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华觑真之'鴳飞至本'

 丁香树下 2023-08-29 发布于山西

无经方不中医

求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文字整理:中道之医同修

总统筹:墨默

​中华教化系统里面,必须有圣人来说法布化,引导民众趋向理性。佛家必须得有说法师、讲法师,就像玄奘法师开讲水陆法会,给众人讲法。等到大家都懂法,都知道得太多,成为法执的时候,就需要禅师来破你的法执。庄子生活的年代,百家争鸣、各抒己见,都觉得自己有所知,其实都死在明白里。庄子就在那冷眼旁观、当头棒喝,把这些人敲清醒。

你看《指月录》,里面的故事全是开智慧的。村长记得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只鸽子被追到佛塔下躲避,瑟瑟发抖。结果有人问,它在佛的庇护下为什么还瑟瑟发抖啊?答曰:鸽子瑟瑟发抖是因为怕佛。这些故事都为了破你的执念。

《指月录》鹞子趁鸽子,飞向佛殿栏杆上颤。有人问僧:“一切众生在佛影中常安常乐,鸽子见佛,为什么却颤?”无对。

法灯代云:“怕佛。”

学南华,千万不要认为是庄子在糟践孔子,他只有这样糟践孔子才能起到警醒的作用;就像禅宗祖师一样,呵佛骂祖、糟践祖师,你觉得六祖好他就得糟践六祖,你觉得佛很伟大他就糟践佛,用这种“糟践”来破你的法执。他糟践佛祖就说明佛祖真的不行吗?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破法执肯定要从有名望的佛祖、圣人入手。不立教主,不让你心外求法,最终还本归自。

不能说儒家限制了人的本性,儒家的礼仪、佛家的规矩戒律都是约束,就像紧箍咒,一开始让你持戒,是因为你心猿意马,万马奔腾,收摄不住,由戒来约束你。真正心性解脱的时候,紧箍咒就消失了。又例如种树,如果一开始不绑住,树苗就会长得弯弯曲曲的,绑一条直的木棒,这是约束;当树长得差不多了,就要解绑,让它更好地长大,这叫解缚。小孩子也一样,小的时候如果不教育孩子懂礼貌,长大了就会打爹骂娘,狂得不行。爹娘收拾不了,他走向社会,社会一定会把他收拾得很惨;社会如果还收拾不了他,天就会收拾他了。天来收拾他的时候,就不是爹妈打几顿那么简单,可能就是天地灾杀报,一下就没命了。

儒家推崇的礼乐,就像是你修行、成长的过程中架着的木棍,约束自身的行为,让你不逾矩,不越出道德的边缘,只在这个圈里面。以孔子的德行到七十岁才得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解缚,我们呢?

每个人对自己的状态要有个正确认知,如果现在是需要束缚,就要像蝉一样在地下潜心修炼、认真积累;如果已经修炼到可以解缚的水平,需要解绑,也要有雷霆手段来破执。

后来有人学禅、学庄子学到狂傲自大、不可一世,就是因为他积累得还不够。就跟小鸡一样,没到二十一天,壳被强行掰开,小鸡仔见光死。村长一般都劝人不要一开始就学禅宗,真的想学禅宗,先学三五年的佛法,然后再学。刚开始就学禅宗,心性收摄不住,就像风筝飞得太高,风筝线拉不住风筝;像河水太浅,托不起大船。风筝挣断绳索,也就是发狂了,落在狂禅上。

有人说六祖字也不认识、没有学过法,人家一下就开悟了。但历史上有几个六祖呢?六祖虽然是刹那开悟,那也是他之前生生世世积累的,不知道修了多少世,只是积累到了那一世那一刻,一下开悟了。一般人必须先有学的过程,你不学走就想跑,不学跑就想飞,一定会把自己摔得遍体鳞伤。六祖开悟以后,还在猎人队里磨练了十五年心性才开始讲法。

