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河洛间:居中而立第一城--汉魏洛阳故城

 勒马听风 2023-08-2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开物成务
图片
有温度的分享,有价值的体验

图片

图片



华夏文明开始的地方




河图洛书|中国起源

图片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重要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伊洛盆地中北部。古代称之为中土、地中、中国。

  洛阳盆地北面有天然屏障黄河和太行山,南面可瞻望嵩高之山,西据崤函,东扼虎牢。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可谓山川之秀极也。地处古代早期中国的中部,向周围的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是构成这里成为“天下之中”或“天下名都”的重要条件。盆地内先后留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汉魏洛阳城处于盆地中最优越的位置。

       西周初开始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称洛阳。秦为三川郡。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先后有40余位帝王在此定都安家。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

     故城是中国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

“汉魏人家”张志军老师

图片

史学家班固在《东都赋》中如此称赞当时的洛阳城:

增周旧,修洛邑,扇巍巍,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

图片

曹魏时期,洛阳城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重新突显出来,曹操和曹丕父子二人的苦心经营这里,到曹睿时,洛阳城逐渐恢复了往昔的繁华,《三国志·明帝纪》记载曰:“ 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

图片

司马迁说:“洛阳街居齐、秦、楚、赵之间”。西周时的“下都”、春秋时的“成周”、战国时洛阳、秦时三川郡治、西汉时河南郡治,都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或中心之一。东汉、魏、晋、北魏时期,各方博学通儒、文人学士荟萃京师,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所谓“汉魏文章半洛阳”,正是当时文化昌盛繁荣的真实写照。

学术思想经学本为阐释儒家经典之学。东汉洛阳,经学大师辈出,汉章帝曾经亲自主持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大辩论的白虎观会议,并命班固编成《白虎通义》一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被称为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字典。被誉为“经学三大家”的贾逵、马融、郑玄都长期生活在洛阳。正如戴逸先生所言:汉学(主要指贾逵、马融、郑玄等为代表的东汉经学)、宋学(主要指二程等为代表的理学)和洛阳有极密切的关系。此外,魏晋玄学形成和兴盛于魏晋洛阳城;佛学首传于东汉、魏、晋洛阳城,发展繁荣于北魏洛阳城。

史学代表性著作有三班的《汉书》、司马彪的《续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文学西汉时的“洛阳才子”贾谊、河洛颍川人晁错,都是“西汉鸿文”的代表作家。西汉洛阳人虞初被推为中国小说的鼻祖。东汉班固的《汉书》(尤其其中的传记部分)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两汉洛阳民谣、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的出现,代表着诗歌方面的成就。张衡的《四愁诗》,“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建安文学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应玚、阮瑀、刘桢)及蔡琰、杨修、繁钦、邯郸淳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家。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篇论文;他的《燕歌行》二首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千古名篇《洛神赋》则出自“才高八斗”的曹植之手。

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三张”(张协、张亢、张载)、“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等。左思的《三都赋》在洛阳完成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留下“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北魏迁都洛阳,出现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二部散文名著。

科学技术东汉张衡创制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蔡伦造纸,东汉首行雕版印刷,王景主持治理黄河;曹魏时马钧创制龙骨水车,水转百戏、指南车,刘徽注《九章算术》、王叔和著《脉经》,西晋裴秀创制《制图六体》等,代表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和高度。

作为国都的东汉洛阳,既是西域各国、各地区使者、文化人、僧人、商人东来中国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中国使者、文化人、僧人、商人西行的主要出发地。因此,洛阳便成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以后的曹魏、西晋、北魏,均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

图片

图片

客家人、闽南人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晋书》云:“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入扰,加上自然灾害,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闽南人的第一批先民。

据有关资料说,目前生活在我国南方各省(包括福建、台湾)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人超过一亿,闽南人大约有五千万。“君自那里来,来自黄河边”。客家人、闽南人(以及台湾人)“根在河洛”,自称“河洛郎”;客家人说“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话、闽南话的母语均为古代河洛语。“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河洛郎”是河洛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图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图片

   永宁寺塔耸立在了让后世无限憧憬的丝绸之路东方起点汉魏洛阳城上。塔身悬挂鎏金铜铎,共达一百三十枚,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由笃信佛教的胡太后主持修建,木结构,高九层,达一百丈。当时的人们在洛阳城百里之外,就可以看到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塔位于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内,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规模宏大,当时号称“洛阳千寺之冠”。

