的基础。至于对这些不同性质祖先世系的记载方法,修谱界习惯把仅涉及五代的祖先称为小宗之法,其他的都是大宗之法。由于小宗之法中的祖先基本都是自己所知道的或亲身经历,世系的真实性一般没有问题;最早迁居当地的祖先也称始迁祖,由于不同姓氏、不同家族迁居的时间不一而有所不同,除了在高祖以前甚至超过十代者的世系容易让人存疑外问题也一般不大;问题较多的是那些得姓前后或传说时代的祖先,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且涉及到与真实历史是否一致等问题,世系虽然看上去显得漫长但最不可靠,存在杜撰”“攀附等问题者多之又多,也是整部家谱中被认为最不靠谱的部分。

图片

  对于家谱中关于得姓前后或传说时代祖先的世系,就大多数姓氏的情况而言,在时间上基本相当于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在明清家家有谱的年代乃至今日,许多家族修谱时都习惯把世系追溯到这时,甚至以炎黄少典、燧人氏伏羲或更晚小说中的人物为一世祖,并且历代世系清晰,数十代上百代不乱,世系之外还有每个祖先的生卒时间、名号、行次、官爵、婚配、子女、住所、葬地等,看上去往往可以让不明真相的人信以为真,社会上也能听到“我是炎帝的185世孙”之类的说法。说者满脸自豪又理直气壮,其实这正是受家谱误导又不自知的结果。

图片

  修谱追溯祖先世系,借以表达木本水源之情不难理解,用以彰显慎终追远和源远流长也无可厚非,但如果罔顾事实而无限追溯便不可取。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最为可信的历史开始于有确切纪年的公元前841年,距今也不过两千多年,一些严谨的历史学家也曾据此提出过“东周之前无信史”或“周朝之前无信史”等说法。直到上个世纪初前后发现甲骨文以后,通过一些专家学者对其中文字的释读,才慢慢证实周朝之前有个商朝。至于在商朝之前是否还有个夏朝,因为至今还没有能获得广泛认可的实物证据出现,仍然得不到中国之外的主流学界的认可,由多位汉学家联合编写的《剑桥中国史》也不列夏朝一章。而在家谱中所追溯的那些传说时代的祖先,包括三皇五帝甚至开天辟地的盘古等,也早有专家在缜密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他们都不过是被周朝以后的人一个一个编造出来的。其中在周朝人眼中最早的古人是禹,到春秋时才在禹前加上了尧舜,战国时又在尧舜前加上了黄帝和炎帝、伏羲、燧人三皇,西汉时又在三皇前加上盘古,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实际上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图片

  由于传说时代的很多人物都是在距他们很晚以后才逐渐被编造出来的,即使在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也受“书阙有间”的困扰,苦于说不清三皇等传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货殖列传》中明确承认神农以前吾不知已,本着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务实态度不加涉及,而只是传为孔子所见的《五帝德》《帝系姓》及《春秋》《国语》等择其言尤雅者为基础,编写了由黄帝开始的《五帝本纪》。在其中,不仅对黄帝以后的传承世系编写得十分粗疏,而且还都没有确切纪年,更缺乏后世家谱中所列的那些行次、官爵、婚配、子女、住所、葬地等内容。至于在上个世纪初前后以来发现的甲骨文中,虽然可以帮助后人厘清商朝各位先王的世系,但其中即使对商汤灭夏这么重大的事件也几乎只字未提,更遑论那些比商朝还早的传说时代的人物。但在甲骨文、司马迁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的修谱者,却把燧人氏伏羲以来的世系一代不拉地连接起来,其真实性究竟有多高是不难想见的。

图片

  正是由于家谱中所追溯的早期祖先世系不可信,其中“支离附会”“倒置年代”之处随处可见,在修谱之风盛行之时,也有不少学者对这种世系进行过客观理性的评价,认为不少修谱者正是因为“失其本系”而导致“系无所承”,“即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人以实之”;“不问其地之南北,不考其年之上下,一概牵合,某世以至某世,绳联珠贯,至使祖孙倒置,蛇首人身”;尤其甚者,或虚张勋伐,而考诸信史竟无其名;或杜撰头衔,而稽诸职志竟无其官;或攀附文人,而质诸本集竟无其序。踵讹袭谬,恬不知怪。正是因为家谱往往“妄相假托,无所取信所以他们的结论是“各姓通谱无一可信”,“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厥为谱牒”。上述这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家谱无限追溯、乱接世系、冒认祖先、妄相攀附等问题很普遍、很严重,家谱确实不靠谱我在30年前用笔名达良出版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结束语中,也说家谱中的世系和“所述内容与历史事实并非全是一码事”,所指也是如此。

图片

  再从家谱编修的历史上看,尽管我国很早就有这一传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还形成了选官用人、婚丧嫁娶处处依靠家谱的风气,但在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战乱之后,许多家族已经“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以至宋代修谱时不得不以详近略远、详亲略疏、不妄攀附为原则,只修自己知道的高祖以来五代人的家谱,对远祖世系宁可空缺也不胡编乱造,“以世次荒远,不敢漫为附会,凡所推溯,断自可知之代。”这种做法基本为元明时期所继承,只是大约到明代中叶以后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世系无限向前追溯,最后还在清朝乾隆年间一度被当成政治问题引发“谱禁”,明令那些存在追溯祖先超过五代以上、妄自攀援等问题者一律删削或被治罪在此影响下,即使是当时最受尊崇的曲阜衍圣公孔氏家族所修的《孔子世家谱》也被波及,刚刚分发给族人的新谱不得不收回,经过修改、删减后重新刊印。只是因为这种“谱禁”实际上是在用政治手段干预修谱,加上还有其他一些规定有违常理,在乾隆以后便慢慢成为一纸空文,无限追溯之风逐渐重新吹起。也正因如此,今天仍能见到当时所修某些家谱中有尊奉三皇五帝中的某人为祖先等内容,或称“流传至今一百六十一世,数千余载”,前述自称是炎帝185世孙的说法的确事出有因。

图片

  明清以来形成的无限追溯祖先世系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追根溯源的作用,但无限不靠谱的追溯反而可能影响家谱“明世系,辨昭穆”功能的发挥。也正因如此,还有一些理性的家谱编修者能够以严肃态度对待祖先世系,既不攀附也不杜撰。其中如清代人王棻在为自己家族编修《柔桥王氏宗谱》时,便严格遵守“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则,在谱中专门增加“辨误、存疑”部分,对家族世系、先祖迁徙行迹一一进行“辨伪”,“无考者略之,疑者阙之”,“必据实直书,使后人有所考”;对“本族世系递传,不纪远祖,不附名门”,“五世以上旁迁者略不备载,五世以后始据实详书”,避免了其他家谱中常见的那种通病。

图片

  当然,由于家谱中无限追溯祖先世系的做法其来有自,所涉及到的血统问题又比较敏感,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要说他的祖传家谱造假,他不是某某名人的后代,也不是某名人的几十或上百代孙,他一定会难以接受,甚至会跟人拼命。另在一些人中,尽管有时也感觉家谱有假、不可靠,但碍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承认,也可见追溯祖先世系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修谱之风仍在蔓延的今天,需要对家谱中的早期世系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加以辩证。即使要按惯例追溯到很久以前,也只把它当作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方式,而不要以为历史上真的如此。只有这样,所修的家谱才会显得靠谱,家谱不靠谱的恶名才能够得到洗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