我就见过一些学禅宗、学庄子学到发狂的,大家要警醒。庄子和孔子这样的圣人,就跟父母一样。不管是母亲苦口婆心地讲,还是父亲拿鞭子抽,都是为你好,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百家争鸣的时期很多佛菩萨下世度人,具体不知道是谁,但都是大智慧。在社会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些扮演圣人,有些是专门拆圣人台的,一起唱一出戏,我们跟着学戏背后的智慧就行了。择法等觉,就是你到什么程度,选择学什么,自己要有认知。没学好的时候就开始狂,一定会招来杀身之祸。

当年佛陀在世时有释迦牟尼扮演佛,一千二百位弟子,其实也都是佛来扮演,还有扮演来杀佛的人,还有金粟如来扮演城中一个居士,维摩诘,大家唱一台大戏演给后人看。但你能看懂多少,那是你的问题。

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佛陀的弟子,无一不是佛再来。迦叶佛、罗睺罗佛,阿难都是山海通自在慧王佛。一个圣人出世,会有很多人扮演他的弟子来负责教化。总之,都是为了后世人能觉醒。

图片

《逍遥游》
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汤之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
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后世解释“汤问棘”是汤有个大臣叫棘。其实这是庄子编的谐音梗,汤代表什么?水深火热,形容在苦海里煎熬的人;棘就是荆棘,都是刺,在荆棘林里穿行的人。两个人半斤八两,都没跳脱出来。

《西游记》里说到唐僧误入荆棘岭,在里面和树精杏仙等吟诗作对,说到动情处就要给唐僧介绍对象。何处去西天行那艰险之路?与杏仙成亲,共享男女之乐不好吗?后来这些树精都让八戒打死了,八戒打死的妖怪就是说明在这件事上要当戒。

修行人荆棘岭难出,是因为安逸,纵然成仙,寿命千百年,轮回难出。我们要警惕安逸的生活,顺境有时反而是一种荆棘。吟诗作对,当心诗中有荆棘啊!

汤问棘,上下四方有没有边界?如佛问须菩提,南北四方虚空可思量否?棘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无极之外,还是无极,没有边儿。就像你在做梦,梦里面有人问你:“这个梦境外面是什么?”梦境的外层还是一重又一重的梦,跟盗梦空间一样,层层无尽的梦中梦。

你感觉好像跳出无极了,实际是进了下一个无极。套娃连着套娃,不过是从一个坑又跳进了另一个坑。其实汤问棘的问题还是鹏问鲲的问题:北冥天池之外是什么?北冥天池之外是南冥天池,冥灵之外还是冥灵,仍在相上打转,心外求法。汤问棘就是樵夫问渔夫,你想给虚空找个边界,想在相上找个究竟?无有是处。

我们在梦境里,不可能找到梦境的边缘,因这一念,梦境又应念而生,即刻就出来一个梦境外的影像。你以为看到的梦境外的样子,其实还是在梦里面,没有出来。如何才能让这些梦境消失?以息相吹只要你不在梦境里起各种妄念,这个梦境自己就消散了,你一旦起念,梦境就会呈现出来你的念,念兹在兹。

只有息心止念,梦境就会慢慢破掉,境界空,自己的心识才能从里面解脱出来。楞严经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如果你不起心动念的话,就不会有幻,心不攀缘,“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什么是穷发?穷就是尽头,发是指生长,不是头发,春生夏长的生发之意。穷发就是不生,不生就没有灭。就是指不生不灭的自性,你的本觉,清净心,本心,如来自性,无为道心 。不生不灭的圆满自性,叫穷发。

穷发之北,北者,背也。你背离了你的圆满自性,向外求,背道而驰了,叫穷发之北。穷发之北就是入了生灭法中,穷发是不生,是无为法;而穷发之北就是背觉合尘了,合尘相了,迷六尘幻影为实了但是这个尘和觉是一体的,就像一条河,河有此岸和彼岸,此岸和彼岸是一体的。现在背离穷发,跑到对面去了,对面是世间纷纷扰的尘劳;想要究竟解脱,需要般若之舟载着你到彼岸,回到本来处。