  西域沙门、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到洛阳后,见永宁寺金盘炫日,光照云表,歌咏赞叹“实是神功”。他“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自称活了150岁,走遍了世界各地,“极佛境界,亦未有此”。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木塔为雷电所击,最初是从第八层燃起,天刚亮时已火势凶猛。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甚至有3个僧人当场投火而死。孝武帝派羽林军千人救火,仍无济于事,火经三个月不灭,周年犹有烟气。这座古代木结构建筑之最,仅仅存在了18年。

    杨衒之如此描述永宁寺塔的辉煌:“(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余,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浮图有九级,角角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图片

图片

 西周时期城址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勘察,早在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9世纪)这里就存在一座规模较大的城址,时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其位于东汉洛阳城中部,东西长方形,大致合当时的东西六里、南北四里。

  尽管目前尚无法确定就是西周初年周公所建,但由于它是洛阳发现确认的唯一西周城址,地望又与记载周公所制的成周城有关,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东周成周城址

  西周末年为避犬戎,周平王东迁洛邑,都王城,此即历史上的东周时期。至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19年),王子朝在王城作乱,众诸侯在晋侯率领下迁敬王至成周城。因该城狭小,不受王都,故绕狄泉扩其城,以居敬王。之后,十代周王皆以成周城为都。

  20世纪80年代初,在汉魏洛阳城汉晋大城北墙垣的考察证实了上述记载,城址北部东周夯土是新筑,城址中段东周夯土包砌在西周夯土外侧。

  东周时期城圈东西仍为 6里,南北已扩为7里,为南北长方形。此东周成周城的确认与以往发现的东周王城表明,文献所记“两城说”至少东周时属实。且东周成周城不是新筑,而是在西周城基础上向北的增扩。

  秦代洛阳城址

  秦灭东周,设三川郡治于此,并封相国吕不韦为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记载再次“大其城”,且秦时已有南、北宫。根据考察,吕不韦扩大的洛阳城可能是东周成周城的南部。故秦营建的洛阳城达到东西6里、南北9里规模,即俗称的“九六城”,东汉、曹魏、西晋国都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内城均是以此为基础营建。

  西汉洛阳城址

  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高祖刘邦居洛阳南宫,本欲定都于此,后因故迁长安,这里为河南郡治。

  西汉时期的洛阳城仍然存在着“南北宫”。如《大事记》注《舆地志》云:“秦时已有南、北宫。则自高帝迄于王莽,洛阳南、北宫、武库皆未尝废。”《汉书·高帝纪》:“(六年),帝乃西都雒阳。夏五月,置酒雒阳南宫。”

  东汉洛阳城址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幸南宫却非殿,建都洛阳。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起南宫前殿。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起北宫及诸官府。八年(公元65年),北宫成。

  东汉洛阳都城延续前朝都城制度和精髓,都城十二门;城门开三道;都城布局“多宫制”、“面朝后市”、“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配置有祭天的南郊和祭地的北郊建筑。尤其都城正门向南直对祭天的南郊,当是曹魏都城正殿、正门等轴线建筑南对祭天圜丘的发端。

  东汉洛阳城的宫室格局仍为南宫与北宫并立,二宫之间有复道相连,相去七里。

  曹魏、西晋洛阳城址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以曹操营造的建始殿朝群臣。曹魏营修的都城延续东汉,仍为“九六城”,有12座城门,城门开三道。但宫城变化很大,创建太极殿为核心的单一宫城洛阳宫。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初营洛阳宫,造北宫陵云台、嘉福殿、崇华殿。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年)大治洛阳宫,修昭阳、太极诸殿,于芳林园起景阳山。

  曹魏祭天的圜丘设在太极殿南20公里的委粟山。曹魏将祭天的圜丘,北对都城正门宣阳门、宫前大街铜驼街、宫城正殿太极殿,都城由此出现了建筑轴线。

  西晋篡魏,沿用曹魏宫城。宫城正门曰阊阖门,正殿曰太极殿,宫前大街铜驼街南对大城宣阳门,街两侧设置左祖右社,宫北有皇家禁苑芳林园(华林园)。

  北魏洛阳城址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太和十九年自平城迁都洛阳,重修洛阳宫与太极殿。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冬十一月,行幸委粟山,议定圆丘,仍定在万安山脚下曹魏圜丘所在的委粟山。太和二十年(496年),初营方泽于河阴。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发畿内夫五万五千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修中轴对称的外郭城。冬十一月改筑圆丘于伊水之阳。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太极殿成,主殿东西102、南北60米;东、西堂各长约48、宽22米。考察显示,太极殿与两侧东西堂均始建于曹魏,北魏、北周均有沿修。

