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最癫狂的一首《沁园春》,是郑板桥(郑燮)的《沁园春·恨》千古无二

 qiangk4kzk8us4 2023-08-29 发布于云南

说起“狂”,你肯定会想到李白;那如果我问你“癫狂”呢,你又会想到谁?

是诗仙李白、草圣张旭、桃花庵主唐伯虎,还是电视剧《济公活佛》里的济癫和尚?

其实,清代有一个人,癫狂古怪的程度一点不输李白、张旭等人。

他就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

郑板桥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生活拮据。

三岁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继母郝夫人去世,还是在乳母的悉心照顾下,才得以长大成人。

郑板桥的前半生几乎都在贫苦落魄中度过的。那时候他画虽好,却因未入仕途没什么名气。直到他辞官归乡后,才声名大噪起来。

或许,正是从小的贫苦生活,让他看尽世态炎凉,养成了癫狂的性格。

沁园春·恨

清.郑燮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这首词写于郑板桥出仕之前,那时候他人至中年,空有一身才华,却依旧无官无职,生活困窘,因此倍感失落。

词一开始,便将心中的烦闷铺洒开来。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他说,花是无知的,月是无聊的,酒也是无法消愁解恨的。

言外之意就是,我心情很糟,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以往那些治愈的事物:花、月、酒,此时此刻一点用没有。

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种时刻。往日的愁绪积压太久,无处诉说,某一天突然爆发了,就是这种状态。

你越压制,越觉得烦闷,难以自愈。

那该怎么办呢?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

……

    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郑板桥采取了大多人用的办法——发火、泄愤。

他要把茂盛的桃树砍断,减损他的风景;把吟风咏月,诗人讴歌的鹦哥煮熟,做下酒菜;焚烧砚台书籍,捶坏琴撕毁画,销毁所有的文章抹去所有的功名。

你看,男人泄愤起来,果然没女人什么事!

那画面简直不要太过残忍。他心情不好就算了,他还不能让周遭的一切事物好。

看见什么砸什么,就连自己平日视如珍宝的砚台、书籍、琴、画,和文章也不放过。

那种烦躁愤恨,一一被他表现出来。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一番狂躁后,心中的郁闷得到了释放,但这时候一种莫名的无力感又来了。

这番狂躁虽然让他的心情得到了平复,可现实并没有因此改变。

于是他开始了自嘲。

说他们荥阳郑家原本就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只靠教歌度曲,乞食与人,也能自自在在地活下来。

读到这里,我顿觉心中一阵酸楚。可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还在后面。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他说,自己天生的单寒骨相没法改变,头戴席帽身着青衫的瘦弱寒酸相为人所笑。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更进一步表明了他的穷苦悲恨。

说他长期居住于破巷之中,住处蓬门秋草,窗户不严挡不住风雨,夜夜伴随孤灯度过。

这段很像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日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

这两句一语双关,表面在说老天爷不让人长吁短叹,实则另有暗指。

最后两句,将全词推向高潮:

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意思是说,我疯狂至极,于是取出乌丝栏百幅,细细写出心中凄清之恨。

从前面的“不许长吁一两声”,到这里的“细写凄清”,其愁其苦,真是意味深长。

通过郑板桥这首词,我们可以去回想唐伯虎和李白的一生。

他们那份癫狂之下,何尝不是也藏着这样一份无奈与无力!

正是因为无力改变,才选择自己能够左右的方式,去发泄心中的郁闷和不快!

郑板桥的癫狂与古怪亦源于此……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文末点击在看感谢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