真正的圣人,心住在 '穷发'上,住在道上。背道而驰是住在尘相上,造贪嗔痴业,穷发之北与穷发是迷和悟的区别。

玄奘法师翻译的《金刚经》上讲,“世尊敷座而坐,住对面念”。很有意思,佛陀住对面念,念的对面,而我们住在念上,每天起心动念。你住在此岸,佛陀住在彼岸。其实,彼岸和此岸都是在涅槃里,佛和众生是一体真如自性。不同的是我们迷了,困在自心创造的幻影里,攀缘外尘,猴子捞月,不知道自己和佛一样都住在涅槃里面。我们在这个涅槃里面迷不知返,在里面造贪嗔痴的业,而佛陀也住在这涅槃里,他给众生培植福德,宣讲般若智慧。迷就造贪嗔痴;悟的话,那就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悟就是住穷发,迷就是住穷发之北。

“有冥海者,天池也”。冥海还是个天池,还是在圈里,没有超出池子之外。“池”通“持”,有所依持的意思,意味着有所依附,有所攀缘。

图片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

“有鱼焉”在天池里边有鱼。鱼通愚,代表心外求法的愚人。

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鲲数千里之大,庄子把这个鲲和鹏的故事连续讲了三遍,他反复讲,就是要你注意他讲的这个故事。再三强调,再三叮嘱就是为了让你再三思忖。敲黑板,着眼。

未有知其修者,就是不知道他是怎么修成这样的。就像平时我们给人看病,说:“你的业障那么大,六经病全部都得了;你是咋整的,把自己给作贱成这样;咋搞的?有些人肥胖,动一动都大喘气,怎么把自己给弄得身体那么沉重,自己都托不动啊。这几句颇有讽刺意味的,可能世人会羡慕你有钱,有地位,挣钱多,但是在村长眼里就完全不一样了。村长会反问你这是怎么整的?把自己给整的业障那么大,枷大业大!搞的自己不得自在,一身的病,还不得逍遥啊!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有鸟焉,其名为鹏”没转化之前叫鲲,转化之后就叫鹏。比如我们现在住村里,就是鲲;哪天我们想图南,想去城里过好日子,到城里我们就是鹏了,你的问题解决了吗?到城里一样辛苦。说的是世间人的两种状态。你永远做鲲也不行,还是要修行,不修是冥顽不灵,不开智慧。但是修也会有问题,一修就走火入魔,一修就误入歧途中。世人,包括修行人,都是在这个怪圈子里面在打转。不修,冥顽不化,修了之后“所知障”重重。不管生活还是修行,人往往会陷入怪圈,从一个极端,步入下一个极端。不是图南,就是忽北,不得中道。

《应帝王》最后一个故事说到混沌之死,南北二帝为了感谢中央混沌帝的款待,把本没有五官七窍的混沌日凿开一窍。七天凿开死窍,七日后混沌死。

混沌不开窍活的挺好的,开了窍之后就死了。人没有知识的时候活的挺好的,都能寿终正寝。现在人都有了学问,各种证书,发现再也无法寿终正寝了。如果知识让我们生活的压力更大,更紧迫,身体更不健康,那么这个知识是真正的知识吗?还是你根本就是活在层峦叠嶂里,被所知障束缚。

背若泰山

表面意思是鹏的背像泰山那么大,好大呀。实际上是身背负着泰山,多么沉重啊,飞不起来啊。就像孙悟空本来飞得很高,银角大王用遣山法来压他。第一个山,是须弥山,佛陀经常举例说众生的业比须弥山还要大。众生的业,背不动;第二个是峨眉山;第三座是泰山。结果孙悟空背上三座大山,压的七窍冒烟,三尸神炸,压的举步维艰。

这多像我们凡人在世间的状态啊,业障缠身举步维艰,也是因为背的 “山”太重了,背的业太沉了。大鹏背着泰山,他还能飞起来吗?你欠了众生一屁股的情债和命债,休想解脱。

泰卦 “地天泰”,天地交而二气通,小往大来,吉;你背泰了,那不就是“天地否”吗?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我们学中医的都知道天地痞,身体上下气机不交,阳亢了。我们今天还专门发文章说治胃病,治心下痞;黄连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这些都是治痞症的。