  北魏洛阳都城的空间格局

  北魏内城的格局

  内城是在汉晋洛阳都城旧基上重修沿用,城圈南北约九里,东西约六里,墙外环绕有护城河。总面积约9.5平方千米。

  北魏内城有城门13座,其中西墙承明门为新辟。城门均为排插柱大过梁式城门,“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城门皆设双阙。内城中主干街道,东西向有4条,南北向有5条,皆正对各城门缺口。

  宫城仍沿修居中的曹魏宫城洛阳宫。宫城正门阊阖门前的中轴线大街称为阊阖南街,即魏晋时铜驼街,其与横二道在宫前呈丁字形相交,显然是后世都城皇宫前与重要城市官衙前丁字街布局的雏形。铜驼街两侧有排列整齐的官署和左祖右社,街东侧分别为左卫府、司徒府、国子学、宗正寺、太庙、护军府等;街西侧分别为右卫府、太尉府、将作曹、九级府、太社、司州等。皇家大寺永宁寺位于太尉府西侧。拟建的东宫位于宫城东北部,即建春门内大街北侧古翟泉与周王冢附近。宫城以东还有导官署、太仓署、籍田署、典农署、句盾署、司农寺,宫城以西则有武库署、乘黄署、太僕寺等官署。

  北魏外郭城的格局

  北魏外郭城东西、南北最大距离均达10公里,总面积约80平方千米,规模空前,是中古时期最大都城之一。

  记载北魏外郭城有320多个里坊。考察的铜驼街南对祭天的圜丘,北直宫城正门阊阖门、正殿太极殿,等距位于东、西外郭墙的中轴线位置,显然北魏外郭城是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规划营建。西郭城中部设置有大市,约占4坊之地,周围里坊皆为工商货殖之民,有通商、达货、调音、乐律、延酤、治觞等诸里。东郭城中部有小市,周围有孝义里、殖货里等。南郭城跨洛河建有洛水浮桥,浮桥南有四通市(即永桥市),周围有安置周边四夷经商居住的四夷馆、四夷里以及白象坊、狮子坊等里坊。西郭城西侧还有东西2里、南北15里的寿丘里,即王公贵戚居住的王子坊。

  西外郭城内还发现有西引谷水的人工渠道,称为千金渠,该渠道上水碾磨和水碓等水利机具发达,是都城生活的重要生产设施。该渠道也称“阳渠”,其围绕内城并分流入城,形成整个城市的水系网络。该阳渠在建春门外的东郭城内汇合后宽达百米,形成水运漕渠,附近有停靠天下贡赋之船的码头和储存货物的租场。为了便于通漕,在内城西南还修建有堰洛工程引水济槽,漕渠向东经洛河进入黄河水系,其部分河道也是后世隋唐大运河的前身。

  北魏洛阳城创建的三重城圈和坊市制都城格局,是一座新型的国际商贸大都市,对后世隋唐长安和洛阳都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宫城的格局

  北魏宫城南北1398、东西660米。是在曹魏始建的洛阳宫基础与格局上重修沿用,总面积约92.3万平方米。南部为朝殿区,北部是寝宫区。宫北有禁苑华林园。

  宫城南墙上有2座宫门,西侧是宫城正门阊阖门,东侧为司马门;宫城西墙有4座宫门,分别是西掖门、神虎门、千秋门,北面1门门名不详;宫城东墙上有2座宫门,南面是东掖门,北面不详。此外,太极殿和显阳殿宫院东墙上还分别有云龙门和万岁门。

  宫城以南墙司马门内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面以宫城正门阊阖门和正殿太极殿为轴线,南半部设置有三道殿堂式宫门,即阊阖门、止车门、端门,门楼三重;北半部依次是大朝正殿太极殿、皇帝寝殿显阳殿、皇太后与嫔妃居住的后宫西游园等三座宫院。东面以司马门和朝堂为轴线,南半部主要有尚书省、朝堂等外朝区;北半部则是太仓、府库和掖庭等内府官署区。

  北魏宫城阊阖门作为宫城正门,门前设置有巨大的双向子母阙,显然是后世隋唐应天门双向三出阙形制的雏形。

图片

宏 联 社 · 一雲客

  一云客文创  

文创产品的定制设计

文旅园区的内容规划

文化品牌的市场运营

图片

洛阳周公研究会


图片
一云客文创
图片

河  洛  文  创  出  发  地

传承  /融合  /创新   /开创

图片

行走河洛间:千年传承-开新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