修行要是如此,贡高我慢,一样会天地不交,走火入魔。心不接地气,上下不交通,这就是修行人的病态。

鹏背若泰山,背上像背了泰山一样沉重,所以说他飞不起来,击水三千里。就像鸡掉到水里面,扑腾扑腾,怎么飞都飞不起来。那就要想办法,要培风,用飓风把他的身躯给托起来。


”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飞不起来,那就要用伎俩想办法。

抟”这个字再其他版本书上写作搏。搏就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相刃相靡看见有台风、羊角风都拼命想拥抱、想抓取、想借力高飞。我们前面讲过,这种方式叫图南。但凡采用这种方式图南的,称为“莫之夭阏”,到最后无不是死的死、伤的伤。

今天我们见到台风和龙卷风,你是避还是抟啊?肯定是唯恐避之不及。自己没有能力就拼命想借助外力,就像世间那些追逐仕途的人,身处乱世不知回避却以为是机会来临,一头扎进乱世求取功名,无所不用其极地到处攀缘,到后来无不是被名利所累,轻者元气大伤,甚者粉身碎骨。

图片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绝云气就是不接地气,跑到云彩都不能到达的高度,凌空了。不接地气不就是“否”吗?有些修行人就自以为修的非常好,世间的东西啥都看不上,格格不入。村长经常说,我们修行修到最后要格格入,而不是格格不入。你要是修到最后,修的感觉自己绝云气了,不食人间烟火了,那你可能跟《西游记》荆棘岭上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妖怪也差不多。

以为自己绝云气了,会当凌绝顶了,成佛成圣了,你再在悟空面前炫耀,马上一棒子就敲死。悟空那个棒,就是禅宗的棒喝。你敢在禅宗祖师面前讲自己修的多好、多厉害,三个杀威棒打回原形。

负青天,负其实就是负心,负义,行倒了就是负。负青天就是背离天道,背道而驰。庄子用“背泰山、绝云气、负青天”这几个词形容图南者,绝妙至极。把那些想凭借外力解脱,想吃唐僧肉成就的外道之徒,批的体无完肤。

“且适南冥也”,那也只适合在南冥里呆着,也只能在苦海里面,在“楚之南”,在苦楚的地方呆着。南冥待着不舒服,我去北冥吧,北冥有鱼啊,北冥也是在迷中。鲲鹏之化,本质上来说就是屎壳郎换茅坑吃屎。

楞严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比如你想吃饭,得先蒸饭,但你却煮一锅沙子。煮沙子煮一百年,纵令尘劫终成热沙,你也不能当饭吃。

《楞严经》卷一: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西游记》第八回开篇就说“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你想积粮食,得去种麦子,你不能积雪,阳光一出来雪就没有了;你想做镜子,得磨铜,不能磨砖嘛。磨砖怎么可能磨出镜子呢?出发点就错了!

有个“磨砖作镜”的禅宗公案,讲的南岳怀让禅师跟马祖道一的故事。马祖是怀让的弟子,经常打坐参禅,怀让见马祖打坐就拿起块砖在石头上磨。他不打坐,怀让不磨砖;然后他一打坐,怀让就又磨砖。

马祖说:“师父,我一打坐,你就磨砖,你啥意思?” 。

怀让:“你打坐想干啥?”。

马祖:“我打坐想成佛呀”。

怀让:“我磨砖,要做镜子呀。”

马祖:“师父,你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啊?”

怀让:“那你打坐怎么能成佛呀?

这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马祖认为打坐能成佛,就是妄想借助一种手段成佛。唐僧认为吃素能成佛,被蜘蛛精数落了一顿。外道修苦行想解脱成道,佛说如果苦行能成道,一切畜牲皆得成道。畜生道比人道苦的太多了,也没见有解脱成道的。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斥鷃(yàn)笑之曰斥鴳笑了,这个鸟可不是鹌鹑。斥鴳是谁?斥鴳还是庄老头。笑那些只能呆在南冥出不来的人,庄主肯定已经出怪圈。这个笑不是嘲笑,是苦笑。斥鴳,这种鸟叫鴳。

和鹏的区别是什么?

鹏是心上还有累赘,心上还有网,还没降服其心,还没有通达。而鷃,是真正的定了,鷃底下是女,女是什么?女是道啊,我们在《诗经》中讲了很多,女是道。真正的安在女上才是真正的安在道上。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

鷃鸟代表心性解脱的明白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三餐而反,而那个鹏是代表心外求法没有解脱的人。斥鷃是谁?斥鷃其实是庄主;蜩是谁?小蜩还是庄主。

庄老婆子在编故事,别忘了人家是编草鞋为生的。

彼且奚适也?”

意思是非得绝云气、抟扶摇羊角风去上九万里吗?有必要这么做吗?这样做真的能解脱吗?真的适合你吗?真的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吗?他又在反问了。

图片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我腾跃而上

腾跃是不借助任何东西一下就飞起来了,轻盈自如。你见孙悟空驾筋斗云那个状态,孙悟空“腾”的就飞起来了。这种飞是很轻松地飞,不是大鹏“击水三千里”,想飞也不起来。鷃鸟和大鹏哪个身体更轻盈?哪个身笨重?明显斥鷃的身更轻,因为背上没背泰山嘛。“我腾跃而上”,很轻松我就飞起来了。

“不过数仞而下”,一仞是三米,“腾”一下上来了。我想下来就“腾”的下来了,上下来去自如,想飞就飞,想下就下。

不过此处的仞表达的不是飞多高,这个里面还有更深的东西。仞就是人在刀刃上,这个斥鷃,它不飞到刀刃上,所以不被刀刃所伤,不受与万物相刃之苦,穿梭在世间游刃有余。

那些世间求名利的,想在有为法里面有所求的,是不是都在刀刃上?求利的都被利伤,求名的都被名所伤,求色的,色字头上一把刀。世间人都行走在刃上,被贪嗔痴屠刀割利的体无完肤,反而不以为苦。斥鷃是有大智慧的鸟,飞不过仞,背刃向道。随意地飞,但是我都不会去落到刀刃上,不与外物相刃,便不被外物所伤。不过数仞而下经,如此简单的几个字,便是整篇《养生主》之精要。

《养生主》云: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翱翔蓬蒿之间

翱翔是展翅高飞,雄鹰在天空翱翔,是展翅的。鹏的翅膀是什么样?“若垂天之云”。斥鷃的翅膀是真正的飞起来,真正的得以舒展,真正的出离了。翱翔是借助这个云气自然上升的力,云气在哪?比如上升的气流,那个气流不是扶摇风,是很缓慢的。它借助那个小气流,飞的很缓慢,尽情地展翅翱翔,不费吹灰之力就飞起来了。

老鹰翱翔的时候完全就不使劲,只要展开翅膀就行。大鹏呢?先击水三千里,然后再抟扶摇风,飞到南冥之后,大伤元气,再歇六个月。哪个聪明?斥鷃只要展开翅膀,气流一托就起来了。这讲的是修行,会修的,“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不费吹灰之力。

只要见真,无时无刻无处不是修行,很轻松。在世间待人接物对境练心,用心若镜,出世间闭目塞兑,返照回心,一点儿力都不费,完全是无作妙力。你不会修,心外求法,到头来跟大鹏一样冥顽不灵,这讲的是修行的两种状态。鲲鹏都是心外求法的'外公',良蜩斥鴳认得自家'主人公'。

图片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此亦飞之至也,这就是最佳飞行方式,最好的飞翔方式就是一点力都不用,而且想飞就飞,想下就下,不会落到刀刃上。想高飞就利用缓慢的气流把翅膀展开就行,不挣扎不奋力,翱翔蓬蒿之间。

翱翔蓬蒿之间言外之意是此飞要远高于鹏。蓬蒿音同通鹏高,谐音梗。高于鹏意思不是比大鹏飞的高,而是修行觉悟要高于鹏。六祖开悟那一刹那,就已十地顿超,直入诸佛境界。

而彼且奚适也?

斥鷃说:你非得飞到万米高空,不接地气吗?你非要拖着那么沉重的身体去图南吗?有必要这么做吗?这样舒适吗?难道你非得用扶摇风去飞九万里吗?真的以为行九万里路就能得道?你走的桥比别人走的路多,过了一万个奈何桥,不如人家走一条正路啊!你会一万种钻木取火的方式,不如人家有一个打火机。

此大小之辩也,哪个是大?哪个是小?哪个是大智?哪个是小智慧?

鲲鹏那是白费力气,出力不讨好,不如小斥鷃,只要展开翅膀就行了。或者像小蜩,只要能吃饱肚子,随便往地上躺平就行。小蜩和斥鷃两个小东西和鲲鹏之智,谁大谁小啊?谁是大知谁是小知啊?

我看后世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嘲笑小蜩和斥鷃,都在追捧大鹏。都认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大年小年,大知小知,仁者如何评判?

这段讲完了,鲲鹏化迷也算真相大白了,后面会讲到具体真修方法,去见姑射山的神人,如何入门。

村长讲了那么多,得也不一定对,一家之言,也许庄老头不是这样的想法。庄主没有给你答案,就是让你自己去辨,大知小知之辨,大年小年之辨。什么是愚什么是智?讲逍遥游的很多,也许一百个人讲就有一百种观点,自己多看多想。

解铃还须系铃人,答案就在汝自身。你自身修行到什么程度,自心境界就会显现出什么境界。《首楞严经》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图片

闲聊问答

月琉璃:破水大师好年轻啊,我还以为是个老头子。

村长:我们的灵魂不知道轮回了几千万世,无始劫。躯体里面装的都是老灵魂。我们每天都像影子一样重复着生生死死,昨天的我已经不复存在,今天的我其实是昨天那个我的克隆体,复制了昨天那个我得样貌、衣服、家庭,包括思维方式、思想,所知道的一切都克隆了下来。昨天的那个我已经死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今日的阳光已非昨日的阳光,今天给大家侃侃而谈的村长,也非昨天讲法的那个村长。死的也只是真我每天克隆出来的相,就算“相”灭了,“识”还会不断生相,然后在六道里面生生死死、轮回不息。

在复制粘贴自己的过程中,有些代码会遗失,类似电子包浆:当一张图片被连续复制粘贴几万次就会越来越不清晰,因为并不是完全的复制;同样,人每一次复制也都有丢失信息,我们其实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在察觉不到的状态下变老,间隔好几年才能明显看出来,整个变老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复制黏贴的过程中,代码丢失的过程。

昨天那个我哪去了?来无影,去无踪。普通人每天都在变异,生死每天都在发生,时时刻刻,生生世世,这叫分段生死;而证得了阿罗汉果的人只要显示相也有生死,叫变异生死,不同的是他们可以永生。

修仙人不想衰老、不愿代码丢失,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盗取天地的气机能量,来补偿损失的那部分代码,即修驻颜术,这样能做到成百上千岁长生不老不死。即便如此,依然无法在有为法的世界里脱离生死,因为始终没脱离相上求,只是电子包浆的过程比较慢而已。

“万法唯识”——世间一切都是“识”克隆出来的相,不但能克隆我们人相,克隆所见所知所闻,还能克隆山河大地,难分真假,跟真假悟空一样,谁都分辨不来真假。

在《齐物论》开篇,子綦说:“今者吾丧我”。子游说:“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意思是今日所隐机者已非昨日所隐机者,今天的你已不是昨天的那个你了。你现在所谓的吾丧我之词还是在痴人说梦。一句话道破天机,只可惜子綦没明白,后人更不明白。 

图片

郁芩:重生带着记忆就有意思了。

村长:重生带着记忆是没有意思的,这些记忆是幻象,记忆太多就相当于电脑硬盘里装的东西太多,会死机。

投一次胎就相当于把电脑硬盘格式化,这样系统会更快更顺。假设你前世做过猪、马、牛,被别人杀死过,也开枪杀死过别人,甚至被折磨而死,被开膛破肚过,想起这些生生世世的记忆来岂不更难受?生生世世爱恨情仇都记得,那太痛苦了,不知才是最好的。

轮回很公平,给每个人一次清空硬盘、重新再来的机会。一次次重来后六根能熏修得非常灵,能力是能带走的。比如说有的人很聪明,即耳聪目明,学本领看一遍就会;理法、音乐等一听就懂,都通心;手工艺活儿做一遍就掌握,比别人领悟力要高:这都是很多世熏修出来的。

六根强盛,六识则强盛;识强盛,根则强盛。如果六识熏修得很强,再投胎时,六根也会很灵。用电脑配置做比喻,电脑系统的版本高,配置的硬件也得高:如果你装的是 win10系统,配的却是586处理器,那就会完全驱动不起来,软件跟硬件要匹配。如果能在这一世把软件升级得非常强,那下一世就会匹配一套相应的高级硬件。铁打的软件,流水的硬件。如果我们这一世熏修好了,下一世就会匹配非常灵敏的眼睛和耳朵。有些人的眼对色法的分辨就特别灵;有些人的耳朵对声音的分辨把控非常灵,比如说村长。灵敏的耳朵是因为耳识强,耳识强如同声卡的驱动程序强,要匹配一个好的声卡;眼识强好比显卡驱动强,要匹配一个比较强的显卡。

暖:弘一法师弃妻怎么理解?

村长:弘一法师最开始是有些魔怔的,非要舍妻弃子出家修行,真正的修行“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哪儿都能修,并不是非得出家。

他修了多年戒律也没有悟道,后来豁然开朗才知道在哪都一样,写下“悲欣交集”来总结自己的人生而后圆寂。弘一法师后不后悔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留下的这句“悲欣交集”足以耐人寻味了。

“悲欣交集”的出处是《楞严经》中阿难在听闻佛陀讲七处征心之后通达明了、心迹圆明,于是悲欣交集:悲的是自己一直都没真正开悟,阿难原先认为,我哥是佛,我想要什么,他会直接传给我,不必修行,以至于差点儿被摩登伽女色诱成功,险破戒体;欣的是听闻佛法后终于心迹圆明、开悟了。后来弘一大师引用这句话来总结自己先迷而后得主的悟道之路,遗憾的是,此时生命也快结束了。

先迷后得主,“迷”是在世间迷相,“得主”是指找到本我、道心。

《水浒传》里鲁智深说“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凡夫都迷在相上,认克隆人是真我,这就是不得主。弘一法师年轻的时候风流倜傥,混迹于上海、杭州各大名流社交场所,后来成为一代律宗祖师,给后人树立了持律的榜样;他才华横溢,在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著名的歌曲《送别》就出自弘一法师的手笔。

现代歌手朴树唱这首《送别》时泪流满面,他说:“我这辈子如果能写出像《送别》这样的歌、这样的词,让我死了都心甘情愿。”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

李叔同和朴树是个悲天悯人的人,朴树他有一首歌《在木星》“君已尘满面污泥满身,好个白发迷途人”,歌词写的在村长心中已经登峰造极了,内心得有“悲欣交集”的感受才能写出这样的词来;对于朴树来说,弘一大师的词也是登峰造极,他觉得自己达不到弘一大师的境界。我们都感觉自己达不到别人的境界。 

君待历经沧海

 待阅尽悲欢

心方倦知返

君已尘满面污泥满身

好个白发迷途人

今日归来不晚 

彩霞濯满天

明月作烛台

《在木星》这首歌正是劝在世间摸爬滚打、污泥满身、尘埃满面的迷途人“之子于归”,和村长写的《归途》是一样的内涵。归来“明月作烛台”,朗朗乾坤,心如明镜,再无半点尘埃能惹!

在木星




圆 光 

时适皖南莽苍

抢榆枋而止

三餐果腹

无所事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